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伯儀(?—788年6月18日 [1]),魏州(今河北魏縣)人。唐朝中期將領,安南都護張順之子 。
- 張伯儀早年隸屬於朔方節度使李光弼麾下,討平袁晁起義。歷任睦州刺史、杭州刺史、安南都護、嶺南節度使等職。
- 在安南時,擊破崑崙闍婆的侵擾,並築大羅城以作防禦。建中三年(782年),出任荊南節度使,參與討伐叛藩李希烈。他雖不識文字,但能以誠待人,受軍民愛戴。晚年入朝任右龍武統軍。
- 貞元四年(788年),張伯儀去世。獲贈揚州大都督,諡號「恭」。
基本信息
姓名 張伯儀
|
民族 漢族
|
官職 右龍武統軍
|
追贈 揚州大都督
|
諡號 恭
|
出生地 魏州
|
出生時間 不詳
|
去世時間 788年6月18日
|
所處時代 唐朝
|
主要成就 討平袁晁,擊破崑崙闍婆
|
人物生平
平定袁晁
- 張伯儀為名將李光弼的部將,累立戰功。寶應元年(762年),台州(治臨海,今屬浙江)人袁晁領導浙東(治越州,今浙江紹興)農民起義,唐代宗急令李光弼率軍討伐。李光弼派張伯儀等率領各軍,向袁晁義軍發起攻勢。至次年,唐軍平定起義。張伯儀在此役中功居第一,升任睦州(治建德,今杭州建德)刺史。後任越州(今浙江紹興)都督、杭州(今浙江杭州)刺史等職。[2]
護衛安南
- 大曆二年(767年),張伯儀改任安南都護。代宗在位時期,有一批來自爪哇的「崑崙闍婆」盜寇,入侵安南都護府,在張伯儀出任安南都護的此年,更攻陷安南地區州城。唐廷調度軍隊,由張伯儀與武定都尉高正平聯手,成功擊破崑崙闍婆。其後,張伯儀修築大羅城(又稱羅城,即今越南河內),以作防衛 。自此之後,安南未再受其侵擾。
治政有績
- 大曆十二年(777年)五月,張伯儀升任廣州(今廣東廣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任嶺南節度使(《廣東通志》作大曆九年任廣州刺史)。
- 建中三年(782年)三月,張伯儀出任檢校兵部尚書兼江陵尹、御史大夫、荊南節度等使(荊南節度使)。張伯儀為人質樸誠厚,不識文字。但他推誠待人,受軍中敬重,百姓也感到便利。
力戰叛軍
- 建中四年(783年),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叛,張伯儀擔任舒王李誼屬下的後軍兵馬使,奉命與山南東道節度使賈耽、山南牙將張獻甫合軍收復安州(今湖北安陸)。但唐軍作戰不利,張伯儀也身中流矢,唐軍最終全軍覆沒。張伯儀丟失所持的旌節。叛軍乘勝追擊,張伯儀奮戰抵禦,兩軍相攻僵持,適逢援軍抵達,張伯儀才得以安全退回。到漢水時,徵用了野人船至沔州。唐軍的潰兵回到江陵,在府衙大哭,張伯儀的妻子親自慰問勉勵,並拿出家中的帛贈送潰兵,這才避免了一場兵變。張伯儀收攏散兵後,也返回江陵。
- 四月,朝廷任命張伯儀為淮西應援招討使。至貞元元年(785年)四月,嗣曹王李皋出任荊南節度使,張伯儀應已離職入朝,最終被朝廷任命為右龍武統軍。[3]
身後追諡
- 貞元四年(788年)五月十日(6月18日),張伯儀去世。朝廷追贈他為揚州大都督。 [4]
- 在討論張伯儀的諡號時,博士李吉甫認為「中興三十年而兵未戢者,將帥養寇藩身也。若以亡敗為戒,則總干戈者必圖萬全,而不決戰。若伯儀雖敗,而其忠可錄。」最終定諡為「恭」。[5]
人物評價
- 李吉甫:自中興三十年而來,兵未戰者,患在將帥以養寇自重,縱敵藩身。若進而亡師,貶以為義,誡總干戈者必托於萬全之名,而忘一戰之效矣。然則保其利者,亦君子所嫌也。錄其忠而勸善者,非陽秋之志歟?矧平居進退之節,不敢二色,稱為忠臣。 (《右龍武統軍張伯儀諡議》)
- 宋祁:光弼所部將李懷光、僕固懷恩、田神功、李抱玉、董秦、哥舒曜、韓游瑰、渾釋之、辛京杲自有傳。若荔非元禮、郝廷玉、李國臣、白孝德、張伯儀、白元光、陳利貞、侯仲莊、柏良器,皆章章可稱列者,附次左方。(《新唐書》)
- 胡三省:袁晁之難,張伯儀平之,通鑑所書,數語而已。(《資治通鑑》注)
- 危素:天胡不隕楊行密,公恨不為張伯儀。(《挽達兼善》)
史料記載
- 《越史略·卷上》
- 《新唐書·卷一百三十六·列傳第六十一》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二十二、卷第二百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