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广德桥即里桥 ,亦称塔脚桥,在老城墟西300 米处,因建在澄迈县出口内滩地段和北岸旧塔的塔脚下而得名。,建于北宋初期,明嘉靖38年(公元1559年)为知县唐启宾重修。苏东坡的《澄迈驿通潮阁二首》中有 “眼明飞阁俯长桥”的诗句,其中 “长桥”指的就是里桥。现桥已荒废,但结构还牢固,足见其当年雄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里桥桥身犹在,从上游飞流直下的瀑布宏伟壮观,很难想像在喧哗的闹市里竟然有这样一处水花飞溅的美丽瀑布。瀑布下,偌大一个菜园,勤劳的主人正在劳作,好不惬意。

目录

介绍

广德桥在《澄迈县志》里记载为里桥,因建在澄江出口内滩地段故称为“里”。绵长的澄江河道流经此处来了一个近乎90度的华丽转身,又在这里出现了一个高达数米的断崖,典型的火山岩石障峭立其上,俨然是一处巨石遍布的河滩。原本温顺的上游河水经此折角及落差的突变,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裸露突兀的岩间撞击奔涌,聚成一道道的瀑面冲滩入海。只见砥柱江水,悬流急坠,水帘飞挂而下,形成一道水花飞溅的瀑布奇景。虽然没有“直下三千尺”的冲天豪气,但宽达数十米,仍能以“势归海壑含千溜,景作蜃楼吐一奇”的壮丽,让人感受到大自然所带来的视觉震撼之美。

结构

现存的广德桥是石拱桥,全由大大小小的青石垒成,南北向,横跨澄江,六墩五孔,长30 米,宽2 . 95 米,高5 米。为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知县唐启宾所建。

据资料记载,当时澄江上有里、外二桥,按位置,广德桥当时应该叫做里桥。据资料推测,当时的桥身可能是一半为拱桥一半为石板的混合结构。这种结构这种长度的大桥,在海南是独一无二的,其结构可能与当时河床的地貌与工程的经济等因素有关。

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地震,塔毁而桥存,现桥已荒废,但结构还牢固,老桥已只剩下一半,石板结构的一半不知何时被水冲毁,只留下另一半4孔半的拱板。

景观

澄迈县老城镇原来是县治所在地,这里不仅有着厚重的人文积淀,而且由于大自然的造化,山、海、江、河在此处相互烘托,也诞生了不少奇特的自然景观,著名古澄迈八景中的四大自然景观就在老城。其中,广德桥瀑布无疑是借景怀古的绝佳之地。

断桥飞瀑:从上游奔流到此的澄江水,经过广德桥时与桥墩巨石相激,飞泻直下坠入深潭,形如汤沸,经久不息,水花如烟似雾,轰声数里可闻。古老的残桥、壮观的瀑布、日新月异的城市,共同构成了一道和谐美丽的风景。*[1]

历史

广德桥,又称里桥,也称塔脚桥,系因其北岸边有一座元代七层塔而得名。据历史记载:澄江上有三座大桥,一为木桥,叫“长桥”;二为里桥,叫“广德桥”;三为外桥,叫“广济桥”。关于“长桥”,始建于北宋。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宋代苏轼    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苏东坡在《澄迈驿通潮阁二首》的诗句“眼明飞阁俯长桥”中曾提及过的,因是木桥,后被湍急的江水冲毁。明代中晚期又在江上选择青石结构设计筑起石拱二桥。据考证,今“广德桥”的桥址即为先前的“长桥”桥址。相传此桥为古代通往海南西部儋州等地的必经之路,苏东坡贬谪海南,途经澄迈前去儋州,及后来北归时,都曾经过此桥。在儋州,苏东坡曾养过一条乌嘴狗,北归时这条狗也随他从儋州来到老城,经过澄江时,它“长桥不肯蹑,径渡清深浦”,上岸时还咆哮着将路人吓了一跳。这条调皮可爱的乌嘴狗,不仅为归途中的苏东坡平添了几许乐趣,也为老城长桥留下了一段趣闻传说。

公元1097年,一叶孤舟把62岁的苏东坡贬至 儋州 ,当踏上海南的土地,迎接他的就是广德 桥和桥下卷起千堆雪的瀑布。倦客愁闻归路遥,眼明飞阁俯长桥。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而这种情思的出现,正是由矗立在瀑布之上、多少显得有些落魄孤寂的广德桥而来。这座早在宋代即已存在的古桥,曾经是琼北通往琼西的交通要道,千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洗礼,见证了几多世事沧桑。而今,广德桥只剩下一截三个被绿色藤蔓缠绕的石拱,难见往日荣光。

在海南度过了三年时光之后,幸获赦免的苏东坡同样是由澄迈渡海北归。广德桥作为古驿站的一部分,也曾留下过苏东坡一来一往的足迹。在即将北归前,苏东坡在广德桥旁边的“通潮阁”驿站过夜候船,三更时分,诗人望着“ 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澄迈湾,或许是想起了这一方土地上热情的人民,又联想到这三年领略的异域风情,不由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千古佳句!现今的我们,虽然难以获悉苏东坡在峰回路转的时候究竟是何神情,但从其“倦客愁闻归路遥”的诗句中,我们仍能隐约看出诗人流露出的急迫心情。而今,断桥下,浊水横流、白色垃圾遍地,难寻“天容海色本澄清”。

参考文献

  1. 海南澄迈广德桥瀑布 深藏荒郊一帘水幕. 13 四月 2016 [17 三月 202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