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广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广宁县隶属广东省肇庆市,东经112°03’~112°43′,北纬22°22′~23°59′。位于广东省中西部, 北江支流绥江中游,东北与清远市清新区交界,东南与四会市相连,西南与德庆县高要区接壤,西北毗邻怀集县,北面与阳山县相交,是广东省离珠三角核心区域最近的山区县以及广西、湖南等省陆路来往珠三角地区的主要通道之一。

广宁县古属岭南百粤地,秦朝时属南海郡,汉代属四会县。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置县,县名取“广泛安宁”之意。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宁、四会两县两合两分。1988年至现在属肇庆市人民政府。

广宁县绝大部分地区属亚热带气候,东部、北部边缘具有中区亚热带气候特征。总面积2458.15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辖17个镇,178个村(居)委会,荣获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文化先进县和“中国沙糖桔之乡”等称号。

2018年8月15日,“两山”发展百强县名单发布,广宁县排第55名。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广宁地属岭南百粤地范围。

秦朝:秦始皇遣将南征,于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定岭南;立南海、桂林、象三郡,本境地属南海郡。到秦末,赵佗据南海郡称南越王。汉初建南越国,广宁属其统辖。

汉朝: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再平定南越,复置南海、苍梧等郡。南海郡领番禺、四会等6县,四会从此建县。广宁地属四会县。

三国两晋,广宁地仍属四会县。

南北朝: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绥建郡,析四会县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县,广宁属此四县域地,与四会县同属绥建郡。新招县位于今横山、宾亨、五和一带,县治设在妙村;化蒙县位于今南街、东乡、坑口、螺岗一带,县治设在东乡;化穆县位于今北市、江屯、联和、潭布、江谷一带,县治设在康谷(今称江谷,属四会县);化注县位于今古水、木格、洲仔、石咀、清桂一带,县治设在绿水村。

南北朝:齐、梁、陈时,仍属绥建郡。

隋朝:杨坚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分裂局面。开始时,也沿袭旧制,到开皇九年(589)撤绥建郡,并撤新招、化穆、化注三县,以四会、化蒙县属广州,广宁属此两县地域。

城区全景

唐朝:武德五年(622),以四会县、化蒙县置南绥州,复置新招、化注、化穆三县,广宁再属“一新三化”之地。到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撤新招入四会,撤化注入化蒙,南绥州领四会、化蒙、化穆三县,广宁属此三县之地。贞观八年(634),改南绥州为贞州,其所领县不变。(五代十国时,四会、化蒙属南汉的广州)。

宋朝:太祖开宝四年(971),撤化蒙、化穆入四会,属广州,广宁地属四会,隶广州。

神宗熙宁六年(1073),四会改隶于端州(后改称肇庆府)。广宁地属四会,隶端州。

元朝:四会县属肇庆路,因当时肇庆是广南西路(广西)宣慰司署所辖,故四会当时属广西,后肇庆改属广南东路(广东)隶于江西行省,广宁地属四会县不变。

明朝:太祖洪武元年(1368),征南将军廖永忠率师入粤,定广东,四会县仍属肇庆府,广宁属四会不变。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会县西北境(今广宁地)连年发生动乱,被压迫的汉、瑶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声势越来越大,地方官无法平定。嘉靖三十六年先后由提督两广军务谈恺、王钫统率明军7万余前往镇压平乱。嘉靖三十八年,王钫及巡按御史徐楫,采纳了肇庆府知府卢璘的建议,割四会县的太平、橄榄、大圃、永义4都地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即“广宁”寓“广泛安宁”义,广宁就此建立。成立之后仍属肇庆府。

广宁风光

民国时期:民国成立后,初沿清制,后废州、府,立道、区。民国3年(1914),广东划分6个道,广宁属粤海道。民国9年,全省又分为四个善后区,广宁属西北绥靖区。民国25年,废绥靖区,改为9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广宁县属第三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9月3日广宁解放,隶属广东省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是年11月隶属西江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5月,广宁、四会合并为广四县,属西江专员公署。1954年7月恢复广宁县建制,隶属粤中区行政专员公署。1958年10月,广宁与四会两县又合并为广四县,隶属高要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2月隶属江门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61年4月再次恢复广宁县建制,隶属肇庆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68年3月属肇庆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10月改属肇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4月隶属肇庆地区行政公署。1988年起隶属肇庆市人民政府。

1996年,广宁县面积2459.3平方千米,人口52.3万人。辖17个镇、1个乡:南街镇、排沙镇、石涧镇、潭布镇、江屯镇、联和镇、螺岗镇、北市镇、坑口镇、赤坑镇、宾亨镇、五和镇、石咀镇、古水镇、洲仔镇、清桂镇、葵垌镇、深坑乡。县政府驻南街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广宁县总人口399611人,其中:排沙镇21337人,石涧镇10720人,潭布镇19674人,江屯镇24154人,联和镇16316人,螺岗镇8909人,北市镇15123人,坑口镇21032人,赤坑镇15101人,南街镇93221人,宾亨镇28340人,五和镇16242人,横山镇34166人,木格镇14368人,石咀镇

10288人,古水镇34030人,洲仔镇12652人,清桂镇2017人,葵垌镇1372人,深坑乡549人。

2002年,广宁县辖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联和、潭布、排沙、石涧、宾亨、横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葵洞、螺岗、清桂、石咀19个镇和深坑1个乡,251个村委会、20个居委会。

2005年,广宁县辖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联和、潭布、排沙、石涧、宾亨、横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岗、石咀17个镇。

2009年末,广宁县面积2459.32平方千米,辖南街、赤坑、北市、江屯、联和、潭布、排沙、石涧、宾亨、横山、五和、木格、洲仔、古水、坑口、螺岗、石咀17个镇,22个社区、15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南街镇中华东路。

