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棲動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底棲動物 |
底棲動物(benth(on)ic animal)。 底棲生物中的動物的總稱。 底棲動物是生活在水體底部的動物群落。底棲動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生活於水體底部的水生動物群。除定居和活動生活的以外,棲息的形式多為固着於岩石等堅硬的基體上和埋沒於泥沙等鬆軟的基底中。此外還有附着於植物或其他底棲動物的體表的,以及棲息在潮間帶的底棲種類。在攝食方法上,以懸浮物攝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積物攝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簡介
底棲動物是一個龐雜的生態類群,其所包括的種類及其生活方式較浮遊動物複雜得多,常見的底棲動物有軟體動物門的腹足綱的螺和瓣鰓綱的蚌、河蜆等;環節動物門寡毛綱的水絲蚓、尾鰓蚓等,蛭綱的舌蛭、澤蛭等,多毛綱的沙蠶;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的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目稚蟲等,甲殼綱的蝦、蟹等;扁形動物門渦蟲綱等。
評價
多數底棲動物長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區域性強,遷移能力弱等特點,對於環境污染及變化通常少有迴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壞和重建需要相對較長的時間;且多數種類個體較大,易於辨認;同時,不同種類底棲動物對環境條件的適應性及對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據上述特點,利用底棲動物的種群結構、優勢種類、數量等參量可以確切反應水體的質量狀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