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造幣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廣東造幣廠又叫廣東錢局,它是在清末洋務大臣張之洞的努力下創辦的,是當時世界規模最大的造幣廠。
1887年的正月二十四日,時任兩廣總督的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在目睹廣東市面上流行銀幣雜亂,成色低的外國銀幣以高於高成色紋銀價值在市場上流通,造成“利歸外洋,漏卮無底”,中國真金白銀外流惡果的情況下,毅然向清光緒皇帝上奏摺一封(《購辦機器試鑄制錢折》),要求購置外國機器,在廣東辦造幣廠,自制銀幣。[1]
廣東造幣廠舊址在黃華路4號(今中共廣東省委黨校內)。原稱廣東錢局,光緒十三年(1887)兩廣總督張之洞購地80餘畝籌建,由中國駐英國公使劉瑞芬在英國購置機器,光緒十五年投産。光緒三十三年改爲度支部(相當於財政部)造幣廠,宣統二年(1910)又改爲度支部廣州造幣分廠,辛亥革命廣東光復後,改爲軍政府廣東造幣廠。廠房幾已全毀,現僅存一銀庫樓和小涼亭。[2]
辦廠計劃
經清廷戶部批准,在同年的四月初三,張之洞委託駐英公使劉瑞芬在倫敦與英國伯明翰喜敦廠簽訂合同,定購鑄造銅錢兼銀錢機器全副。並在廣州大東門外黃華塘擇地建廠名為“廣東錢局”。
購置設備
張之洞請清廷的駐英大臣劉瑞芬代辦,向英國伯明罕的喜敦父子工廠(兩年後該廠改名為伯明罕造幣廠)購置全套設備,包括主要造幣用大型印花機器4台,規格與倫敦皇家造幣廠同級,每台可日產銀圓2.5萬枚左右;小型造幣機86台,每台日產銅錢3萬枚左右,並由該廠代辦第一批模具。[3]
建設廠房
廣東造幣廠佔地82畝,由英國設計師米德爾頓設計建造的。開建於1887年7月,於1889年2月竣工。廠房建設以英國伯明翰造幣廠為模範,採用四邊圍合的合院式佈局,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29米,分銀銅兩廠。全域性備有熔化爐72座,安裝鑄幣印花機90臺,計劃日產各種錢幣270萬枚。
聘請技師
聘請英國技師隨同第一批機器到廠料理安裝、培訓等事宜。製造。以英國人愛德華率領包括主計長、軋片機師、印花機師及制模師等洋匠4名駐廣州兩年,此後愛德華還參與了京師造幣廠的建設,因貢獻突出獲得清廷表彰。[3]
1898年4月,鑄幣廠正式建成投產。因為生產的銀元以龍為圖樣,被稱為「龍洋」,這是中國最早的官鑄銀元,也預示著「番洋」獨霸中國銀幣流通市場永遠成為歷史。
在廣東設廠造幣不久,福建、江蘇、浙江等地紛紛設廠造幣,最盛時全國最多達到二十二家造幣廠同時開工鑄幣。第一批銀圓的主幣重量為七錢三分,錢幣正面中間是漢文和滿文的「光緒元寶」四字,背面是蟠龍和「廣東省造」、「 庫平七錢三分」字樣,正面外圈刻上英文以便與洋人交易。上面的文字為著名的金石家、書畫家吳大澄所書,蒼勁有力,極具觀賞價值。[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