2012年1月11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12]1号)批复:经省政府同意,撤销石涧镇、联合镇,分别并入宾亨镇、江屯镇。[1]

行政区划

1979年,广宁行政区划分为江屯、排沙、石涧、潭布、联和、螺岗、北市、上林、赤坑、新楼、宾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个人民公社和南街镇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个林场,下辖241个生产大队、4个农业工区,1个林业工区。

广宁风光

1983年9月,实行政社分开,人民公社改为区,合并部分大队,大队改为乡。全县设南街镇和排沙石涧潭布江屯联和螺岗、北市、上林、赤坑、新楼、宾亨、五和、厚溪、木格、石咀、古水、洲仔17个区以及清桂、葵垌、深坑3个林场,下辖177个小乡,南街镇属下大队改为管理区。

1987年4月,改区(乡)建制为镇(乡)、村建制,其中,新楼区易名为东乡镇,上林区为坑口镇,厚溪区为横山镇;洲仔、螺岗、石咀、清桂、葵垌、深坑为乡;原来大队的乡改为村委会,共辖村(居)委会266个。当年6月17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洲仔乡改为洲仔镇,其属地不变。

1996年经调整后辖17镇、1乡(南街镇、排沙镇、石涧镇、潭布镇、江屯镇、联和镇、螺岗镇、北市镇、坑口镇、赤坑镇、宾亨镇、五和镇、石咀镇、古水镇、洲仔镇、清桂镇、葵垌镇、深坑乡)。

2002年设立横山,木格两镇。调整后共辖19镇,1乡(南街镇、赤坑镇、北市镇、江屯镇、联和镇、潭布镇、排沙镇、石涧镇、宾亨镇、横山镇、五和镇、木格镇、洲仔镇、古水镇、坑口镇、葵洞镇、螺岗镇、清桂镇、石咀镇、深坑乡)。

2005年清桂镇并入洲仔镇,葵洞镇、深坑乡并入北市镇。调整后共辖17镇(南街镇、赤坑镇、北市镇、江屯镇、联和镇、潭布镇、排沙镇、石涧镇、宾亨镇、横山镇、五和镇、木格镇、洲仔镇、古水镇、坑口镇、螺岗镇、石咀镇)。

2012年1月11日,广东省民政厅(粤民区[2012]1号)批复:经省政府同意,撤销联和镇,并入江屯镇。调整后由原来的17镇变为16镇(南街镇、江屯镇、赤坑镇、北市镇、坑口镇、螺岗镇、潭布镇、石咀镇、古水镇、洲仔镇、宾亨镇、横山镇、五和镇、木格镇、排沙镇、石涧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宁县地处广东省中西部,位于北江支流绥江中游。东面与清远市清新区和四会市相邻,南面、西南面与高要市、德庆县接壤,西面、西北面紧靠怀集,北与清远市阳山县及怀集县交界。地跨东经112°03′~112°43′,北纬23°22′~23°59′之间。

县境东西最宽60公里,南北最长68公里。2000年全县总面积2458.15平方公里,占全省陆地面积的1.38%,其中,山地面积2097.80平方公里(折合314.68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85.34%。

气候特征

四季特征

北回归线从广宁南端通过,绝大部分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边缘地区具有中亚热带气候特征。受季风影响,气候年际变化较大。正常情况下,春季多阴雨,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常有秋旱出现;冬冷,时有霜冻。1979~2000年,年平均气温在20.70℃~22℃(摄氏度,下同)之间,累计年平均为21℃。年均降雨量1720.20毫米,最少为1991年的1391.40毫米,最多为1993年达2083.60毫米,少雨年份降雨量仅为多雨年份的六成多。1979~2000年平均日照时数1613小时,变化范围在1328~1820.70小时之间。

广宁县

春季(3~5月) 季平均气温21.10℃。初春冷空气仍较强,时有低温阴雨和倒春寒,偶然还有晚霜、冰雹出现。随着气温回升,雷雨频繁,雨水猛增,季平均降雨量为614.90毫米。由于雨量年际变化较大,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匀,时有春旱或洪涝出现。该季为全年光照最少的季节,季日照时数220.90小时,日均2.40小时。

夏季(6~8月) 季平均气温27.70℃ ,季平均降雨量677.10毫米。进入初夏,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台风多的年份,雨水过分集中,会出现涝洪;台风少的年份,有夏旱出现。该季为全年光照最充足季节,季日照时数557.30小时,日均6.10小时。

秋季(9~11月) 气候转凉,季平均气温22.10℃,初秋仍有热带气旋影响,有暴风雨出现;热带气旋活动少的年份会有秋旱出现。该季冷空气活动开始活跃,在晚稻抽穗扬花期,带来寒露风天气;在大陆冷高压影响下,夜间辐射降温十分强烈,昼夜温差多在10℃以上,带来寒露风和秋旱天气。此外,该季特别多雾,晚秋还可能有早霜出现。

冬季(12月至次年2月) 气候干燥,雨量少,气温低。季平均气温13.10℃,常出现寒潮、低温、霜冻天气,个别年份还会出现降雨、冰凌(雨凇)。

石马山

气温

1979~2000年,广宁县年平均气温为21℃。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10℃;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8.20℃。极端最高气温39.10℃,出现在1990年8月17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20℃,出现在1999年12月23日。 地形地貌县境四面环山。北部多低山及中山,海拔700~1339米,由东北向西南方向倾斜;西部为低山丘陵,在海拔200~852米之间,向东南低泻。绥江从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县,形成一个以绥江为轴线,两边高、中间低的斜凹地形。地貌景观为丘陵山区。

山 地

山地分区

全县山地划分为4个区:

