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废名

大小無變化,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思想形成==
废名禅学思想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比较明显的两个阶段。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废名1.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原图链接][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来自360网]
}}
<p style="text-indent:2em;">从20年代中期受胡适影响开始接触禅宗到30年代初可以视作第一阶段。废名的好友兼同乡[[程鹤西]]在回忆他1928 年北大退学后在成达—— 孔德中学任教的情景时说:“在成达时我记得他曾请冯至同志把 施耐庵的《水浒传》序写成一个横幅挂起,这也是我喜欢[[《水浒传》]]序的开始,后来读庾信的诗赋和维摩诘经也是受他的影响”(注:鹤西:《怀废名》。)。从这里至少可以见出,其时废名是很喜欢《维摩诘经》的。《维摩诘经》是由汉魏时期高僧 支谦翻译的一部佛教经典,它对于大乘禅学特别是中国 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曾起过很重要的作用,它与[[《楞伽经》]]、《圆觉经》一起有“禅门三经”之称。《维摩诘经》强调,要达到解脱,关键在于主观修养,净化心地。后来另一位高僧鸠摩 罗会重译此经将其思想表述得更其明白:“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废名对《维摩诘经》的喜爱,恐怕是被其“净心”一论所倾倒。前面提到的[[《水浒传·序》]]中“虚名薄利不关愁,裁冰剪雪,谈笑看吴钩”以及庾信的“草无忘忧之意,花无长乐之心”均与“净心”论交相辉映,怪不得为废名所钟爱了。
<p style="text-indent:2em;">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思想上的痛苦与“凌乱”,废名于1929年结束了学生生涯,做了北京大学国文系讲师。生活的挫折,对社会的了解的加深,特别是出于讲课的需要,他开始重新大量地阅读 中国古典文学(大学阶段废名学的是英文),[[《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都成为他寻找思想扩大认识的依据,再加上这一时期他更加潜心学佛,“转入神秘不可解的一路去了”,这一切,促使了废名思想上的新的变化。废名曾经在他的 自传体小说《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谈到莫须有先生的思想:他的道理只要一句话够了,一句话无所不包。这个能“一言以尽之”的道理是什么呢?他说:“心如一棵树,果便是树上结出来的道理,道理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六祖惠能那首著名的偈中的后两句,原偈前面还有两句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从这里可以见出,作为废名自己化身的莫须有先生对于惠能是心有所会了。[[周作人]]《〈谈新诗〉序》曾提到废名道法的高超并提及其读书的情况:“随后他又读《论语》、《庄子》,以及佛经,特别是佩服《涅槃经》。”而据《曹溪大师别传》与 王维《六祖能禅师碑铭》载,惠能在 弘忍之前曾有过一段学佛的经历,特别是曾听无尽藏尼诵[[《涅槃经》]]并为之释之,由此而初步形成了自己对佛性问题的见解。惠能在论《涅槃经》时引入了庄子无物无情无待与忘物忘己忘适的接近般若中道的思想,他把庄子的思想注入自己的血液,化成禅学的有机体而形成了自己融般若与涅槃为一体的非有非无的南宗禅思想体系。废名喜读[[《庄子》]]又佩服《涅槃经》不正可以视作与惠能禅接近的极好旁证?<ref>[http://blog.sina.com.cn/fjwhzz 佛教文化杂志_新浪博客,新浪网] </ref>
{{Infobox person
|| 图像 = [[File:废名1.jpg|缩略图|居中|250px|center]]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原图链接][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10960/20170728112645-810117954_jpeg_496_688_82685.jpg/0 来自360网]
}}
==个人作品==
<p style="text-indent:2em;">上海开明书店1931年版,废名: 《枣》
26,39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