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四小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廣東四小虎 |
廣東四小虎 又稱廣東四小龍,是指1980年代廣東珠三角崛起的四座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小城市-東莞市、中山市、南海市(今佛山市南海區)和順德市(今佛山市順德區)。
所謂小虎,是指跟深圳這樣的大經濟特區相比,它們的城市基礎設施規模、人口規模等較小,而實際的民營、外向型產業規模並不小。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廣東四小虎 [1]
外文名稱 Four Kwong Tung Tigers
別名 廣東四小龍
名稱來源 1987年新華社《廣東躍起四小虎》
成員 東莞、中山、順德、南海
出現時間 1980年代
名稱來源
1987年,三十出頭的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王志綱和他的同事在珠三角跑了一圈,寫出一篇題為《廣東躍起四小虎》的報道。[6]自此之後,東莞、中山、順德、南海、"四小虎"(與亞洲四小龍韓國、新加坡及中國的台灣、香港相對應)的驚艷表現,逐漸引起全中國乃至海外人士的關注。
廣東四小虎這樣的稱呼雖在1987年新華社的報道中就提出來了,但影響的真正擴大是在1991年王志綱和田炳信合寫的《珠江三角洲啟示錄》發表之後。
廣東四小虎真正形成氣候是在1986年和1987年,距離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有八九年的時間。這個格局基本上是以珠江為界,珠江東側和西側出現了兩種很有意思的經濟發展模式。東側以東莞為代表,與香港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關係,成為香港轉移加工工業的一個基地。當年有6萬家香港企業向內地轉移,有4萬家選擇了東莞。而在珠江西側北側,以中山、順德、南海為代表,形成了另外一種發展模式。就是以香港的資訊、訂單、技術為支持,發展物流,發揮當地市場經濟的傳統,企業逐漸"北伐"占領全國市場。也就是所謂的東莞模式、中山模式、順德模式、南海模式。
發展歷程
1、改革開放前
廣東四小虎改革開放前均為農業縣,經濟社會以農業為基礎,其管理模式也是以農業管理為基礎。
2、改革開放後
四小虎已迅速發展成為工業大市(區),經濟社會管理的基礎發生了翻天覆地地變化,其管理模式和思想觀念必須全面轉型,以工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全面取代農業經濟社會的管理模式。如今,順德、南海已成為佛山的轄區,由於多年的分離,其整合尚需努力。
東莞、中山為地級市,直接管理科級鎮,多數鎮的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大,小馬拉大車,其行政管理、城市建設、人才引進等都受到嚴重製約。隨着城市化的迅速發展,農民變為居民,東莞、中山亟待進行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按城市型社會來進行管理。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