北部中山 位于与怀集、阳山交界的坑口、赤坑、葵垌、北市镇和深坑乡,多在海拔700米以上,是全县地势最高的地带。螺壳山、大岭顶、冷瓮顶、镬(笃)顶、桅杆顶等5座山,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其中最高的螺壳山,主峰海拔1339米。 东部低山 位于联和、江屯、潭布镇,有十排山、大旗山、银坑顶、石马山等,主峰均在海拔700米以上。其中潭布镇境内有海拔500~800米低山9座,有“广宁屋脊”之称。 中部沿江低山 位于古水、南街、石涧、排沙、宾亨、五和、横山、洲仔等镇,区内有笔架山、狮子头、龙山顶、望云顶、百寮顶、三县顶、七星顶、马骝反筋斗、三坑顶、高望顶、大潮山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 西南部低山 位于木格、石咀、清桂镇,以及洲仔镇的西部。有三宿山、荔枝山、五指山、立集顶、山寨顶等,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三宿山海拔1020米。

山 脉

广宁县山脉属南岭山脉的余脉,断续蜿蜒不甚明晰。北部和东部山脉大致呈东北往西南走向,略向西南方向倾斜,西部山脉向东南低延;南部边缘山脉向北延伸至绥江南岸。县境北部以螺壳山为主峰,毗连赤坑镇的冷瓮顶,分出6条小山脉,向南延伸至古水河北岸。南部山脉以坐落在五和镇的黄莲山为主峰,向北延伸至横山镇的大潮山,再向西通过猪坑顶,蜿蜒至贞山和绥江南岸。西部,山脉以坐落在石咀、古水两镇交界的三宿山为主峰,向东跨过平岗,至绥江边。东部山脉以坐落在江屯镇的十排山为主峰,与潭布镇交界的大旗山毗连,分布在江屯、潭布镇一带。中部有坐落在南街、坑口两镇交界的园岭山,内盘绕着99条山坑,其东南跨南街镇,西北延伸到古水河。

丘 陵

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地遍及全县,尤以南街、螺岗、坑口、古水、洲仔、石涧、宾亨、横山、五和、排沙等镇居多。全县丘陵面积189.56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51.38%。

山间盆地

广宁县山间盆地面积73.78万亩(含水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20%,主要是绥江支流的永固河、古水河、金场河、大良水、荔垌水、南街河、宾亨河、扶罗河等河流的下游地带冲积成面积不大的平原。其中较开阔和平坦的有绥江岸边的石涧垌、江积垌,宾亨河的妙村垌,大良水的大信垌,荔垌水的曾村垌,南街河的黄盆垌、新楼垌等。此外,还有绥江岸边的条状冲积平原,因长满青皮竹林,被人称为“竹子走廊”。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广宁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高岭土、花岗岩、广绿玉、滑石、钽铌等矿藏丰富,其中出产于广宁西南部的广绿玉,是中国五大佳玉之一,晶莹剔透,绚丽多彩,利用广绿玉开发的玉石工艺雕刻精美,艺术价值高,产品销售国内和日本、港澳台地区。

水力资源

广宁水力资源丰富。全县水力蕴藏量26.11万千瓦,其中可开发量14.58万千瓦,已开发8.21万千瓦,建起小水电站137座,年发电量2.5亿千瓦时,发电收入7000万元,小水电已成为广宁支柱产业之一。还可开发的水电资源有6万多千瓦,主要集中在古水河和绥江。现正在建设的电站有12座,总装机容量4. 87万千瓦,总投资4. 8亿元,规模较大的有绥江梯级的春水、东乡、牛岐二站和古水河梯级的汶水、上林电站。正在进行设计和前期工作的有古水梯级的蒙坑、古兴和路池坪电站。这些电站建成后,全县水电装机将达14万千瓦,年发电量4. 5亿千瓦时,电费收入约1. 5亿元。

林业资源

广宁竹海大观

广宁是广东省重点林区和首批林业生态县,森林茂密,林业资源丰富。主产竹、松、杉、杂木等,森林覆盖率达78.3%,活立木蓄积量610.2万立方米,年产商品材18万立方米。广宁又是国家级竹海森林公园,全县竹林面积108万亩,竹子种类有14属90多种,年产量30万吨,以青皮竹为主,是全国青皮竹中心产区,也是全国第二大竹子之乡。

人口信息

1979年底,全县总户数8.40万户,总人口42.39万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人口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育龄夫妇增加,全县人口不断增多。1989年全县总户数增至10.34万户,总人口48.72万人,比1979年增加6.33万人,年均增加6332人,年均增长率14.90‰。2000年,全县总户数增至13.98万户,总人口增至53.62万人,比1989年增加人口4.9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456人,年均增长率9.10‰。

交通运输

1979年,全县公路为砂土路面,养护工作包括回砂、扫砂、除草、加砂、修补路、修复水毁公路、清理路边山体塌方等。县公路工区设葵垌、石仔、北市等22个道班。1981年以后,省道263线部分路段降坡、铺设沥青路面。1989年,全县有道班27个,养护省道及县道主干线公路327.65公里。

1992~1997年,省道263线改造为二级水泥路面;县通镇砂土公路改造为二级或三级水泥或沥青路面297公里。水泥公路养护,对网裂、沉陷等路面损坏,用沥青拌和料填上。至2000年,全县共有道班24个。管养省道及县内主干线13条共329.60公里。

1981年,省道及主干线公路养护逐步实现机械化。1985年,养路机械有手扶拖拉机17台,小四轮汽车42辆,汽车8辆,压路机3台,碎石机5台,洒水车2辆,手扶振动压路机3台。2000年,养路机械有汽车4辆,综合养护车36辆,小四轮机车29辆,挖掘机2台,中型压路机3台,空压机1台,洒水车1辆,清扫车1辆,混凝土拌和机1台,沥青拌和机1台,灰、土拌和机1台,划线机1台,发电机2台共60千瓦,手扶拖拉机13台。

