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茨·克莱斯勒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弗里茨·克莱斯勒 | |
---|---|
出生 | 1875年2月2日 |
逝世 | 1962年1月29日 | (86岁)
国籍 | 奥地利 |
母校 | 巴黎音乐学院 |
职业 | 小提琴家,作曲家 |
弗里茨·克莱斯勒 [1]>
- 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原名:Friedrich "Fritz" Kreisle,1875年2月2日 --- 1962年1月29日),美籍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1875年2月2日生于维也纳。童年时代便显示出音乐天才,早期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曾在维也纳音乐院、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96年真正开始音乐生涯,逐渐扬名于维也纳、柏林。1901年在伦敦作初次演出,1904年伦敦爱乐协会授于贝多芬金质奖。后参加过一次大战。1938年入法国籍,1943年又加入了美国籍。20世纪初多次在世界各地作旅行演奏。1962年1月29日逝世于纽约。
人物经历[2]>
- 奥地利小提琴家,作曲家。出生于维也纳。父亲是医生,乐善好施,常碍于情面不好意思追讨诊金,因此家境清寒。他同时是一位业余音乐爱好者。克莱斯勒自幼便受音乐熏陶,在他3岁时,父亲便教他五线谱。4岁学习小提琴。
- 1882年即进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约瑟夫·黑尔梅斯伯格学习小提琴,师从布鲁克纳学习乐理。
- 1884年即赢得维也纳音乐学院大赛金奖。
- 1885年至1887年,他前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导师包括马萨、德利布和马斯奈等。
- 1887年巴黎音乐学院举行小提琴大赛,结果12岁的克莱斯勒名列前茅,特被授予“一等的一等奖”,这在巴黎音乐学院是史无前例的。
- 1888年克莱斯勒受邀到美国演出50场,每场50美元。回奥地利后,他进入中学读书,毕业后入医学院。在此期间,克莱斯勒完全放弃小提琴,以致同学没人知道他是小有名气的音乐家。在医学院期间,他还修哲学课程。不过他在中途便辍学从军,而在听从了父亲以及他人的建议后,最后他还是选择回归小提琴。
- 1896年至1898年,他作为小提琴独奏者周游各地演出,增广了见闻。
- 1899年他在柏林与阿尔图·尼基什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合作举办了一场音乐会。当晚,有小提琴无冕之王之称的伊萨伊在座。当克莱斯勒刚演奏完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乐段时,伊萨伊立刻起立鼓掌。伊萨伊的捧场使克莱斯勒甚为感动,两人之后结为了终生好友。克莱斯勒随后在各地继续演出,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 1923年还曾到访过中国在上海、北京举行演出。黎元洪、梅兰芳、姚玉芙、林长民、林徽因、梁启超、徐志摩等均到场观看演出。1941年克莱斯勒在纽约遭遇车祸,头骨破裂,1942年康复。
- 1943年移民美国,入美国国籍。
- 1947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最后一次公开演出,之后几年只在电台演奏。
- 1962年克莱斯勒在纽约去世。克莱斯勒被称呼为音乐史上最愉快的骗子,年轻时他唯恐因自己名气不够大,怕听众不愿接受他的作品,因此他模仿各有名作曲家的风格创作了许多小提琴小品,并将乐曲冠上那些已故作曲家的名字,使这些作品得以迅速流传。
演奏特点[3]>
- 克莱斯勒的琴声特别,他善于运用揉弦让小提琴发出类似人声的温润甜美的声音。所以他演奏自己的小提琴小品格外出色,同时也带动了大量使用揉弦技术的潮流。他的技术出众,但不经常练琴。他使用的是瓜奈里(Guarnerius)和贝尔贡齐(Bergonzi)的小提琴。后者被称为克莱斯勒·贝尔贡齐。
- 在小提琴演奏方面,他第一个采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来演奏,运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琴音饱满而运弓不大,经常运用表情滑指。RCA与EMI公司各有11张他的历史录音全集。在作曲方面,在他20多岁时,曾陆续发表了一系列古老风格的小提琴曲,假托为18世纪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作曲家手稿,以“古典家手稿”的名义刊行问世。他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沃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但更知名的是他自己创作的小提琴小品。
作品简介
- 克莱斯勒为小提琴写了很多曲子,其中一些模仿了其他作曲家的风格。开始他声称这些作品是普尼亚尼(GaetanoPugnani)和塔蒂尼(GiuseppeTartini)等人的原作,直到1935年他才承认这些是他的作品。此举受到舆论的批评,克莱斯勒的回应是这些作品的价值已经得到了评论家的承认“名字变了,价值不会变”。他也写过一些小型歌剧(包括苹果树之花(1919年))、一部弦乐四重奏和许多小提琴协奏曲的华彩段,如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他为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所作的华彩段是目前被小提琴家们演奏的最多的一个。
职业生涯
