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平遥弦子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平遥弦子书

平遥鼓书原名弦子书,又叫平遥盲书,起源于平遥,流行于汾阳介休孝义等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平遥鼓书,最初是单人坐唱,到清末才发展成为多人坐唱。分为红、黑、生、旦、丑等行当。

基本内容

中文名:平遥鼓书

地理标志:山西省平遥县

发展演变

平遥鼓书的演唱形式起初是单人坐唱,左腿绑竹板,右腿捆铜钹,右手持兽骨签子,手指戴兽骨帽,盲人端坐,腿上立一把三弦就是“平遥弦子书”了,一个人就是一支能弹能拨会打击的“乐队”。后来人员增加,根据内容情节分出角色和红、黑、生、旦、丑的行当,乐器也添置有大三弦、小三弦、四弦、板、镲、胡琴等。

平遥鼓书的唱腔,最早吸取了晋东南琴书的一些韵味和晋中民歌小调的风味,随着发展又逐渐加入了地方戏曲、秧歌的一些旋律,使其更加流畅好听。它的板式有平板、散板、剁板、念唱板等,唱腔比较随便,方言吐字真,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平遥鼓书的演唱内容,原来有自编的中国民间小故事、笑话、趣闻,后来由明眼人口授,也学说长篇的章回小说和连串的古书段。五十年代以后,说书艺人又新编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书段,书目多达200多个。

平遥鼓书在中国民间孕育生长了300多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它的形成是历代劳动人民真实生活、思想感情、艺术审美的综合反映。其旋律是当地民歌、戏曲、秧歌及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渗透而成的。它是平遥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流传甚广,在平遥地区和周边一带很受老百姓欢迎。因为它是在平遥特有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文化水准、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下逐渐形成的,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对我们研究、探索平遥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伴奏乐器

平遥鼓书的伴奏乐器有四弦、月琴。说唱曲调,原来多采用晋中民歌,后来,又吸取了祁太秧歌的某些长处而自成一体。说唱中,使用平遥方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代表曲目

平遥鼓书的代表书目有《青龙传》、《五女兴唐传》、《接婆婆》、《飞扇子》等。新中国成立后,平遥鼓书在唱腔上有了新的发展和改进。

杰出人物

60岁的裴芙春,当地人都叫他“旺日”。按排序下来,旺日是弦子书的第三代“领头人”。旺日的父亲裴广礼是弦子书第二代传人,裴广礼30岁时因眼疾失明,学起了说书,旺日是16岁时生眼病看不清后师从父亲抱起了三弦。旺日有6个孩子,跟着他说书的只有眼睛失明的两个儿子。

说书是份苦差事,得勤学苦练、迟睡早起、早背晚记,还必须“耳不闻邪,心无杂念”方能成才。平遥全县有6支弦子书“盲人文艺说唱队”,总共有十七八个能说书的。让老艺人着急的是平遥弦子书“第五代”缺人。“记性好、嗓子好、年龄还得小。”选培养对象难,“照这样,30年后就可能失传。”

2005年平遥县文化馆馆长武献智组织盲人们首次灌制了平遥弦子书碟片——《盲艺人演唱专集》,由中华文联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1]

参考文献

  1. 平遥弦子书炎黄风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