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干热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干热风是中国生态学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展台上一颗无可取代、熠熠闪光的明珠[1]。汉字之美,美在庄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载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2]。她的美,是无与伦比的。

名词解释

干热风,亦称“干旱风”、“热干风”,习称“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干热风时,温度显著升高,湿度显著下降,并伴有一定风力,蒸腾加剧,根系吸水不及,往往导致小麦灌浆不足,秕粒严重甚至枯萎死亡。我国的华北、西北和黄淮地区春末夏初期间都有出现。一般分为高温低湿和雨后热枯两种类型,均以高温危害为主。

干热风危害的气象指标,各人研究结果不一,冬麦、春麦不同,地区之间也不一致。一般说,对于高温低湿型:轻干热风为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29—34℃,14时风速大于、等于2—3米/秒。重干热风为日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2—36℃,14时相对湿度小于、等于20—30%,14时风速大于、等于2—4米/秒。雨后热枯型:小麦成熟前10天内有一次降雨过程,雨后转晴升温,2—3天内日最高气温达30℃以上。

生态学

生态学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定义的一个概念: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已经创立了自己独立研究的理论主体,即从生物个体与环境直接影响的小环境到生态系统不同层级的有机体与环境关系的理论。它们的研究方法经过描述——实验——物质定量三个过程。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生态学理论的发展,60年代形成了系统生态学而成为系统生物学的第一个分支学科。如今,由于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紧密相关而产生了多个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如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