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國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革命家、軍事理論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之一。恩格斯為馬克思從事學術研究提供大量經濟支持,被譽為"第二提琴手",他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和馬克思共同撰寫了《共產黨宣言》[1] ,共同創立了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參加了第一國際的領導工作。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
---|---|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 |
原文名 | Friedrich Engels |
出生 |
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 | 1820年11月28日
逝世 | 1895 年8月5日 | (74歲)
國籍 | 德國 |
職業 | 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教育家 |
知名作品 |
《共產黨宣言》 《反杜林論》 萬家傳說 《家庭、私有制和國》 |
馬克思逝世後,將馬克思遺留下的大量遺著、手稿整理出版,承擔整理和出版《資本論》[2] 遺稿的工作,還肩負領導國際工人運動的重擔。除同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還著有《自然辯證法》、《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並眾望所歸地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領袖。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於泰晤士河邊的寓所內逝世。
目錄
人物評價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創立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同時在軍事理論領域造詣很深、建樹卓著。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在批判地繼承以往軍事理論遺產和總結革命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有關戰爭、軍隊、軍事學術和軍事史的學說,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奠定了基礎。恩格斯還就宗教、女性、文學、美學、史學等方面的問題發表了見解,不愧為一個世界級百科全書式的思想家。
早年曆程
1820年11月28日,恩格斯出生於德意志萊茵省工業城市巴門市(今伍珀塔爾市)。恩格斯少年時就學於巴門市立學校,1834年轉入愛北斐特理科中學。 父親老弗里德里希是工廠主,虔誠的基督徒,帶有普魯士貴族血統。母親心地善良,遵守禮教,喜愛文學和歷史。
1837年9月其父堅持要他輟學經商(恩格斯當時正在讀中學)。1年後到不來梅一家商行當辦事員。 當時德國正面臨民族統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務,恩格斯被民主主義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運動發生聯繫。
1839年春,在該派機關刊物《德意志電訊》發表《烏培河谷來信》,揭露封建專制制度和宗教虔誠主義的黑暗,傾注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隊服兵役,旁聽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座,參加青年黑格爾派的活動。在此期間,他先後發表了《謝林論黑格爾》、《謝林和啟示》以及《謝林――基督教的哲學家》等冊子,尖銳批判了宣揚"天啟哲學"的唯心主義哲學家謝林,他還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為代表的德國封建專制制度,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
1841年費爾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質》一書發表後,恩格斯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思想。
與馬克思
