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宗柳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宗柳編

廣宗柳編是河北省廣宗縣的一種漢族傳統手工藝品。源於清初,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製成家用器具工藝品等,既美觀、實用,又環保、健康。2008年,廣宗柳編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8年5月21日, 廣宗柳編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廣宗縣柳編技藝

序 號:82

名錄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屬 地:邢台廣宗縣

編 號:2—8—20

申報地區:邢台廣宗縣

簡要介紹

廣宗縣柳編技藝源於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製成家用器具、工藝品等,既美觀、實用又環保、健康。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名錄簡介

屬地:邢台廣宗縣

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廣宗縣柳編技藝源於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主要特點是用柳條編製成家用器具、工藝品等。柳條砍下後趁濕捋去皮,在陰涼處放置幾天,具有柔韌性以後方能編制各種製品。柳編對濕度要求很嚴,一般情況下,需要到地窯中完成製作。

廣宗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土地沙鹼參半,為防沙抗鹽鹼,村莊周圍栽種了許多柳棵子(柳條),這就為柳編業打下了物質基礎。柳編使用工具主要有鐮刀、錐子(環錐、草錐)、計量、麻繩、線刀,這些工具都是藝人自製的。所有製品的大小、寬窄、式樣都靠藝人的製作靈感和製作經驗。其製品有簸箕籃子圓簸籮方簸籮盒子簸籮、盛麵粉用的八斗、結婚時女人用的八角盒子,還有近年編織的礦工帽等,形式多樣。柳編源於清代,世代相傳,口傳心授,沒有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主要有家傳和師傳兩種形式。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廣宗縣辛莊村的柳編事業蓬勃發展,柳編加工成為本村主導副業,也因柳編而出名,俗稱「簸箕辛莊」。隨着時代的變遷,柳編的實用價值在日常生活中逐漸減少。由原來的幾百人銳減到現在的30人。

柳編製品不僅有精美、漂亮、實用的特點,還有很高的觀賞性。經過多年的積累,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序。雖經歷了幾百年的風雨傳承而唯獨沒有改變其精美的藝術風格。集自然之美和創作之美於一體,把歷史、文化的精髓得以更好的表現。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

境況特點

柳編是用柳條編製成的家用器具、工藝品等。在生活中,簸籮、簸箕、籃子等柳編品是農家的必用家具,隨着生活方式的變化,這些家什有的被塑料製品取代了。但在人們追求純天然、無公害的時下,這些傳統家具又受到了青睞,[1]美觀、實用、環保、健康成為其最大的優勢特點。

申遺之路

廣宗縣政府、縣委也很重視柳編技藝,2006年列為第一批縣級非物質文化名錄,2007年又被邢台市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該技藝的發展、傳播創造了良好的平台。終於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傳承人物

姜朝春(第一批省級)廣宗縣柳編技藝

為第十一代傳人,擅長編簸箕徒眾多,在柳編業有很高的聲譽,其製品精美,人人慾選。柳編使用工具主要有鐮刀、錐子(環錐、草錐)、計量、麻繩、線刀,這些工具都是自製的。所有製品的大小、寬窄、式樣都靠藝人的製作靈感和製作經驗。其製品有簸箕、籃子、圓簸籮、方簸籮、盒子簸籮、盛麵粉用的八斗、結婚時女人用的八角盒子,還有近年編織的礦工帽等,形式多樣。柳編製品不僅有精美、漂亮、實用的特點,還有很高的觀賞性。經過多年的積累,具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序,技藝精湛,堪稱我國民族手工技藝寶庫中的瑰寶。2006年代表廣宗縣參加了山東濰坊舉辦的「山東手工作品大賽」受到好評。

獲得榮譽

2018年5月21日, 廣宗柳編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