1979年,县地方公路管理站设扶楼、下带、雅韶等9个道班,另有乡道养路点25个48人,管养县道干线公路327.40公里。1989年,管养公路509.30公里。1996年,撤扶楼、雅韶、洲仔道班。2000年,有道班6个,管养公路964.90公里。有乡道养路点60个393人,好路率在95%以上。 高速公路

2010年12月10日,途径广宁的广贺高速G55(怀集至三水段)开通使用。原来往广宁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必经之路S263省道,因地形问题道路路程过于漫长崎岖,通常驱车前往一次广州,佛山等地区需花上近3个小时的时间。如此漫长的时间对广宁和珠三角核心区的经济和交流造成不便。自广贺高速建成通车后,驱车前往广州、佛山等地区所需时间由原来的3个小时缩减到约1小时多。从此提高了广宁与珠三角核心区的交往频率,也使得广宁能步入珠三角的一小时生活圈内。 高速铁路

2014年12月20日,历时6年修建的贵广高铁全线贯通,同日广宁站开启使用。

广宁站

标志着广宁从此打破了没有铁路的历史,也使得广宁进一步拉近了与珠三角核心区的“距离”,大大缩短了来往的时间。 (因贵广高铁部分沿线车站(佛山西站)还在修建当中,广州南站至三水南站段列车只能行驶140公里左右的速度,故从广宁站乘坐和谐号前往广州南站用时普遍接近1小时的时间,部分列车最快时间为47分钟。列车每天双向发车12对,另外班次会根据节假日适当调整增加班次。)

经济发展

2016年,广宁县地区生产总值140.00亿元, 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5 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11.1%; 其中工业增加值49.61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53.53亿元,增长2.4%。三次产业比例为23.7 ∶ 38.1 ∶ 3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19万元,增长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82 亿元,增长4.7%。固定资产投资65.37亿元,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46 亿元,增长10.2%。外贸进出口额8.83亿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资258 万美元,下降96.5%。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亿元,下降44.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12 万元,增长8.8%;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5万元,增长8.5%;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0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1.30亿元,分别增长12.2% 和12.6%。

“五五”计划时期

1978年,广宁县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对外经济交往甚少,还没有直接的外贸出口。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1.51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750万元、农业总产值为8323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4.78%和55.22%;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055万元。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提出要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问题,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从此,全县国民经济进入持续稳步快速发展新时期。 1979~1980年是“五五”计划最后两年。从1979年开始,全县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排除“左”的干扰,发展生产力,结合广宁实际,制订具体的改革和发展计划和措施,全县经济步入健康、协调发展的轨道。1980年秋,农村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精神,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工业贯彻中共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开始对部分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探索。商业、服务业也随之开展一系列改革。是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按80年不变价),其中农业产值8428万元、工业总产值786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39亿元(按当年价,下同),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7.68︰25.52︰26.7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8735万元。外贸出口总额279万美元。

“六五”计划时期

1981~1985年“六五”计划时期。全县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198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3亿元(按80年价计2.19亿元),比1980年增长74%;工农业总产值2.21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35.58%;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0.60︰19.21︰20.19;外贸出口总额为14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万美元。

1982年,农村落实中共中央1月1日批转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即1982年1号文件),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198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1.27亿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50.79%。 工业方面,立足当地资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国营工业发展。1981年起,利用瓷土资源,相继办起广宁陶瓷一、二厂,发展陶瓷工业。利用当地产“广东绿”玉石资源,办起广宁玉雕工艺厂等。1984年,全县国有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自主权和实行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厂长负责制、计件工资等改革。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9425万元(80年价),比1980年增长19.86%。 35家国有商业批发、零售企业,陆续实行“承包经营,定额上缴,自负盈亏”;集体商业全面推行“分细核算,职工集体承包,自负盈亏”的经营承包形式。随着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个体私营商业迅速发展,个体商业由1980年50户发展到1985年4123户。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28亿元,比1980年增长45.99%。

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发展。全县电话用户数1985年为1645户,比1980年增加100户,年均增加20户。

“七五”计划时期

1986~1990年“七五”计划时期。坚持改革开放,把“开发山区、建设山区、振兴山区”作为全县的战略重点,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6.09亿元(按80年价计3.63亿元),比1985年增长150.62%;工农业总产值5.63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154.75%;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从1985年的60.60︰19.21︰20.19转变为57.77︰21.81︰20.42;外贸出口总额为37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58.30万美元,分别比1985年增长1.48倍、28.15倍。 农业方面,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促进全县农村商品经济发展。199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63.34%。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0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1.05万家,全年总产值1.53亿元,比1985年增长3.90倍。

工业走培育、引进、开发相结合发展路子,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发山区资源,推动山区经济发展。5年间,先后建成利用木薯生产的县葡萄糖厂,利用松脂生产的彩色油墨生产线,利用枝丫材生产的微粒板生产线,利用瓷土资源的马赛克、无釉砖陶瓷生产线,利用竹子资源的铜版纸生产线等企业,把山区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发挥较好效益。1987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4.18%,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3.56亿元(80年不变价),比1985年增长277.06%。 商业方面,改革行政管理,转换经营机制,开展流通领域改革。商贸系统实行“三多一少”,即允许多种经济成份,运用多种经营方式,拓宽多种流通渠道,减少货物流转环节,逐步形成多渠道、开放式、网络型的流通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购销两旺。1990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3.14亿元,比1985年增长146.14%。

“七五”期间,完成石涧110千伏输电工程;动工建设花山水电站;春水至南街、春水至古水路段柏油路工程竣工;投资近300万元,铺设中华东、中华西、南东一路等混凝土路面;县城2000门自动电话和古水镇自动电话开通,全县电话用户3668户。

“八五”计划时期

1991~1995年“八五”计划时期。1991年起,全县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经济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199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0.12亿元(按90年价计16.60亿元),比1991年增长188.67%;工农业总产值29.12亿元(90年价,下同),比1991年增长172.15%;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57.77︰21.81︰20.42转变为38.37︰35.30︰26.33;外贸出口总额306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009万美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7.29倍和50.61倍。

