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廖伟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廖伟立,出生于台湾苗栗县通霄镇,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硕士(SCI-ARC),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硕士。 台湾注册建筑师,大陆一级注册建筑师(2009)

曾获日本SD Review年度奖多次、中国WA建筑佳作奖、台湾建筑奖首奖等。并获邀参加日本东京、大阪SD Review年度奖展览、2004当代华人建筑展(台北)、2005深圳建筑双联展(深圳)、2006北京建筑双联展(北京)、2007年亚洲建筑真实论坛参展(新加坡)、2008香港深圳双城双联展(香港)、2009 Sketch up建筑师手稿展(台北)。

廖伟立建筑师针对台湾地理、历史、文化、常民斑驳的“生活”样态的观察与反省,并以“杂木林”为审美多元差异的理念,对建筑不断的实践反省与思考。本次展览以1999年作为起点,这一年廖伟立建筑师从美国返台,开始与之前风格完全不同的创作。1999年至今,以台中救恩堂为分界,共分为两个时期:前救恩堂时期(1999-2009)野的开始,与后救恩堂时期(2009-迄今)野的成熟。分别展区廖伟立作品风格建立的过程与成熟的状态。


背景与发展

前救恩堂时期/野的开始

1997年,廖伟立决定放下事务所的工作,前往美国进修,让他暂时得以抽身建筑事务所的繁重业务。前往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Sci-Arc),一所脱离常轨以鼓励实验性的建筑学校。

1999年,廖伟立返回台湾,他的创作开始有很大的转变。开始摆脱之前顺应台湾安份守己般的设计,并且展现似乎更贴近其个性的,以及充满野性与奔放之想像力的设计。在这阶段,东眼山森林游乐区的公厕、彰化王功生态景观桥、宜兰法院比图的提案等。

后救恩堂时期/野的成熟

2009年,台中救恩堂(台中基督救恩之光教会)完成,这作品由外观到内部空间的组织,皆成熟地展现廖伟立在之前的作品所尝试之复杂的、“艰涩”的审美。这是一种混合了多元且有点矛盾空间、材料与构法的美学,像杂木林般混而不乱。在台中救恩堂之后建筑作品,廖伟立的创作持续性地展现了这种美学的适用性,从教会设计到桥梁、美术馆等。

廖伟立建筑师认为建筑是一种可辩解的反驳过程,因应不同的基地、内容(program)、不同的生活与活动需求追求建筑“真实”的可能性。本次的展览透过每件建筑作品模型、图板、手绘等相关资讯,探讨廖伟立创作作品的核心价值。从廖伟立的建筑中察觉,建筑不只是遮风避雨的地方,而是心灵居所,还有时间、记忆、场所感等,并且企图连结自然,进而呈现空间的本质,让结构性、构造性、材料性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

从文艺复兴、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到今天,建筑是越来越走向个人化,在这状态下会失去一些重要的事情,今日一直在讲“创造”,但到底要创造什么?廖伟立认为有觉知的建筑师,是用他对世界的理解来做建筑,而不是为创造而创造,因而与他者产生隔离。建筑的真实对话离不开人跟环境,这是我永远相信的事情,探讨人跟自然的状态应是核心,这不会随著时代而改变,是永恒的存在,至于外在形式该怎么表现?那是会随著时间、自我的状态而有不同。若你误把形式当成永恒,花很多心力在研究材料,但却不知道为何要研究,那是在浪费时间跟生命,因此建筑人应该常扪心自问,你到底相信什么!

廖伟立:我的建筑学习即是来自西方系统,我举日本为例来回应,日本早期受到中国影响很深,但在1853年美国将军马修‧培理率领舰队驶入江户,日本被迫打开门户而展开全面西化,虽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却既能保有传统又吸收外来新知,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今日台面上日本建筑师之作品比西方更西方,却仍保有日本的文化底蕴,反观华人与之不同,同样受到欧美列强的侵犯,被迫打开门户却造成文化断裂,这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特性。

