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田晃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田晃久
本名 Akihisa Hirata
民族 日本
奖项 第13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金狮奖
2012年 ElitaDesign Award
2011年 KaohsiungMaritime Cultural & Popular Music Cente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平田晃久 (1971年 - ) 出生于大阪日本 新生代建筑师,1997年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毕业,开始在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于2005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2011年1月任日本东北大学特聘副教授(东北大学设计学院非常勤讲师)、京都大学东京大学非常勤讲师。被伊东丰雄喻为日本最有爆发力的年轻建筑师。他的设计极具概念化特性(如住宅alp外观取自阿尔卑斯山脉吉冈图书馆内部呈现树状结构),而这一特点正是来源于他少年时代对于生命体外形的执念。儿时的志向成为概念创作的源泉,在这层意义上来看,平田晃司是实为罕见的建筑家。[1]

恩师

平田晃久把伊东丰雄和自己分别比喻成牛顿莱普尼茨。他说,伊东先生是非常优秀的建筑前辈,他们追寻的建筑本源是一致的,只是所延续的路径不同,因此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自1987年普利策建筑奖颁给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开始,到今年伊东丰雄成为第六位获此奖项的日本建筑师。日本建筑师在以西方建筑体系为主导的国际建筑界,一直以一种“基于此却不局限于此”的方式而受到关注。作为“70后”一代,平田晃久与藤本壮介石上纯也等青年建筑师逐渐崭露头角。他们成长于传统的建筑教育范畴下,却打破“学院派”的束缚,以自己独有的对自然、城市、社会的认知方式发声。他们被世界建筑所影响,也影响着世界建筑的发展。

1997年平田晃久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伊东丰雄事务所工作。在与伊东先生共事的8年时间中,平田晃久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建筑观,按他自己的说法,这八年的时间对他的影响很大。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与伊东先生在建筑理念上的分歧。2005年,他成立了平田晃久建筑工作室。2008年,他凭借“Masuya(桝屋本店)”荣获JIA(日本建筑师协会)新人奖,2012年获得第13届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2]

動態焦點

台灣首次個展!日本自然派建築師平田晃久個展揭幕,12 件近年代表作品一次看!

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師承伊東豐雄,以打造彷如生態系般的建築而獨樹一幟,他曾榮獲多項新銳及新秀建築獎,論述與設計實力兼具,是日本中生代建築師重要代表之一。這次台灣首展將於明天(3/16)揭幕,展出 12 件近年代表作品,展現其獨特的建築風格。[3]

平田晃久親自操刀設計,如海洋般的全白展場! 這次的展覽空間由平田晃久事務所團隊親自操刀,以「纏繞」概念為基礎,將美術館改造成能延展出各種可能性、如海洋般的全白空間,漂浮其上的島嶼形成展台,觀眾可輕鬆愜意的徜徉其中,人、空間與作品在此相遇、交融,碰撞出的新可能令人期待。

藉由建築,連接起人與自然如生態系般的關係 「纏繞」是貫徹平田晃久所有創作的關鍵字。我們常認為,建築只指人類生活的空間,但在平田晃久的思考中,建築則是廣納各種生物的生態系。「蝴蝶穿梭纏繞於群花縫隙間,這樣的空間是否有可能化為建築呢?」跳脫以人類為中心的觀點,平田晃久賦予建築更宏觀的視野。

從小就對生物有著濃厚興趣的他以蝴蝶為例,當蝴蝶在花朵間飛舞時,存在著一種沒有明確邊界的三度空間;同樣的,建築也不單只是內與外,人、自然與建築間的界面也應是彼此交融纏繞,所以他的建築裡,很少看到四四方方、規規矩矩的排列,而是各種「纏繞的相容性」,讓建築慢慢地把人居生活與自然連結起來,形成如同生態系般的關係。

展現「纏繞」哲學,12件作品精采呈現 在這次展出的多件近年具代表性的作品中,都能見到「纏繞」的概念展現其中。像是融合了美術館與圖書館空間機能的〈太田市美術館‧圖書館〉(2017),在設計初步階段,就邀請市民和營運單位進行多次討論,展現其開放包容的理念,也為作品帶來精采的成果。

