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延陵季子挂剑(杨牧诗歌)

《延陵季子挂剑》是诗人杨牧写得一首现代诗歌。

目录

作品原文

我总是听到这山岗沉沉的怨恨

最初的漂泊是蓄意的,怎能解释

多少聚散的冷漠?罢了罢了!

我为你瞑目起舞

水草的萧瑟和新月的凄凉

异邦晚来的捣衣紧追着我的身影

嘲弄我荒废的剑术。这手臂上

还有我遗忘的旧创呢

酒酣的时候血红

如江畔夕暮里的花朵


你我曾在烈日下枯坐

一对濒危的荷菱:那是北游前

最令我悲伤的夏的胁迫

也是江南女子纤弱的歌声啊

以针的微痛和线的缝合

令我宝剑出鞘

立下南旋赠与的承诺……

谁知北地胭脂,齐鲁衣冠

诵诗三百竞使我变成

一个迟迟不返的儒者


谁知我封了剑(人们传说

你就这样念着念着

就这样死了)只有箫的七孔

犹黑暗地叙说我中原以后的幻灭

在早年,弓马刀剑本是

比辩论修辞更重要的课程

自从夫子在陈在蔡

子路暴死,于夏入魏

我们都凄惶地奔走于公侯的院宅

所以我封了剑,束了发,诵诗三百

俨然一能言善道的儒者了……


呵呵儒者,儒者断腕于你渐深的

墓林,此后非侠非儒

这宝剑的青光或将辉煌你我于

寂寞的秋夜

你死于怀人,我病为渔樵

那疲倦的划桨人就是

曾经傲慢过,敦厚过的我

1969

作者简介

杨牧(本名:王靖献,1940年-2020年3月13日),中国台湾花莲人,毕业于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1]

早期以笔名“叶珊”发表诗作,在现代诗坛中普遍被认为开辟了一条婉约的路子。

赴美后诗风渐趋雄健浑厚,善长于叙事诗写作,文辞典赡雅丽,意象繁复纷奇,情韵醇厚,诗意深湛隽永,散文亦为人称颂。主要作品有《水之湄》《花季》《灯船》等。[2]

1946年,六岁的杨牧就读莲花市明义国民学校,为台湾光复后第一届国民学生,开始学习国语,在此之前仅读台湾方言、日语及少阿美语。

1951年,开始接触《血滴子》、《卧虎藏龙》等通俗小说。

1952年,小学毕业,就读花莲中学初级部,同届同学有王祯和,并开始阅读《水浒传》、《西游记》。[3]

1955年,初中毕业,就读花莲中学高级部,开始从事翻译小说,同时参与刊物编辑。此时以「叶珊」为笔名,在《现代诗》、《蓝星诗刊》、《创世纪》、《野风》等诗刊投稿。

1959年,四月《创世纪》改版,首次列名为编辑委员。同年九月进入东海大学就读历史系,后来因兴趣不合,转读外文系。此时的杨牧,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如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等等。[4]

1964年,自东海大学外文系毕业。随后,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参加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及其妻聂华苓创办的「国际写作计画」诗创作班,并艺术硕士学位。杨牧在爱荷华的前后期同学有余光中、叶维廉、白先勇、王文兴等日后引领台湾文坛的作家。爱荷华求学期间,杨牧对爱尔兰诗人叶慈有著比浪漫诗人更多的关注。叶慈中年之后浪漫精神的提升、对神人开系的探讨及现实社会的批判,影响了杨牧日后文风的改变。

接着杨牧进入柏克莱大学比较文学系,获博士。此时越战正如火如荼的展开,柏克莱大学而是60年代反战运动的领导者,抗议美国政府介入越战。这使得杨牧感受到美国身为高度文明国家,却同时也投入血腥战争的矛盾。[5]

1972年,后更改笔名 为「杨牧」。在改换笔名之后,其作品风格亦为之一变;在原有浪漫抒情之外,多了一份冷静与含蓄,并且开始有了关心现实问题的作品。由忧郁沉静舒一己之怀,转而介入及批判社会。杨牧曾说:「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变即是死亡,变是一种痛苦的经验,但痛苦也是生命的真实。」这是杨牧开始关注社会人世的关键。

1984年,《交流道》即随笔式地纪录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观察及批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