1844年2月,在馬克思主編的《德法年鑑》上發表《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初步揭示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絕對不可調和的內在矛盾。8月底,恩格斯在回國途中繞道巴黎會見了馬克思,開始了二人的終身合作。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門寫作《英國工人階級狀況》,描述了無產階級的悲慘處境和歷史使命, 表明恩格斯已經完成了兩大轉變。
1845年與馬克思合寫《神聖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寫《德意志意識形態》。1846年春,恩格斯和馬克思在布魯塞爾創建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同年秋天,赴巴黎開展活動,爭取和教育正義者同盟的成員,使之擺脫"真正的社會主義"的影響。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馬克思一起加入正義者同盟。6月,和馬克思商議後他出席在倫敦舉行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會,以科學社會主義為指導創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同年10月,被選入同盟巴黎區部委員會,並受委託起草同盟的綱領草案(即《共產主義原理問答》),用問答的體裁初步闡明了科學共產主義的基本原理。11月,與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大會秘書。大會接受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張,制訂了符合民主制原則的章程,並委託他們起草同盟的綱領。
1848年2月中旬,在《共產主義原理》基礎上,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產黨宣言》在倫敦出版。2、3月間,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相繼在巴黎、柏林、維也納等城市爆發;3月,恩格斯當選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在巴黎與馬克思共同擬訂了《共產黨在德國的要求》。4月,他們到達德國科倫。恩格斯擔任《新萊茵報》編輯,協助馬克思主持該報編輯部工作。他還曾去巴門和萊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動。1848年秋至1849年初,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時和瑞士,在瑞士協助組織工人協會。
1849年5月,在愛北斐特參加武裝起義。6月,在巴登――普法爾茨任維利希志願軍團副官,親臨前線參加戰鬥。起義失敗後流亡到瑞士。11月抵倫敦,當選為同盟中央委員會委員,負責改組同盟工作。
1850年3月和6月,先後兩次與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為了支援陷於極端貧困的馬克思一家,恩格斯不得不於該年遷居曼徹斯特,在"歐門-恩格斯公司"再度經商。在曼徹斯特居住期間,恩格斯同馬克思保持了頻繁的通信聯繫,共同研討國際工人運動的理論和策略,探討各個領域裡的學術問題,並互相交換意見,用導師的話說就是一個人寫的東西另一個人也一定讀過並完全贊同。恩格斯進行了廣泛的理論研究,尤其對軍事學、語言學和自然辯證法作了深入的探討。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為《紐約每日論壇報》撰寫了一組題為《德國的革命與反革命》的文章,深刻總結了1848-1849年德國革命的經驗,提出了武裝起義是一種藝術的著名論斷。
1857到1859年,他為《美國新百科全書》撰寫了許多軍事條目。1861到1865年,恩格斯撰寫了關於美國內戰的許多文章。1864年,第一國際成立後,恩格斯同馬克思一起參加了國際的領導工作,跟蒲魯東派、巴枯寧派、工聯派、拉薩爾派進行了路線的鬥爭,為馬克思主義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主導地位奠定了基礎。1867年《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後,他為工人報刊和利用資產階級報刊撰寫了許多篇戰爭評論,準確地分析和預見了戰爭的進程與結果。
1869年7月,恩格斯終於從商人生涯中擺脫。1870年10月,移居倫敦,與馬克思再度相聚。1870年9月,恩格斯結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經商生活,從曼徹斯特遷居倫敦,與馬克思一起參加國際工人協會的領導工作。10月,經馬克思提議,他當選為國際總委員會委員,任比利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麥的通迅書記和總委員會財務委員。巴黎公社期間,他和馬克思一起組織聲援公社的活動。