- 弗里茨·克莱斯勒(1875-1962)是一位白发苍苍,蓄着一缕胡须,颜色庄重的老艺术家。可是,在他演奏的全盛时代,他是举世瞩目的超级明星。一场克莱斯勒独奏音乐会简直称得上是一件盛事。和喜剧明星卓别林和魔术大师霍迪尼一样,克莱斯勒在公众心目中是传奇般的人物。难怪布鲁诺·瓦尔特说:"克莱斯勒不是在演奏小提琴,他简直就是小提琴的化身。"
- 1875年2月2日,克莱斯勒诞生在也纳一个著名的内科医生家里。他父亲对人文科学有着广博的兴趣和精到的见解。当时维也纳有识之士常常到他家聚会,西格孟德·弗洛伊德是他家的座上客。阿图尔·施纳贝尔家与他家毗邻而居。克莱斯勒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7岁时,他进入维也纳音乐学 院,从师小赫尔梅斯贝格学习小提琴,在安东·布鲁克纳班上学习初步乐理,是该院历史上入学年龄最小的学生。他在该院学习三年,1885年毕业,因成绩优异,荣获金牌奖。接着转到巴黎音乐学院从师著名教授马萨尔进修。马萨尔写信告诉克莱斯勒的父亲:“我教过维尼亚夫斯基和其他许多人;但是小弗里茨一定会成为他们中间最了不起的!”克莱斯勒非常感激他的这位老师,多年后,他还得意地告诉别人:“我想马萨尔是蛮喜欢我的,因为我拉琴颇有点维尼亚夫斯基的派头。”他同时还跟德利布学习作曲。两年后,年仅12岁,他参加了巴黎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比赛,在4O名比他年长的竞赛者中脱颖而出,赢得第一名,荣获罗马大奖。
- 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后不久,13岁的克莱斯勒偕同钢琴家莫里茨·罗森塔尔赴美演出。于1888年11月9日在波士顿举行美国首演,第二天晚上在纽约斯坦威大厅演奏了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评论界表示了审慎的赞赏。在经过大约半年的美国巡回演出之后,克莱斯勒回到维也纳,在医科大学预科读了两年,然后又去巴黎和罗马学习美术,雕塑和艺术史。广泛的学习涉猎使他受益匪浅,不仅培养了对文学艺术终生不懈的爱好,还能够流利地讲数种现代欧洲语言,阅读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原文经典。他虽然兴趣广泛,过着多少有几分像吉普赛人的流浪生活,但仍念念不忘和维也纳的艺术圈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勃拉姆斯,胡戈·沃尔夫,勋伯格这些音乐家交流艺术见解。
- 1895年克莱斯勒服了一年的义务兵役,复员后,决定重返乐坛。“因为我拉小提琴,我才是克莱斯勒,我坚信这一点。”克莱斯勒后来回忆道。前进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这时即使是在他的故乡维也纳,他也被胡贝尔曼和库贝利克这样的明星级小提琴家给遮掩了。更糟的是,他申请加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乐团,考试却未通过,原因据说是“视奏能力欠佳”。这反而刺激了他发愤练琴,重返独奏家行列的决心。1897年,他受到著名指挥家汉斯·里希特的邀请,作为独奏家与曾把他拒之门外的维也纳爱乐合作演出,引起轰动,德高望重的约阿希姆听了他的演出,给予高度评价。重要的聘约接踵而至,1899年11月1日,在德国首都,与尼基施指挥的柏林爱乐乐团举行了柏林首演,观众席上的伊萨伊起立喝彩,欢呼新一代大师的崛起。从此,克莱斯勒作为小提琴家的地位才得到牢固确立。
- 克莱斯勒与著名钢琴家拉赫曼尼诺夫(Rachmaninoff)一直有深厚的情谊,也常一起演出,但是克莱斯勒不爱练习的性格,常令拉赫曼尼诺夫受不了。克莱斯勒往往将演出曲目奏过一遍便上台,力求完美的拉赫曼尼诺夫便得把他拉住,要他多练几遍,这时性格随和的克莱斯勒才会将琴拿出来继续练习。不过,记忆力超凡的克莱斯勒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有一次,他与拉赫曼尼诺夫在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克莱斯勒拉着拉着,发现不知拉到哪里去了,便轻声问拉赫曼尼诺夫∶“我们在哪里了”只见拉赫曼尼诺夫面无表情,向克莱斯勒说:“我们在哪里我们在卡内基音乐厅!”。
- 在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与海菲兹相较之下,平心而论,在精准度上的确有其差异。或许是乐天性格使然,曾说"以温水洗手即可保持灵活"的克莱斯勒,疏于练习倒也非意外之事。但其演奏所自然流露的,令人亲近的幽默及感怀,伴以丰厚温暖的琴音,却风靡了无数的爱乐人的心。或许海飞兹在小提琴技巧的如臻化境,永远是后世小提琴家追求学习的典范;而克莱斯勒在诠释乐曲上,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却也是所有器乐演奏者终身企望,但难以达成的目标。克莱斯勒革新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法,第一个使用持续不断的揉指,有力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他的远弓与颤指都别具一格,运弓不大而琴音饱满,经常运用表情滑指,在极快的乐句中,温暖的颤指了从不消失,他的音乐甘美丰润,富于变化,沁人心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克莱斯勒不似贝多芬有坎坷的人生经历,他的生活更近似门德尔松,优裕而平静,他完美的继承了维也纳学派和法国学派的优秀传统,表演清新,细腻,抒情,优美。
作品评价
- 《爱之欢乐》、《中国花鼓》等轻快的小提琴曲均为其杰作。还改编过塔蒂尼、舒曼以及德活夏克和维尼亚夫斯基等人的作品,贝多芬等人的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写有一部弦乐四重奏和两部轻歌剧。他的演奏技巧精美、饱满有力、充满激情、极富感染力,并大量使用双音、滑音,效果清丽激越,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克莱斯勒”风格,具有新鲜动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