其实,世界本是一体为何要一分为二,不该一开始就设下界限区分彼此,比如日本安藤忠雄建筑师,他使用西方的清水混凝土、几何量体来做建筑,却被大众、评论家认为非常日本。因此当设计形式时,不要被符号影响,举日常穿著来说,绝大部分的人都穿著西式服装,几乎无人穿著汉服工作活动,但我还是能知道你是华人,识别的原因可能来自气质、仪态等,因此必须抛弃外在形式、符号。

美国建筑师路易斯‧康(Louis Kahn)就不从形式、符号去思考建筑,今日几乎全部的建筑师都在往未来走,唯有路易斯‧康能用现代主义往回走,却能做得如此独特、有创意,在他之后包括安藤忠雄、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都在这条路线上前进,但都未能超越他,这值得我们思考。

要如何把這個東方氣質在作品中實踐出來?

廖伟立:今日许多大陆建筑师在这部分著力很深,也非常认真,但已有点“著相”,太过在意材料跟符号的使用,陷入喃喃自语的状态中。建筑是很现实的专业,每个人都努力的在思考跟实践,试图往自己理想的方向前进,但最后百分之九十都会偏离目标,因此必须跟生活、跟信仰、跟生命连结在一起,有没有真诚面对自己,找到核心价值是最重要的。


廖伟立的建筑“杂木林进路”作品展

廖伟立的建筑“杂木林进路”作品展在台中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雅堂馆AB展开,展览日期从2019年9月14至11月06日。此次廖伟立建筑师作品展由台湾知名建筑评论家王增荣担任策展人,期许借由此次的策展作为抛砖引玉,让大众可以更亲近建筑,透过本次展出的作品,包含:教会、美术馆、桥梁,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阐述廖伟立建筑师对于“杂木林”的创作理念脉络。[1]

策展人王增荣分享,建筑本身就是艺术的呈现,而建筑又必需符合日常生活所需,以及克服各种安全的结构性。在这种基础条件下,建筑除了满足生活居住状态,还要展现其中的技术性、艺术性、社会性揭露出来。“廖伟立建筑师属于台湾战后复原时期的一代,这一世代,见证了台湾战后的穷困与复原时期的勤奋、社会在白色恐布的不安中诡谲的稳定,与解严后开放的冲突、经济的复苏与后来放浪的繁荣。成长于这样多变而且矛盾的环境,对有心的人,容易生成一种习惯于多元并置的价值观,与西方现代普遍纯净的理性认知不大相同。”策展人王增荣说道。

廖偉立「誠懇地面對生活,利用創作呈現」

廖伟立建筑师分享与策展人王增荣透过策展对话过程里,如同打乒乓球般,并且同时可以发掘另一个自己。与会贵宾李祖原建筑师表示,廖伟立作为建筑师,把职业当成创作,并以展现个人才华。透过结合艺术、文化、历史,以及突破结构与美学,将“杂木林”的艺术思想,实现于纯空间艺术作品里。同时,东海大学建筑系罗时玮教授提及,廖伟立的作品可以称为90年代地方前线以及代表21世界的地景建筑。另外,台中救恩堂于2000年完工后,此件作品让实构筑的举办系列活动时更具有具体的企图及策略。接著由,成功大学建筑系吴光庭主任分享,建筑师办展是有一种使命感,透过展览中的草图与作品呈现,让大众有所启发。

本次《杂木林进路 :廖伟立的建筑》开幕酒会于9月14在中秋佳节热闹展开,现场有许多位与会贵宾共襄盛举,如北科大建筑系前主任张昆振敎授、文化部文化资产局局长施国隆先生、东海大学建筑系邱浩修主任、考工记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洪育成先生、水牛建筑师事务所陈永兴建筑师,为此次的展演活动开启美丽的篇章。


代表建筑作品

台中救恩堂

廖老师是透过材料的拼贴给建筑很好的伪装,能极好的融入台湾城市环境。再来因台湾属于亚热带气候,与北方寒带气候不同,人们日常的穿著比较轻松,这轻松的氛围也表现在建筑空间之中,非常在地。神圣的教堂空间,廖老师却用常民地域的材质表现很独特,我认为这是50后建筑师独有的特质,会去追求空间本质,具有古典建筑中很多重要图腾,是传承自二战前后现代主义建筑师。[2]