1871年3月巴黎公社建立後,同馬克思一起支持公社,在演說和信件中高度評價巴黎工人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闡明公社的歷史意義。9月舉行的國際倫敦代表會議上,恩格斯根據巴黎公社的經驗提出工人階級必須參加階級鬥爭並建立同一切舊政黨相對立的無產階級獨立政黨。
1872年9月國際海牙大會期間,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擊敗巴枯寧陰謀集團,通過關於政治問題和組織問題的決議作出了重要貢獻。根據恩格斯的提議,國際總委員會遷至紐約。海牙大會後,他寫了《論權威》、《社會主義民主同盟與國際工人協會》(與馬克思合寫)等論著,從政治上、理論上和組織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寧集團的無政府主義和分裂主義,深刻闡述了民主與集中、民主與專政的辯證關係。國際工人協會解散以後,恩格斯與馬克思一起為在各國傳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政黨而努力鬥爭。
1875年3月,他在給倍倍爾的信中闡明了他對德國工人運動中兩派合併的原則立場,批評了黨內某些領導人追求無原則合併的錯誤。
1876至1878年,他寫了一組題為《歐根•杜林先生在科學中實行的變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論》),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義先驗論和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時,第一次系統地闡發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以及許多自然科學的基礎理論,這是一部深刻透徹的每個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學百科全書。
1880年夏,應法國工人黨領導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論》中的某些章節改編為《空想社會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即《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本被馬克思稱為"科學社會主義入門"的小冊子,對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起了重要作用。1873年至1883年間,恩格斯擬定了《自然辯證法》的寫作提綱,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斷,奠定了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基礎。
領袖腳步
1883年馬克思逝世後,恩格斯獨自肩負起指導國際工人運動、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馬克思遺著、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培養各國年輕的社會主義活動家和理論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擔了整理、出版馬克思未完成的《資本論》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資本論》第二卷出版。
1887年1月出版了《資本論》第一卷英文版。他還再版了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產主義者同盟的著名活動家威廉•沃爾弗、格奧爾格•維爾特等人的作品,並籌備出版馬克思全集。
1888年寫了《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的關係,闡釋了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導和推動下,國際社會主義工人代表大會(即第二國際)在巴黎召開。在他的關懷和指導下,第二國際聯合各國工人政黨,開展了反對無政府主義和修正主義傾向的鬥爭。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歐洲大陸旅行期間出席了正在蘇黎世召開的第二國際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參加第二國際的代表大會。他在大會閉幕詞中希望各國無產階級在反對共同的敵人、爭取解放的鬥爭中加強團結、互相學習,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則,同時各國無產階級應該以"獨立自主的形式組織起來",堅持"自由聯合"和"自願聯繫"的原則。