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拉德·費德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拉德·費德勒

康拉德·費德勒(Konrad Fiedler,1841——1895)德國哲學家,極力主張將美學和藝術學區別開來,因此被稱為「藝術學之父」

人物成就

19世紀後期,康拉德·費德勒已注意到繪畫、雕塑語言的純可視性(pure visibility)意義,強調視覺語言的獨立地位。

費德勒區分了兩種不同的經驗方式:感覺的認識和概念的認識。前者主要基於視覺經驗,後者是通過對感覺到的資料進行抽象的、概念的整理過程而獲得的。他認為,真正藝術品的創作,獨立於概念的活動,它基於一種感覺經驗,特別是視覺經驗的獨立自由的發展。

而19世紀實證主義科學取向的偏見歪曲了這種關係,其實質是錯誤地把對世界的感覺認知視為低於概念的或抽象的認知。他批評黑格爾基於基督教的、一元論的思想,即把藝術放在其人類精神演進模式中低級階段的做法,即認為藝術(雕塑、繪畫等)是人類精神演進的早期形式,而哲學是其成熟形式,處在高級階段,因此,藝術的視覺思維低於哲學的概念思維,處於初級階段。

費德勒開創性地發現並指出,建立在視覺經驗上的認知方式,與建立在概念上的認知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並非屬於後者的低級階段,而是有其獨立意義的,它是藝術家創作的基礎。視覺思維,或謂形象思維(imagination),與概念思維分屬不同體系,有自己的邏輯。

但是由於人們的認識錯誤,將前者視為後者的低級階段,因而對教育,尤其是美術教育造成了傷害。在學校教育中,隨着學子年齡的增長,視覺思維沒有得到有效的培育、發展,相反漸漸被抑制、被損害、被扼殺。

藝術的自由發展。費德勒堅信視覺思維與概念思維分屬不同體系,具有同等價值,沒有高下之分,從而挑戰當時的美術教育,並影響到對藝術的理解和藝術批評。

費德勒的思想預示了視覺思維(形象思維)巨大的發展潛力,預示了19、20世紀之交開始的藝術轉型,即轉向對藝術家的主觀性和對人的精神深處的高度重視,見證了當時的象徵主義運動,並預示了後來的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抽象主義。 [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