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肋书带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平肋书带蕨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植物物种,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1300-2800米。本种叶片宽度有一定变异幅度。叶片宽阔类型的中肋狭窄,两侧有宽的不育带。
- 中文学名:平肋书带蕨
- 拉丁学名:Vittaria fudzinoi Makino
- 界:植物界
- 门:蕨类植物门
- 纲:薄囊蕨纲
- 科:书带蕨科
- 属:书带蕨属
- 分布区域:沟边岩石上,广泛分布我国南方中国植物志3(2):020
形态特征
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密被鳞片;鳞片黄褐色,具虹色光泽,蓬松,略卷曲,宽短者长约5毫米,基部宽约1毫米,钻状长三角形,边缘具睫毛状齿;狭长者长约8毫米,基部宽约0.1-0.2毫米,线状披针形,先端尾状长渐尖,扭曲,边缘近全缘;叶近生,密集呈簇生状。叶柄色较深,长1-6厘米,或近无柄;叶片线形或狭带形,长15-55厘米,宽约5毫米,有的宽可达8-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长下延,叶片反卷;中肋在叶片上面凸起,其两侧叶片凹陷成纵沟槽,几达叶全长,在叶片下面,中肋粗壮,通常宽扁,与孢子囊群线接近,或较狭窄,两侧有阔的不育带。叶肥厚革质。孢子囊群线形,着生于近叶边的沟槽中,外侧被反卷的叶边遮盖;隔丝顶端细胞头状或杯状,颜色略深,长略大于宽。孢子长椭圆形,单裂缝,表面具不很明显的颗粒状纹饰。[1]
功能用途
医药
全草:微苦,微温。理气活血,止痛。用于胃痛,筋骨痛,劳伤,小儿惊风,疳积。 (来源: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中国药材公司,科学出版社,1994 )
生长环境
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1300-2800米。模式标本采自日本。
分布范围
分布于浙江(庆元、临安、昌化、龙泉、遂昌、淳安)、安徽(黄山、歙县、休宁)、福建(武夷山)、江西(井冈山、武功山、庐山、安福、宜春、武宁、遂川)、湖南(黔宁、新宁)、湖北(神农架、合丰、恩施、宜恩)、广东(乳源)、广西(融水、兴安、花球状、资源、龙胜)、重庆(城口、南川)、四川(峨眉山、都江堰、洪雅、石棉、荥经、芦山、天全、宝兴、雷波、美姑、马边、峨边、普雄、甘洛、泸定)、贵州(梵净山、雷公山、榕江、息峰)、云南(大关、彝良)。
本种提示
本种叶片宽度有一定变异幅度。叶片宽阔类型的中肋狭窄,两侧有宽的不育带,多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可视为一变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