农业方面,“三高”农业逐步向基地化、企业化、规模化发展,建立起竹子水果茶叶药材、松脂、蔬菜、禽畜水产等十大农业基地,“三高”农林业面积达133.50万亩,1995年,农业总产值7.01亿元,比1991年增长35.85%。乡镇企业实现产值15.87亿元,比1990年增长4.83倍。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葡萄糖、机制纸、水泥、油墨、陶瓷等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起具有广宁特色的工业基础。采取股份制、注资经营、抵押承包、租赁、产权转让等各种形式,推进国企和镇级企业改革,1995年底,全县20家国有企业有12家实施转制,全县248家镇级企业有102家实施转制。1995年工业总产值22.12亿元,比1991年增长297.84%。

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县587间国合商业门店,有528间实施以风险抵押承包为主要形式的改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1995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8.25亿元,比1990年增长162.84%。 “八五”时期,广宁县以高投入、高起点大力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70亿元建成四连线县城至四会交界路段二级水泥公路;投资450万元新建和改造地方公路180公里,实现全县范围内区区通公路;投入1.30亿元,开通国内、国际程控电话,发展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业务,实现区区通电话;投资3.50亿元先后建成花山水电站、古水河梯级电站及其他河流水电站共14座。

“九五”计划时期

1996~2000年“九五”计划时期。这时期头两年经济保持健康稳步增长,后三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持续疲软,经济发展遇到困难,连续三年处于经济发展低迷徘徊状态。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0.69亿元,比1995年增长52.69%;工农业总产值45.98亿元,比1995年增长57.90%;第一、二、三产业比重从1995年的30.37︰35.30︰26.33转变为35.94︰35.71︰28.35;外贸出口总额155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3300万美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0.49倍和0.09倍。

以优化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县初步形成“三带”、“两廊”(特优稀蔬菜发展带、蚕桑发展带、中药材发展带、水果发展走廊、竹子发展走廊)的农业发展格局。2000年,全县新发展种植业、渔业、畜牧业等“三高”农业4.50万亩。农业总产值9.71亿元,比1995年增长38.52%。

1997年,省“八五”计划重点项目广宁纸浆厂建成投产,为广宁发展造纸工业奠定坚实基础。“九五”时期工业改革以国有企业为重点、产权改革为核心,实施抓大放小和各项配套改革同步推进,深化企业改革。至2000年底止,实行产权改革的国有企业有73家,占全县国企的70%。广宁纸浆厂、广宁制药厂、牛岐电站等企业成功转让;县陶瓷一、二、三厂等17家企业依法破产;放开搞活中小企业,全县有338家国有及部门工业企业分别实施各种不同形式改革。2000年,工业总产值36.27亿元,比1995年增长63.97%。

“九五”期间,国有商业和集体商业全方位实施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转换经营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全县52家国有和供销商业实施产权改革。扶持发展个体商业,2000年底,全县有个体商业户9000户。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80亿元,比1995年增长91.51%。

“九五”期间,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累计投资1.35亿元,完善省道四连线广宁路段二级水泥路建设59.50公里,完成县城通乡镇公路改造92公里,新建和改造村级公路190公里;投资1100万元建成石涧绥江大桥。电信事业日益发展, 2000年底,全县电话用户3.8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50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56万户,分别是1995年的2.34倍、14.12倍、1.55倍。

1979~2000年,广宁县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经济总量和质量逐步提高。然而也存在经济总量增长不快,质量不高;个体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例偏低;国企负债率高,企业改革困难重重;农村产业化调整实质性突破不明显等问题。

21世纪

形成制浆、造纸、竹木加工、油墨、医药、服装、建材、水电、生物、化工等支柱产业。2007年全县GDP总值4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政府规划,2010年全县GDP总量达到60多亿元,人均GDP 9500元,2012年全县GDP总值更是达到100多亿;凭借珠三角的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商业环境投资潜力巨大。2006年末,金融系统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1.59亿元,比年初增5.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13亿元,比年初增加3.4亿元。 2008年上半年,广宁消费品市场和旅游稳中趋旺。在元旦、春节、五一、端午等节日的集中消费推动下,广宁消费市场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良好趋势。同时,食品、副食品上涨,推动食品类商品零售较快增长。到6月底止,预计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2亿元,增长19.1%,增幅比2007年同期高出0.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县共接待旅客23.4万人次,比2007年同期增长35%,各酒店生意火爆,全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00万元,比2007年增长42%,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局面。[2]

文化事业

广宁醒狮

武术是广宁人民十分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素有“武术之乡”之称,在全省享有较高的荣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位置。广宁武术的历史在文字史料上极少记载,就算有些记载,也是非常零散的。但是,广宁武术历史悠久,乃是客观上存在的事实。从一九七七年七月在绥江河畔的新楼区铜鼓岗挖掘的出土文物来看,广宁的武术在战国时期便已开始萌芽。这次清理出来的古墓坑二十二个,发现了大批随葬器物,以青铜器为最多,计有二百九十五件,这些青铜器中属剑、矛、戟之类的兵器就有六十五件之多。据省考古专家鉴定,这批出土文物是战国时期的,墓葬者生前是武士,以持矛佩剑。由此可见,战国时期广宁这个地方已经有了剑戟之类的武器,有了这类武器,就要训练一批人员来使用,训练的过程也就是练习武术的过程。

到了明、清朝时期,广宁练习武术的人就更多了。据旧县志记载,考取武举人的竟达十人,考取武秀才的更是不可胜数,这些武举人、武秀才遍及全县各区乡,可见当时练习武术的风气是相当普遍的。在民间也涌现了一批武术高手,他们的高超武艺,至今尚为人们所传诵。