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強調各國社會主義政黨之間建立獨立、自主和平等的關係,由各國黨和無產階級因地制宜地決定本國的革命策略,反對任何一個黨代表歐洲無產階級講話,不承認哪個黨享有領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長子權",反對任何一個黨的領導人對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者發號施令。1894年針對德國社會民主黨和法國工人黨在農民問題上的立場,寫了《法德農民問題》,批評他們遷就農民小私有傾向的路線。1894年12月,《資本論》第三卷出版。
晚年歲月
恩格斯晚年住在英國倫敦西北區瑞琴特公園路122號的一幢單元式三層樓里。這座掩映在綠樹叢中的宅院,在馬克思去世後,成了各國革命者之家,全世界社會主義者的聖地。恩格斯在家中熱情地接待英國工人運動領導人、愛爾蘭貧困工人、法國逃荒農民以及流亡大學生,讓他們在這裡休養、「避難」。同時,他對來訪的民主派以至保守派人士也以誠相待。德國保守黨人、經濟學家魯道夫•邁耶爾就常常與恩格斯在家裡一醉方休。
每逢星期日或節日,友人們便會從四面八方趕來,恩格斯家的藏酒窖會從早開到晚,興奮的恩格斯還親自下廚,製作龍蝦沙拉、威爾士烤羊肉、柏林小甜麵包款待客人。聚會上,賓客們頻頻舉杯,操着德語、英語、法語海闊天空談古論今。恩格斯則穿梭其中,不時擔任翻譯。有時候,大家只是玩牌、唱歌和閒聊,這時,恩格斯就用他爽朗的笑聲和熱情的歌聲感染每一個人。凡是參加過這種聚會的人,都對恩格斯的親切大方留下深刻印象,多年以後還會沉浸在幸福的回憶中。恩格斯為了更好地接待朋友,除了管家還特意聘請了廚師、護士。他的朋友們都說:「這個家的大門是向全世界開放的。」
為推動世界工人運動發展,晚年的恩格斯足跡遍及歐洲,但他還希望到美洲考察一番。1888年8月8日,恩格斯和老友、化學家肖萊馬、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及其丈夫艾威林乘坐「柏林」號輪船從英國利物浦港出發,開始橫渡大西洋的美國之行。8月17日,恩格斯一行到達紐約,這是他第一次踏上美國土地。恩格斯會見了美國工人運動領袖,遊覽了紐約、波士頓,觀賞了世界著名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在康克德,他參觀了監獄,看到犯人們有自己的俱樂部,可以讀書看報,每天可以吃到魚肉和麵包,衣着也和普通工人沒有兩樣,他對此十分讚賞,並說:「歐洲人沒有勇氣這樣做。」
返回英國。這次美國之旅歷時50多天,給恩格斯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倫敦,他給朋友寫信說:「我對美國很感興趣,這個國家的歷史並不比商品生產的歷史更悠久,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樂土,應該親眼去看一看。」
1890年11月28日是恩格斯70歲生日,來自世界各地的黨組織和朋友紛紛表示要為他祝壽。但恩格斯婉言謝絕了這份盛情,他認為所有的榮譽都應該歸功於馬克思,自己承受不起太多的讚譽。恩格斯後來,在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倍倍爾等人的一再要求下,恩格斯勉強同意在家中搞一個私人宴會。生日這天是星期五,恩格斯家中高朋滿座,他也十分高興,頻頻與朋友乾杯暢飲。喝到興致高漲時,他用洪亮的聲音唱起《飲酒歌》,隨後用俄語背誦了一大段普希金的長詩《葉甫蓋尼•奧涅金》,把宴會推向高潮。壽宴一直持續到次日凌晨3點多,客人們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生日過後,恩格斯給德國、匈牙利等國的媒體去信,答謝朋友並表達對馬克思的懷念之情。他在給俄國朋友拉甫羅夫的信中說:「人們在上星期五紛紛向我表示的那些尊敬,大部分都不屬於我,這一點誰也沒有我知道得清楚。因此,請允許把您對我的熱情讚揚大部分用來悼念馬克思吧,這些讚揚我只能作為馬克思事業的繼承者加以接受。」
恩格斯71歲生日時,一個組織為他準備了一場音樂會。恩格斯堅決謝絕了,他說:「馬克思和我從來都反對為個別人舉行任何公開的慶祝活動,除非這樣做能夠達到某種重大的目的;我們尤其反對在生前為我們舉行慶祝活動。」「我將以我餘下的有限歲月和全部精力,一如既往地完全獻給我為之服務近50年的偉大事業――國際無產階級事業。」
