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朗·施米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弗洛朗·施米特(法語:Florent Schmitt ,1870年9月28日-1958年8月17日)出生于布拉蒙。,法國作曲家。
[1]
他是Les Apaches的團體的一員,最著名的作品是香格里拉tragédie德莎樂美和Psaume XLVII(詩篇47)。被描述為“法國最著名的古典作曲家之一”。
早年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1900年獲得羅馬大獎而成名。
後來曾擔任音樂評論家,對新音樂持反對態度。他壽命很長,作品也多,生前曾十分著名,但現在作品已不再流行。
他的風格是較為傳統的,常有宏大的結構和複雜的音響,有時接近於華格納。
目前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作於1907年的啞劇配樂《莎樂美的悲劇》
目录
早年
施米特生於Meurthe-et-Moselle,在南希與當地作曲家古斯塔夫·桑德雷 一起上音樂課程。19歲時進入了巴黎音樂學院,在那裡他與GabrielFauré ,Jules Massenet ,ThéodoreDubois 和Albert Lavignac 一起學習。
1900年,他贏得了羅馬大獎。19世紀90年代,他與當時居住在巴黎的弗雷德里克·德利烏斯(Frederick Delius)保持著友好關係,而施密特(Schmitt)則準備了四部德利烏斯的歌劇:艾美林,魔術噴泉,科安加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村。
從1929年到1939年,施密特曾擔任Le Temps的音樂評論家,在那裡他引起了許多爭議。大家都知道他在大廳的座位上大喊大叫。
音樂出版商Heugel稱他為“不負責任的瘋子”。
1933年11月,在一場Kurt Weill的音樂會上,他被迫離開德國並出席了演出,那時施米特帶領一群人大喊“Vive Hitler!”。
音樂
施米特編寫了138件作品。除了歌劇之外,他還創作了現今大多數主要音樂形式的範例。
他於1908年寫鋼琴五重奏是B小調,建立了自己的聲譽。其他作品包括小提琴奏鳴曲(Sonate Libre),晚期弦樂四重奏,薩克斯管四重奏,Dionysiaques for wind band,兩個交響曲以及幾個鋼琴週期,如Crépuscules,Ombres和Mirages。
他被稱為Les Apaches的團體的一員。施米特他自己的風格可以理解為印象主義,有點像德彪西的例子,儘管它也有明顯的瓦格納和理查德施特勞斯的樣子。
1907年施密特為雅克·羅塞(JacquesRouché)、洛伊·富勒(Loie Fuller)和藝術劇院(ThéâtredesArts)創作了一部芭蕾舞劇“LatragédiedeSalomé”。最初的芭蕾舞分數需要二十台樂器並且持續了大約一個小時。
1910年,施密特准備了一個房間,組織了芭蕾舞的運動,用於擴大樂團的演出形態,由Schmitt本人,Paul Paray,Jean Martinon,Antonio de Almeida,Marek Janowski等人錄製。帕特里克·達文(Patrick Davin)還記錄了1907年的原始分數在馬可波羅的標籤上。有節奏的切分音,多節奏,打擊樂和弦以及施密特作品的得分預示著斯特拉文斯基的 “ 春之祭” 。
在撰寫“春之祭”時,斯特拉文斯基承認施密特的芭蕾舞比他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所聽到的任何作品都更讓他高興,但是這兩位作曲家在後來的幾年里相互失敗,斯特拉文斯基改變了他對施密特作品的看法。
施密特是十位法國作曲家之一,他們分別於1927年為兒童芭蕾舞團L'éventaildeJeanne獻上舞蹈。施密特寫了一個結局,一個Kermesse-Valse。
其他作品包括管弦樂隊“Oriane et le Prince d'Amour”op。83之二(1934年),交響雙聯畫以紀念加布里埃爾·福爾“In Memoriam”。72(1937),“Ronde Burlesque”op。78(1927),“Legende pour alto et orchester”op。66(1918),和管弦樂壁畫“安東尼和克利奧帕特拉”(1920)。
以後的生活
雖然施密特在20世紀的前四十年中是最常表演的法國作曲家之一,但他卻被音樂圈忽視,儘管他從未停止過作曲。
(1952年他被允許進入Légiond'honneur。)他在20世紀30年代的親德同情中成為了攻擊的對象 - 無論是在他的最後幾年還是在死後 - 以及他是否願意為維希政權工作20世紀40年代,和其他著名的法國音樂家一樣,特別是Alfred Cortot和Joseph Canteloube。
他於1958年在塞納河畔納伊(Neuilly-sur-Seine)去世,享年87歲。