竹子文化

有竹子之乡美称的广宁,气候和环境十分适宜竹子生长。宋元以后,竹子因当时作为生活用品用具原材料的一个重要来源,而被人们广泛种植。尤其在明末广东,商业贸易发达,对竹子需求日增,广宁的竹子生产,也从自给小量生产的自然经济,逐渐转变为适应贸易需要而大规模生产的商品经济。因此历代民间非常重视,不断培植,注意发挥竹子品质上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在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使它成为广宁大宗外销商品。所以当时的竹业。在全县经济上处于重要的地位。现存的史料、方志、碑碣、笔记实录等文字资料,比较充分地反映上述的情况。

方言

广宁话,即粤语-罗广片-广宁话,为广宁当地居民使用的地方语言。该方言语言系统与标准粤语相近,属于粤语语言系统的一个分支。除了在广宁范围内使用外,在四会市的多数地区也使用并通用广宁话。广宁话只是一种语,却并不存在相对应的文字,即“有语无文”。故而,除了在口头上表达使用、口述传播外,还要涉及到书面使用情况。为此,新兴的一些年轻群体,就运用谐音以及音近的方式,用国语文字来书写方言书面语。不同的人,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交流群体,在选择谐音字句、近音词语的时候,难免有着一定的出入,但是大同小异,它们都是相通的。 广宁境内流行的方言有广宁白话和广宁客家话,但主要是广宁白话。1989年在本县487177人中,说广宁白话的43868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0.05%;说广宁客家话的46038人,占9.45%;说其他话的(含广州话、普通话等)2450人,占0.5%。 说广宁白话的人绝大部分居住在靠近圩镇及县城周围的广大地区,这些人多是最早到广宁境内定居者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多居住在境内中部及绥江沿岸一带地方,其原来方音如何,现已无法考究;这些地方土地肥沃,交通方便,早在明末清初便有外地人到本地经商做工。据清道光四年(1824)《广宁县志》云:“商多南海、顺德、三水、高要人。”又云:“木匠、泥水诸工,多来自外县,烧砖则江西客,织布三水居多。”可见,他们多来自珠江三角洲。这些说广州话的外地人多活动于县城及绥江沿岸一带,当地人与之交往,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本地土话与广州话互相融合,演变成与广州话十分相似的广宁白话。广宁白话属于粤方言中的一种次方言,其语音体系与广州话几乎完全一样,同样有9个声调,词汇与广州话绝大部分相同,语法则完全一致,故两种语言十分近似。 广宁客家话在声、韵、调诸方面都与梅州的兴宁、梅州市梅县区客家话相仿,但在词汇的用法方面则略有差异。

江屯客家大屋

说广宁客家话的人则多居住在较边远、偏僻的山区。广东的客家人多源于中国中原一带,广宁客家人大部分直接或间接由兴梅、粤东一带迁来,说的自然是客家话。他们来到时,地理环境优越,生产条件较好的地方已为别人所有,只好到边远山区安家落户,开荒垦殖,经过世代繁衍,长期与白话区的接触交往,逐渐形成今天的广宁客家话。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广宁方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其最明显的特点是:说广宁客家话的人在不断减少,说广宁白话的人在不断增多。建国后至今的40余年,全县就有500多个原来说客家话的自然村逐步改为说广宁白话。另一特点是:由于广宁白话与广州话十分近似,广州话又一向是境内的“官方”语言,结果许多广州话里的音、词还不断“入侵”广宁白话,形成一种广宁白话与广州话混同而用的语言,本地人称之为“宁省话”。这种说法在年轻一代流传较盛。 由于广宁白话是广宁境内流行的主要语言,我们在研究广宁方言的时候,采用国际音标的记音法,仅就广宁白话加以论述说明。

教育事业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1979年,全县有县机关1所公办幼儿园,有县工交、财贸2所部门办幼儿园。县机关幼儿园由于园址要建造县委宿舍楼,同年迁入县财贸幼儿园内,挂广宁县机关幼儿园牌子,坐落在现农林路朝阳巷2号。县工交幼儿园坐落在三多村。3园共有15班,在园幼儿542人,教职工29人。1982年,县机关幼儿园从县财贸幼儿园中迁出,迁往新宁北路新兴一巷5号,设8班,幼儿320人,教职工16人。3园共设36班,幼儿1650人,教职工38人。 1993年,创建民办蓓蕾幼儿园。1995年外经贸系统创办外经贸幼儿园,共有公办幼儿园1所(县机关幼儿园),部门办幼儿园3所(县工交、财贸、外经贸幼儿园),民办幼儿园10所,共设47班。1996年,县教育局增设新城幼儿园。1997年10月,县机关、财贸、工交幼儿园被评为市一级幼儿园。1998年,全县有幼儿园26所,其中镇中心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8580人,教职工322人。2000年,县新城幼儿园被评定为市一级幼儿园。是年共有县机关、新城2所公办幼儿园,教职工共73人,其中机关幼儿园33人、新城幼儿园40人。有县工交、财贸、外经贸等部门办幼儿园以及蓓蕾、欢欢、霓虹等民办幼儿园共26所。全县28所幼儿园共设70班,幼儿2112人。教职工180人。

学前班

1979年,部分小学开始办学前班,招收6岁左右的幼儿,一年后升入小学一年级。全县共有学前班15班,幼儿498人,教职工16人。1982年,有学前班42班,幼儿1249人,教职工29人。1987年111班,幼儿5699人,教职工55人。1990年215班,幼儿8020人,教职工176人。1995年228班。2000年,全县小学附设学前班220班,幼儿6262人,教职工基本为每班1人。