過了74歲生日後,恩格斯的身體每況愈下。轉一年,他病倒了,頸部右側出現了一個腫塊,醫生診斷為食道癌晚期。其實,恩格斯早為自己的死亡做好了一切準備。恩格斯的妻子瑪麗•白恩士早逝,身邊也沒有子女。最早他指定馬克思為遺產唯一繼承人。馬克思去世後,他又多次修改遺囑,並在彌留之際對遺囑進行若干補充。在遺囑中,他將馬克思的全部著作手稿和信件移交給馬克思的法定繼承人――女兒愛琳娜。自己和馬克思的全部藏書贈給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倍倍爾和辛格爾。他還有大約3萬英鎊的財產,3/8給了馬克思的女兒勞拉和愛琳娜,1/3給了馬克思長女小燕妮的孩子們,1/4連同家具贈給了他的秘書路易莎。其餘財產一部分給了德國社民黨作活動經費,一部分給了妻子的侄女瑪麗•艾倫•羅舍。在遺囑中,恩格斯還說:「我希望將我的遺體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人物逝世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道癌在位於泰晤士河邊的寓所內逝世。8月10日,在威斯敏斯特橋的滑鐵盧車站大廳人們為恩格斯舉行追悼會。8月27日,遵照他的遺囑,在恩格斯生前最喜歡的恩格斯英國伊斯特勃恩海邊,一艘小船劃向大海深處,船上坐着愛琳娜、艾威林、恩格斯的戰友列斯納和弟子伯恩斯坦4人,他們背誦着但丁的詩句,捧起黑色的骨灰罐,輕輕地將它沉入大海,他的骨灰被灑在伊斯勃恩海灣的大海中。 儘管沒有墓地供人瞻仰,世界人民還是在各地建立了展覽館、紀念碑紀念恩格斯。1918年11月7日,蘇聯在慶祝「十月革命」一周年之際,在莫斯科革命廣場建立了馬克思、恩格斯紀念碑。德國柏林也修建了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廣場上豎立着兩人的雕像;在比利時布魯塞爾,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居住過的「天鵝之家」被闢為紀念地。
在恩格斯的家鄉德國魯爾區伍珀塔爾市,他的故居得到了精心的保護和維修,這是一幢獨立的巴洛克式四層小樓,裡面除了恩格斯生平事跡展覽,還有一套中文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家鄉人民十分敬重恩格斯,把他稱為「伍珀塔爾市著名的兒子」。他的故居被政府列為德國中小學生的教育基地,故居旁的大街也改名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大街」。世界各地的人們慕名而來,常年絡繹不絕,他們懷着崇敬的心情,了解恩格斯光輝的一生。
人物思想
相對於馬克思而言,恩格斯更傾向於務實地為工人階級實現權益。馬克思1883年逝世後,恩格斯繼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達12年之久,並於1889年成立第二國際。恩格斯並不絕對追求暴力革命,而是在民主國家裡組織無產階級合法政黨社會民主黨,在憲法的框架下為工人爭取具體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地位。恩格斯具體指導德國社會民主党進行合法鬥爭,強調德國社會民主黨在德國國會選舉中獲得成功對整個國際工人運動有很大的意義:「可以設想,在人民代議機關把一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裡、只要取得大多數人民的支持就能夠按憲法隨意辦事的國家裡,舊社會可能和平地長入新社會,比如在法國和美國那樣的民主共和國,在英國那樣的君主國。」
1895年3月6日,即他去世前的幾個月,恩格斯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即《法蘭西內戰》宣言)裡面反思了馬克思暴力革命的錯誤。他指出德國工人階級一定要利用選舉權同資產階級爭奪每一個席位,用選票來證明無產階級的力量,並認為:「結果弄得資產階級和政府害怕工人政黨的合法活動更甚於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動,害怕選舉成就更甚於害怕起義成就」,恩格斯分析:「因為這裡鬥爭的條件也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舊式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過決定作用的築壘巷戰,現在大大過時了。我們對此不應抱什麼幻想,因為在巷戰中起義者對軍隊的真正勝利,就是說像兩支軍隊之間的那種勝利,是極其罕見的。」這種思想在他死後被伯恩施坦進一步重述,並在後來受到列寧的攻擊,被稱為修正主義,也就是今日歐洲社會民主黨和工黨的社會民主主義或民主社會主義。值得注意的是,恩格斯在發表《〈法蘭西階級鬥爭〉導言》後不久,強調絕不能放棄暴力革命:「我認為,如果你們宣揚絕對放棄暴力行為,是決撈不到一點好處的。沒有人會相信這一點,也沒有一個國家的任何一個政黨會走得這麼遠,竟然放棄拿起武器對抗不法行為這一權利。」合法鬥爭與暴力革命成了伯恩施坦與列寧的分水嶺。
值得注意的是,堅持伯恩施坦主義改良道路的社會民主黨至今仍在歐洲大多數國家存在,並在不少國家成為國會大黨,例如英國工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的社會民主黨和德國共產黨圍繞修正主義議題激烈鬥爭,是導致納粹黨乘虛而入成為執政黨其中一個原因。迄今為止,列寧主義的共產黨也大多數放棄了暴力革命原則,在所在國家接受了合法鬥爭方式。
主要作品
《反杜林論》:集中當時多門科學的重要成果,批駁了杜林的理論。 《