台湾与大陆的建筑其实相似,因是从同一个传统衍生出来,虽然环境不同但文化的核心还是相似,能从皮层材料的变化发展出的亲和力,背后又有很强的图腾性,两者并存非常独特。另外,在空间的温暖性上,比大陆建筑师表现的好,这是因整体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与甲方的关系都有影响,温暖性、从人的角度出发的平等性等,都值得大陆建筑师来学习。


毓绣美术馆

九九峰下的傳奇

乌溪边旁的玉石 经过千年的累积与沉淀 经过缘份的连结与相遇 以“退”的策略 “低调”的回应大自然 以“藏”的道理 琢磨出“精致”的品质 以“简”的方法 展现了优雅的“俐落” 随著岁月的流动与转折 我们企图寻求 道理的那份“真” 随著与人的相遇与交往 我们企图找到 心灵的那份“善” 随著不断的思考与神入 我们企图发现 艺术的那份“美”

毓绣美术馆为一间定位为当代“写实艺术”的私人美术馆,并成为推广台湾艺术学子跃上国际舞台的公共平台。基地位于南投草屯九九峰下平林村,前临乌溪,后为九九峰艺术生态园区。近年来陆续有许多台湾在地画家、雕刻家入住平林村,逐渐形成小型艺术村的雏型。美术馆在筹建期间即于村内成立筹备处,积极融入社区,利用荒废空地设置“巷弄美学”,间接影响一些在地居民也将居家环境艺术化。利用筹备处进行艺术展览,包含建筑设计的展示说明,除了为日后美术馆暖身亦与村民建立良好互动,让在地人了解美术馆的企图并参与过程,未来除与在地艺术家及九九峰艺术园区形成良好的关联,并贡献一己之力,肩负平林国小的艺术教育责任。[3]


设计构想

整体配置因地制宜,配合土地形状和原有的地形,将停车空间留在基地外侧主要道路两旁,运用中国庭园一阻、二引、三通的手法,与自然植栽搭配经由长廊将来客由外至内,藉著中介空间的转折及视线变化,使人心情沉淀,慢慢带至主馆。三栋建筑体----假日学校、餐厅、主馆,随机错落有致配置,呼应村落簇群的涵构关系。假日学校配合原有地形前后近7M的高差,半嵌入土地中,一层为文创品展售,二楼为艺术家住宿空间。旁边的餐厅则运用大棚子的概念,在木构造屋顶下有厨房厕所两个需要隐私性的RC方盒子,其馀用餐区则利用玻璃围合的方式,让室内与室外的边界消除,西南向的深出檐,呼应台湾多雨炎热的气候。

主馆运用乌溪旁石头挖洞的概念,参观动线如同卷轴徐徐展开,行进间让室内的展示,室外的自然景观与人的活动行为有一紧密、弹性及明、暗交织的关系。外墙运用双层墙的施作方式,创造一空气可流动的空气层,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一、二楼为大尺寸的青砖;二、三楼则用玻璃板作为外层墙面,一方面虚化楼层高的压迫感并与左右的餐厅、邻房形成缓和的关系。玻璃的透明、反射质感,亦使建筑与天空的变化有所呼应,企图消除建筑屋顶天际线与天空的边界关系,屋顶Folly像一有生命的雕刻品,飘浮在第二层地表延伸的屋顶之上。Folly室内开口与雕刻品,朝向东北方的九九峰,暗示自然(九九峰,神的雕刻)与人工(人为雕刻)对话及辩证的关系,未来在此展示业主建造此馆的缘由,及建筑师设计过程与业主及基地对话的图片及模型。

基地景观在建筑群前围留了一大片原有的葡萄园,在基地的最低处,利用自然地形高低差设置一生态池兼具蓄水及调节微气候功能。景观规划用一有角度的草地平台,简单的动作就使景观与建筑、自然与人工有一良好的对话。冀望透过对建筑空间、材料、结构、构造,不断反复的思考与反省,而使之融和在一起。

其他建筑作品

视频

【廖伟立】:杂木林美学之路 建筑师的光之宇宙


《设计家》台湾映像--毓绣美术馆 廖伟立 20190131


《造化:廖伟立的建筑》展


外部连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