小学教育

1979年,全县有小学253所,设1882个班,在校学生6.37万人,教职工2677人。1980年8月,县教育局确定南街镇中心小学、新楼公社红星小学、江屯公社江合小学为县重点小学。各公社以中心小学为重点小学。同年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目标,各学校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发动适龄儿童入学,巩固在校生,动员非正常流失生复学。1983年,小学253所,教学班1797班,在校学生5.78万人,教职工2730人;经地区检查验收,全县20个区(镇、场)“六率”(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留级率、非正常流动率、升学率)达标18个,实现普及初等教育。1984年,全县“六率”经地区检查验收达标,实现区区普及初等教育达标。1986年,有小学255所,教学点175个,共设教学班1737个,在校学生5.08万人,教职工2698人。招生1万人,入学率98.80%,年巩固率99.10%,毕业生1.03万人,毕业率99%,经省、地复查验收,普及初等教育合格。 1991年,有小学259所,教学点144个,教学班2983个,在校学生6.23万人,教职工2717人。1997年,有小学263所,教学点121个,在校学生6.16万人,教职工2717人。2000年,全县有小学258所,教学点53个,有教学班1923班,招生7336人,毕业生1.04万人,在校学生5.25万人,入学率99.70%,辍学率0.23%,毕业率99.20%。有教职工2845人。

中学教育

1979年,按照“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原则,逐步改变“文化大革命”时期“队队办初中、社社办高中”状况。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其中完全中学17所,初中3所,在校学生2.68万人,教职工1339人。有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点212个。1980年,20所中学撤并为广宁、新楼、宁城、古水、木格、厚溪、宾亨、春水、北市、上林、潭布、江屯等12所普通完全中学。撤并7所:撤螺岗中学并入新楼中学,撤洲仔中学并入古水中学,撤石咀、清桂中学并入木格中学,撤五和中学并入宾亨中学,撤葵垌附设初中并入北市中学,撤赤坑中学,赤坑的汶水、洲仔、合坑小学附设初中,其地区学生入读上林中学,其余地区学生入读北市中学。撤销高中点的公社,

广宁中学校园一景

扩大初级中学办学规模。大队小学附设初中点212个撤并为54个点。即:排沙4个、石涧1个、潭布4个、江屯4个、联和3个、北市3个、赤坑3个、螺岗1个、新楼7个、宾亨3个、五和1个、厚溪3个、木格3个、石咀1个、洲仔1个、古水6个、葵垌1个、清桂1个、坑口4个。初中点合并后,以公社为单位统一招生,择优录取。同年8月,县教育局确定广宁中学为县重点中学。是年在校学生2.65万人,教职工1536人。 1981年,旅港同胞陈达捐资港币170万元,在家乡厚溪公社厚田大队创办初中“文杰中学”。招生3级8班450人,首任校长为周其鉴烈士之子周家德。 1983年,对高中布局作进一步调整,12所普通完全中学合并为广宁、新楼、宁城、古水、宾亨、上林、江屯中学7所,厚溪中学开设职业高中,木格、春水、北市、潭布中学只开初中。1984年,7所普通完全中学调整为广宁、新楼、古水、宾亨中学4所,宁城、上林、江屯中学只开设初中,潭布、春水中学开设职业高中。1985年上林、宁城中学开设职业高中。1987年,全县有广宁、新楼、宾亨3所普通完全中学,初中27所,小学附设初中点29个。在校学生:普通高中787人,初中1.89万人。11月,县政府制订《广宁县九年制义务教育规划》。同年,江屯、古水中学开设职业高中,潭布、春水职中停招高一学生。1991年春季,有普通完全中学3所:广宁、其鉴纪念(新楼)、宾亨中学。有初级中学28所:排沙2所、潭布2所、横山(厚溪)2所、江屯3所、东乡4所、宾亨3所、古水3所、石涧、联和、北市、赤坑、螺岗、五和、木格、石咀、洲仔各1所。有小学附设初中点8个。有职业高中5所:江屯、坑口(上林)、横山、古水、宁城中学。是年秋,江屯、坑口、横山、古水职中恢复为普通初级中学。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1万人,其中高中1476人,初中1.47万人,教职工1163人;职业中学在校学生1210人,教职工138人。1993年,取消小学升初中统考,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初中。同年,取消宾亨高中和全部附设初中点。

1994年秋,县政府与香港何氏家族、慈善机构香港荧望中心共同创办普通初中“何楮铭纪念中学”,招初一新生9班491人。是年,广宁县通过省“普九”评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广宁第一中学教学楼

1995年初中招生9683人,在校学生2.59万人。1997年,全县初中入学率98.30%,辍学率2.06%,毕业率99.60%。1998年通过省“普九”复查验收,进一步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下简称“两基”)教育成果,提高“两基”水平。

师资队伍

1979年,对被划为“右派分子”的教师96人全部摘帽,恢复名誉,被开除公职的全部招回安排工作;对“文化大革命”中冤假错案216宗、受害教师294人全部给予平反,死亡的96人补开追悼会,补发抚恤金;在清理阶级队伍期间被清洗回乡的恢复工作。年底,全县普通中学、小学有教职工5226人,其中专任教师3490人。师资队伍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民办教师数量大。二是教师学历合格率低。全县民办教师2200人,占全县专任教师的63%,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中学教师1330人,其中大专毕业133人,本科肄业5人,中专毕业407人,高中毕业592人,初中毕业193人;小学教师2160人,其中中专毕业298人,高中毕业991人,初中毕业871人。初中毕业教初中,高中毕业教高中现象普遍。除“文化大革命”前大学、中专(高中)、初中毕业的“老三届”外,教师不少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毕业走上讲坛的,一些教师实际水平与学历不相符。大批教师参加高等、中专函授进修。县给予毕业教师适当经济补助。1979~1984年,地区分配广宁县大专毕业生506人。