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對哲學問題作出經典概括,為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提出了科學標準。
《自然辯證法》
《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觀闡明了國家的實質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為歷史哲學研究的主要作品。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人物愛情
恩格斯的第一任夫人是瑪麗.白恩士。
當年瑪麗是一個純樸的愛爾蘭青年紡織女工,在曼徹斯特的一家棉紡織廠里做工。年紀比恩格斯小一歲,她的父親是一個染色工人。瑪麗性格爽朗,充滿青春的活力,工廠的沉重勞動沒有能夠使她的熱情涸竭。她那純樸大方的舉止,永不衰竭的毅力,活潑的姿態,以及她那「野薔薇」般的美麗和「黑亮勇敢的目光」都給恩格斯以深刻的印象,並被她深深地吸引着。
瑪麗是一個有階級覺悟的女工。她愛憎分明,十分同情愛爾蘭民族為爭取獨立和自由而進行的鬥爭。她使恩格斯增強了自己的這一決心;屏棄資產階級的社交和宴會,全心全意同工人們交往並專心致力於研究他們的狀況。作為一個愛爾蘭人,當她還很年輕的時候就在感情上和本族人民的自由鬥爭息息相關了,她對英國統治階級阻止愛爾蘭實現民族獨立感到非常憤怒。她痛恨那些壓迫她本族人民的人。瑪麗的革命精神喚起了恩格斯對受盡英國資產階級和君主政體掠奪的愛爾蘭人民的深厚同情。恩格斯同瑪麗這個從童年起就熟知無產階級的困苦的鬥爭的女工一起走訪曼徹斯特的工人區。這使他能夠結識很多工人家庭,走進他們的住宅並熟知他們生活中的許多樣情細節。恩格斯還和瑪麗一起參加工人們的社交。
恩格斯對瑪麗.白恩士有着深厚的愛情,1843年6月間,恩格斯和瑪麗開始同居,直至1863年瑪麗去世。
而後恩格斯與瑪麗的妹妹莉希同居,他一直不辦理結婚手續,因為在《家庭、婚姻與私有制》中他曾經說:結婚,那些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的儀式都是多餘的,沒有必要。 由於他反對婚姻制度,兩人終生未走入婚姻的殿堂。1844年秋,恩格斯離開英國返回巴門。1845年4月,恩格斯在馬克思處境困難的時候,毅然遷居布魯塞爾與他並肩戰鬥。同年,瑪麗.白恩士離開英國,遷往布魯塞爾和恩格斯住在一起。這對年輕夫婦是在一種自由的、互相尊敬和獨立自主的結合中共同生活的。
1850年冬天,恩格斯為了能夠在經濟上給馬克思以更多援助,又重新回到曼徹斯特,作為「歐門――恩格斯」公司的店員和全權代表做了整整二十年他極不願做的「該死的生意」。在這裡,儘管恩格斯非常希望和瑪麗經常共同生活,並且事實上也是常在一起,但流行的資產階級倫理觀念和寄人籬下的地位卻不允許他和她固定同住一所住宅。他必須另外有自己的單獨住宅,以便可以同業務上的朋友交往商談,並且當他父親來訪時能加以接待,等等。他真正的家是在戈頓海德路252號,也就是瑪麗.白恩士和她妹妹莉希.白恩士居住的地方。在這裡,他能完全自由自在了,他找到了真摯的感情和溫暖以及愛情和獻身精神,並且可以同工人生活接觸,這種接觸是他在曼徹斯特的其他交往關係方面所不能得到而又是他所殷切希望獲得的。
多年以來,莉希與瑪麗和恩格斯生活在一個家庭里,她深深地悼念她的姐姐,他們之間不僅有手足之情,而且由於政治觀點相同,關係極為密切。以後恩格斯和莉希日益親近和相互關心,直到由於互相同情和傾慕而產生了永恆的愛情,於是莉希成了恩格斯的第二位夫人。
這位比恩格斯小7歲的愛爾蘭女工熱情而又聰明,她不曾學會讀書寫字,但未受學校教育並沒有妨礙她以清醒的頭腦和批判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世界,她有堅定不移的階級本能,畢生都非常熱心地為幾百年來備受壓迫剝削的本民族出力。她是恩格斯的好同志,他贊同恩格斯的觀點。支持他和他那位住在倫敦的朋友共同為之獻身的事業,並積極參加恩格斯所從事的一切活動。
1870年7月,恩格斯與莉希一同遷居倫敦。他們在倫敦的住宅,與馬克思寓所的距離,只有步行15分鐘的路程。
1876年後,莉希患了明顯的哮喘和坐骨神經痛病。1877年秋天,莉希的疼痛愈來愈厲害了。在病床上,莉希請求丈夫履行一個正式結婚的手續。恩格斯一向認為結婚經過國家批准並在教堂舉行儀式是多餘的,不必要的。可是他答應了臨終妻子這個最後要求,於1878年9月11日晚上和她舉行了結婚儀式。幾個小時以後,莉希就在恩格斯的懷抱里去世了。
關於這些日子恩格斯心情如何沉痛,沒有留下任何記載。不過事實比語言更能說明問題。恩格斯向來是那麼熱心地參加國際性政治運動的,可是這個時候,他和德國的、法國的以及其他各國同志的通信,卻幾乎完全中斷了幾個星期之久。恩格斯以後在懷念莉希的一封信中寫道:「我的妻子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血統的愛爾蘭無產者,她對本階級的天賦的熱愛,對我是無比珍貴的,在關鍵時刻,這種感情給我的支持,比起『有教養的』,『多愁善感的』資產階級小姐的細膩和小聰明可能給予的總要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