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 展覽由日本重量級知名建築學者五十嵐太郎擔任策展顧問,市川紘司擔任策展人,以「人間自然(Human Nature)」為名。中文裡,「人間」指人世間,不過在日文裡,「人間」指的是「人類」,展覽名稱想帶出的意涵,即「人間與自然並非相對的二元對立」,而是可以依照不同脈絡來解釋,就如同平田晃久所抱持的創作理念——開放且包容。透過展出的作品,再回頭反思兩者之間的關係,體會在平田晃久如生態系般的建築,遇見新的人為自然。

這次展覽也規劃了多場系列活動,帶來更多元角度的深度討論,包含開幕首日3月16日僅此一場的平田晃久專題演講及策展人對談(已額滿),以及由策展顧問五十嵐太郎企劃的「臺日新銳建築師交流論壇」,邀請日本與台灣的新銳建築師進行交流,於4月至6月每月一場輪番上陣,一窺亞洲地區新銳建築之時代切片。


个展

说起平田晃久(Akihisa Hirata),可能对日本建筑圈不太熟悉的朋友会表示很陌生。的确,相比于他事业上的恩师伊东丰雄,平田在中国似乎正处于一种“作品红人不红”的状况,甚至于各大平台但凡有介绍他的文章,也不免俗地会加上一些诸如“伊东的学生”这样的字眼。

然而在日本,平田晃久却被视为日本这一代新进建筑师的代表。 于2017年落成的「太田市美术馆·图书馆」可谓是平田的建筑思想在公共建筑上的一次实践:通过一条能将市民很好地引入到建筑中的路径(process),实现出一个内与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丰富的公共空间。如此,让这个建筑成为街区的新坐标并为社区提供出多样活动的场所。[4]

设计主张

平田晃久将建筑视为一个整体的生命活动来思考,认为公共建筑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群可以被视为是某种’生态系’。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讲座上,平田晃久结合他的设计项目,分享了他的建筑理念。他的建筑生涯似乎可以追溯到童年时采集昆虫、观察蝴蝶的经历上,他将那些自然中的移动和生物的特性融合到建筑中。

将建筑和其中的人群视为一个有机体的观念似乎与日本战后兴起的新陈代谢派理论一脉相承。在讲座开始前的采访中,平田晃久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证实了这一点。“我的建筑确实受到了新陈代谢派的影响,当时这种派别具有一定的机械性,我在这一基础上有了新的世界观,重新认识了自然和人工。”平田晃久告诉记者。他的建筑理论融合了日本前代建筑师的思想以及他对于大自然的兴趣,“比如蝴蝶在飞舞时,没有人知道它会飞向什么方向,但是会有一种’交融’的状态,需要外部的事物融入自己的环境,又要有更多留白的余地。花与花之间、枝叶与枝叶之间都有空隙,这些空隙也有它们的存在感。”平田晃久认为,把这种“交融”融入建筑的话,就意味着建筑要融入自然,同时自然周边的所有存在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建筑,成为建筑的一部分。“我非常希望对周边环境的这种认知能产生一种机制,不断蕴生出对建筑的新的理解,由此才能产生蕴生出新的有生命力的建筑作品。” [5]

平田晃久
图片來自上海当代博物馆


簡歷

  • 1971年 生於大阪
  • 1994年 京都大學建築學科畢業
  • 1997年 京都大學大學院建築學碩士畢業
  • 1997-2005年 伊東豐雄建築事務所工作
  • 2005年 設立平田晃久建築設計事務所
  • 2008-2009年 東北大學非常勤講師
  • 2010年 東北大學大學院SSD特任准教授
  • 現任 東北大學、日本大學、東京理科大學、京都造型藝術大學、京都大學非常勤講師

主要作品

  • 2004年 House H
  • 2006年 桝屋本店, House S
  • 2007年 sarugaku
  • 2008年 イエノイエ, csh(椅子)
  • 2009年 animated knot
  • 2010年 alp, one roof apartment, prism liquid
  • 2011年 Bloomberg Pavilion, coil
  • 2012年 Photosynthesis, Flow-er
  • 2013年 Energetic Energies, LEXUS -amazing flow-, MORI TRUST GARDEN TORA4


視頻

【东瀛建筑大观】平田晃久建筑展

Yoshioka Library建筑杂志图书馆 by 平田晃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