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見證了他的產出的複興,並且在CD上的覆蓋範圍有所增加。
從2012年底開始,Invencia鋼琴二重奏組(Andrey Kasparov和Oksana Lutsyshyn)與Naxos唱片公司合作,在其大鋼琴系列中發行了四張施密特完整的雙鋼琴作品CD。
該系列包括Schmitt的Trois rapsodies,Op。53,施密特的Septpièces的第一張唱片,Op。15,由1899年創作。它還包括Schmitt的兩部未發表的二重奏之一,Rhapsodie parisienne(1900)。
截至2016年11月,宣布所有四卷將以套裝形式提供,並於2017年1月發布。
一首代表作品
哑剧配乐 莎乐美的悲剧 Op.50
(点击这里聆听施米特的其他作品) [2]
Orchestral管弦樂
- 3 symphonies :
- Symphonie concertante, Op. 82 for orchestra and piano
- Second Symphony
- Janiana symphony for strings
- Antoine et Cléopâtre
- Enfants
- Introït, récit et congé, Op. 113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1949)
- Kermesse-Valse from L'éventail de Jeanne (1926)
- Le Palais Hanté [The Haunted Palace]
- Le Petit Elfe Ferme-l'œil
- Légende Op.66 for alto saxophone (or violin, or viola or alto) and orchestra
- Salammbô (film music)
- Salammbô (3 suites)
Chamber商會
- Pour presque tous les temps for flute and piano trio
- Saxophone Quartet
- Flute Quartet
- String Quartet
- Piano Quintet
- Sonata for violin and piano
- Trio sonatina for flute, clarinet and keyboard
- String trio
- Suite for Trumpet and piano, Op. 133
Vocal聲樂
- Le chant de nuit pour soloists, chorus and orchestra
- Mass for four voices and organ
- Psaume XLVII for soprano, chorus, organ and orchestra (1906)
Ballets芭蕾
- La Tragédie de Salomé (1907)
- Oriane et le prince d'amour
Piano鋼琴
- Reflets d'Allemagne, Op. 28 (1905)
- Musiques foraines, Op. 22
- Feuilles mortes, Op. 46
- Crépuscules, Op. 56
- Ombres, Op. 64
- Mirages, Op. 70
視頻Video
YouTube 視頻
YOUKU 优酷
參考文獻
參考資料
- ↑ 致樂者 - 弗洛朗·施米特生平
- ↑ 致樂者 -弗洛朗·施米特 ( 哑剧配乐 莎乐美的悲剧 Op.50)
- ↑ Florent Schmitt: A French Composer Extraordinaire". Florent Schmitt. Retrieved 18 May 2018.
- ↑ Leslie De'Ath. "Florent Schmitt in Oxford Music Online for a full biography and list of works". Retrieved 29 March 2010.
- ↑ Schebera, Jürgen (1995). Kurt Weill: An Illustrated Life. Yale University Press. p. 221. Retrieved 20 August 2016.
- ↑ Florent Schmitt", in Sax, Mule & Co, Jean-Pierre Thiollet, Paris: H & D, 2004, pp. 175-176
- ↑ Nones, Phillip (13 September 2012). "Get ready for Florent Schmitt's duo-piano repertoire … all four CDs' worth!". Florentschmitt.com. Retrieved 21 Ma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