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建橋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建橋鎮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下轄鎮,位於豐順縣境西北部,東接豐順縣豐良鎮,西與興寧市、五華縣相鄰,南連豐順縣北斗鎮,北與梅州市梅縣區接壤,距離豐順縣城37千米,總面積94.10平方千米。2018年,建橋鎮戶籍人口30807人。截至2020年6月,建橋鎮轄10個行政村。

清初時,建橋鎮為嘉應直隸州萬安都三圖的建橋堡和環清堡。1993年,改稱建橋鎮。境內206國道、汕昆高速過境,梅汕高鐵在該鎮設置建橋站。

2019年,建橋鎮完成社會生產總值21837萬元,完成農業生產總值7105萬元,完成工業生產總值2037萬元。[1]

歷史沿革

清朝初期原為隸屬嘉應直隸州萬安都三圖的建橋堡和環清堡;民國時期改稱建橋鄉和環清鄉;解放初期劃為第四區, 1987 年4 月為建橋鄉,1994 年10 月撤鄉建鎮至今。現下轄環西、環中、鄭屋,崗圍、環東、三社、建安,建橋、新和、三和共10 個行政村 。[2]

經濟發展

全鎮2011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4560萬元,比增5.6%;工農業總產值實現6850萬元,比增4.8%;鎮財政機動財力收入實現65萬元,比增4.5%;農村人均年收入實現4800元,比增7.5%。國、地稅超額完成年度計劃任務並再上新台階。

全鎮經濟以農業為主,農作物主要包含水稻、花生、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經濟作物以梅州金柚、大豆、西瓜、冬瓜、蔬菜為主。積極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鄭屋村利用種植甘薯加工成粉絲,改善包裝,銷售初具產業規模;現已建1個環西村千畝水果種植示範基地,大力引進、開發管溪優質紅肉蜜柚,種植4.2萬株;在環西村和新和村建立青欖基地,共計約2600畝;以及環中村良種肉食牛示範基地,養殖種類有牛豬羊雞鴨魚蜂等。逐步形成以種養為主的農業綜合開發和產包銷一體化經營。鎮辦企業主要有水力發電站7座,總裝機容量共2314千瓦,2011年總發電量450千瓦。境內林木資源豐富,主要有馬尾松、濕地松、黃檀、綠竹、麻竹等,育林面積94808畝,森林覆蓋率73.58%,活立木蓄積量25963立方米,生態公益林7608公頃。

地理環境

位於東經116°8′,北緯23°57 ′,周圍群山環抱,東面有高達1047米 的韓山高巔;南部有海拔897米雞公髻崬;西部有起源於蓮花山脈海拔799米的三枝嶂,三峰並峙,直指雲天;發源於興寧市境內的建橋溪由西向東縱貫境內平川10公里,在豐良莘橋與大椹溪匯合流入豐良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日照充足,平均氣溫20 ℃左右,可謂長夏無冬,春秋相連,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兩面環山,一水直流,最色宜人,丘陵相間,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地耐力每平方米20-35噸,主要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石、鴨長石等。

基礎建設

投資環境優越。廣梅汕鐵路,汕梅高速公路橫貫西部,206 國道縱貫全鎮9個行政村,鎮內架通9 座公路大橋,開闢17 條鄉村道路,形成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村村實現水泥硬底化;供電線路已進行改造,拉通lOkv 高壓線路28公里,整改低壓120公里,各電站供發併入縣電網,裝機400千瓦的山口電站已投產發電:郵政實現通存通取,稅控電話放號3520門,設程控中心局1個,一體化機站2個,網絡遍布全鎮,建有聯通、移動通迅基站4個,信息覆蓋廣,傳遞快捷,方便,城建規劃合理,可控制性強,集鎮開發初具規模;設有自來水廠,供水量足,地下水pH 值不低於7.8 ;投入145 萬元的建橋醫院已啟用。206國道建橋段擴寬改造、建橋大橋和環西、中心、三社小學擴建及建橋中學布局結構調整正在實施中。

投資環境

教育、保險、文化、生活、旅遊、建築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條件配套:農業、礦產、水力、勞力等資源充足,可供開發利用。具有客家建築特色的--建橋圍旅遊資源開發項目已得到省、市、縣有關部門進一步論證。盧下林場空氣清新、山巒起伏、樹木蔥鬱、場區廣闊,投資項目推介書及可行性報告已面世,值得投資開發。建橋環境優雅、地價為零、水電優惠、能免則免、按規收費、優化服務、讓利企業。[3]

交通通信

鎮交通方便,206國道貫穿全境,長達15.3公里,除三和村外,其餘村都坐落在206國道邊。對全鎮有線電視線路加強了管理,提高了收視效果。郵政儲蓄業務全面升級,開展創優系列服務活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快捷方便群眾日常資金往來。程控線網開通全鎮,10個村均達到電話村標準,電信ADSL網絡快車已開通。

梅汕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206國道經過建橋鎮區域與梅州市梅縣區畲江鎮徑義交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計劃生育

計劃生育人口出生率為11.95‰,自然增長率7.27‰,計劃生育率達90.99%,各項指標均達到上級要求,同時,紮實、認真調查農村獨生子女和純二女戶生育節育情況,協助申請辦理計生獎勵,加強"三位一體"建設,做好計生檔案卡冊,提高了各村"三欄二室一校"的質量。

文教衛生

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同時,重視抓好教學質量的提高,結合本鎮實際,大力實施"教育強鎮"戰略,做好"四費"減免工作,抓好教學改革創新,改善教學環境,提升教學質量,提高了辦學和升學水平。51位學生升中考進入重點分數線,升學率達62%。並積極動員教改,努力提高教師隊伍水平。衛生部門大力加強醫療衛生工作,各村均設有衛生站。開展初級保健,做好婦幼、防疫工作,切實轉變服務作風塑造新形象,提升了衛生綜合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