1987年,实行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中学教师获得职称并且聘任的1048人,其中获中学高级职称22人,一级225人,二级486人,三级315人;小学教师获得职称并且聘任的1553人,其中获小学高级职称329人,一级681人,二级443 人,三级100人。1987、1988年,连续两年对全县教师进行教材教法考核。小学教师及格率86%,中学教师及格率75%。1991年,中学专任教师875人,学历(毕业)结构为:本科58人,专科635人,中专151人,高中29人,初中2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38.70%,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75.30%。小学教师(含民办教师)2023人,学历(毕业)专科133人,中专1637人,高中233人,初中20人,学历合格率86.20%。年底,有专业技术职称教师3454人,其中高级24人,中级742人,初级2688人。

1993年,有民办教师1200人。1995年,按省规定对1993年3月27日止登记在册的民办教师,通过业务考核,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转为公办教师。到1998年共有11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对少数因文化、身体素质差,年龄超限等原因没能转公的作了妥善安置。

2000年,教职工4668人,其中:高中教师176人,本科毕业107人,学历合格率68%;初中教师1294人,其中本科毕业40人,专科毕业1044人,学历合格率83.77%;小学教师2395人,其中专科毕业2355人,学历合格率98.32%。在岗中小学教职工4947人,获高级职称91人,中级职称1991人,初级职称2246人。

1979~2000年,获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277人,其中国家级24人,省级89人,市级164人。

旅游信息

竹海大观

广宁竹海大观旅游区,是中国最大的竹海,空气离子达9.8万个/立方厘米,竹子制氧量是常绿阔叶林的1.5倍,堪称南中国最大的氧吧之一,故广宁县有“全国著名的竹子之乡”之称。 全年四季均可观竹,构成四景:春看竹雾、夏赏竹绿、秋览竹浪、冬观竹翠。景区内有万亩竹海“空气维生素”吸吮区和“竹林精气熏蒸区”,特色民族竹寨、竹林茶寮、竹生态园、竹水车、竹吉普车等。美丽清澈的绥江曲折回环蜿蜒而过。

碧翠湖宝锭山

碧翠湖宝锭山景区是一个依傍自然奇特的湖光山色、绚丽多姿的动植物种类的展示,巧妙利用竹文化内涵、溶入财神赐福的同时,晓喻人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健康求财思想而建成的生态旅游景区。 一道翠湖桥将一泓美丽的湖水分为聚宝天地和君子园两大部份:进入由金砖作墙、两锭巨大金元宝托起一串金灿灿的古钱币的景区大门,便是聚宝天地。隔湖可见一尊全国最大的财神塑像,手捧聚宝盆向人们惠赐财运。

君子园内,湖畔君子路旁罗列了一百多个品种的观赏竹:世界最大的竹―巨龙竹、世界最小的竹―菲白竹、世界罕见的红宝石竹、广东面积最大的一片四方竹林、紫竹林和斑竹(湘妃竹)林,更妙的是酸竹、甜竹、苦竹、辣竹,人生酸甜苦辣味居然竹子先知,那“金、争、珠、宝”竹也令人叫绝,财富竟能由竹中得,知竹者常乐也。还有龟甲竹、实心竹、唐竹等等珍奇竹子兼有梅花坪、兰花苑、菊花等景点形成古称梅、兰、竹、菊“四君子”集雅也。 竹文化展览馆是展示上下五千年,纵横七大洲的竹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从古代的竹器用具和雕刻工艺(实物)到今天的竹科研开发成就,由人类最早的咏竹诗歌到现代巧夺天工的竹美术工艺作品。观者还可以看到全国首创的“百竹图”,从中了解中国文字的演化轨迹。宝锭山景区构思新颖,景点内涵丰富,有豪华别墅,高雅餐厅,食住条件优越,是团队和自驾车旅游以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最新亮点。

黄洞景区

发项目,资源主要包括广宁县的三大名山之一的三宿山以及从山腰冲泻而下的溪流资源。这7公里的溪流上有二十多个落差不一的瀑布群。景区的水资源丰富,植被保护良好。保护原始生态是景区开发的宗旨,准备打造溯溪、欢瀑、漂流、攀岩、野外体验、探险,以及三宿寺、养生馆、养生文化中心、情侣松林等景观景点,该项目计划投资25000万元。

周其鉴故居

周其鉴(1893—1927),广宁县新楼村人,广东农民运动著名领袖。故居建于清未,坐东朝西,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的青砖大屋,建筑面积117平方米。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厨房、及杂屋等20余间。故居悬挂正面刘田夫为故居题写“周其鉴故居”横匾。


古水河景区

景区主要座落在古水镇大潘、蒙坑两个村委会内,控制面积为8平方公里,古水河下游共11公里长河段流经此处。

古水河景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景区以古水河流为中轴,两岸青山相伴,若干村落点缀其中,成带状河谷布局,依靠上下游各有的一个狭窄的出入口联系外界。景区也因此受外界影响甚少,且区内没有污染企业,植被保护良好,空气清新,环境洁净,远离烦嚣,具有原生态环境。

螺壳山景区

螺壳山位于广宁县北市镇东北部,距广州约189公里。由广三高速到四会,再转S260省道可到达。是集生态观光与猎奇探险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螺壳山主峰海拔1338米,被誉为“粤西第一山”。民谣唱:“螺壳山高,离天三尺,人过低头,马过贴脊”。 螺壳山面积达2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九十五,天然动植物种类丰富,有蟒蛇、娃娃鱼、穿山甲、野猪等数十种国家保护动物;有樱花、莎椤、三尖杉、穗花杉、紫花含笑等国家珍稀植物。螺壳山主要景点有:奇石浴、翡翠湖、层潭映碧、六层飞瀑、阴元瀑布、人间瑶池等。山中有清溪鱼、苦笋、蕨菜、野菇等美食,盛产茶叶、兰花、灵芝、笋干等特产。

相关视频

肇庆广宁县航拍美景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 “2018中国最美县域榜单”正式公布,广宁县上榜。

城市排名

2018年8月15日,“两山”发展百强县名单发布,广宁县排第55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