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平原鹨 |
中文学名: 平原鹨 |
平原鹨[1](学名:Anthus campestri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栖息于湿地附近,每巢产4-6枚卵。平原鹨的体形较田鹨略小,上体灰褐色,头顶及上背具暗褐色纵纹;翅和尾暗褐色,具棕白色狭缘。
多栖息于河滩、谷地、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分布于古北区,欧洲、地中海地区、北非、向东至伊朗北部、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国。
外形特征
平原鹨体长约18厘米。体型略小而腿较短,姿势较平。沙灰色上体的纵纹不明显,浅皮黄色下体几无细纹(除亚成鸟外)。于手中时后爪较理氏鹨显短而弯曲且跗跖较短(<28毫米)。似田鹨但尾较长。
成鸟:额、头顶及后颈深褐色,具黑褐色羽轴纹;肩、背、腰黑褐色;上体具不明显的羽轴纹,尾羽暗褐色,外具棕色狭缘;最外侧一对尾羽棕白色,内近尾基处具暗棕色宽缘;中覆羽毛大覆羽暗褐,具棕色宽缘;飞褐色,具棕白色狭级飞羽暗褐,具淡棕色羽缘,羽缘处色较淡,呈棕白色;下体乳白色;胸部沾棕,并具较大的暗褐色羽轴纹;尾下覆羽沾棕。虹膜暗褐;嘴暗褐;下嘴基、跗躔和趾淡褐色;爪褐色;后爪较淡;呈淡黄色。虹膜深褐。
生活习性
习性:多成对活动,在地上岩枝节走觅食,受惊动即飞向树枝或岩石上。
食性:食物主要为昆虫,多为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的昆虫及幼虫,食物缺乏时吃少量植物性食物。
叫声:平原鹨的鸣声为响亮而忧郁的cher-lee声;叫声包括清晰响亮的tchilip或tzeep及洪亮圆润的chep。
栖身环境
平原鹨栖息于开阔平原和低山山脚地带,有时出现在林缘、林中草地、河滩、沼泽、草地、林间空地及居民点附近。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水边、河边、湖畔、沼泽地附近的草地和农田地边,较凹陷的地方或草丛根旁,由草茎、叶构成,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内垫以软草、兽毛等;通常产卵4-6枚,卵白色、淡绿色、淡红色或褐灰色,颜色变化较大,其上布满暗色或紫争斑点。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4天,在巢期12-14天。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欧洲至小亚细亚、伊朗、北非,越冬于北非、阿拉伯、阿富汗、印度西北部。
分布状况:繁殖于新疆西北部及西部,尤其是天山。冬季南迁。罕见鸟[2]。
亚种分化
序号 | 中文名称 | 学 名 |
1 | 平原鹨指名亚种 | Anthus campestris campestris |
2 | 平原鹨西伯利亚亚种 | Anthus campestris kastschenkoi |
3 | 平原鹨新疆亚种 | Anthus campestris griseus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3]。
视频
盘点!五种最可爱的麻雀与哪个星座最相似?白羊座是平原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