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伯行(1651年—1725年),字孝先,号恕斋,晚号敬庵,河南仪封(今河南兰考)人。清朝大臣,理学家[1]。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2]。累官至礼部尚书。历官二十余年,以清廉刚直称。其政绩在福建及江苏最为著名。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3]。去世后,朝廷追赠其为太子太保,谥清恪。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4]。
理学思想
清初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学术氛围,对张伯行有很大的塑造作用,他学宗“程朱”,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己任。他不遗余力地传播程朱理学,批判陆王心学,反对佛道思想。他不但信奉程朱理学,而且还把这种理学思想应用到日常的为学、为政和为人中去。
在为学方面,张伯行每到一处就广建书院,积极传播程朱理学,排斥其他学术,并搜集刊刻先贤文集;在为政方面,他关心河务,全心为民,并注重地方稳定,忠于职守,受到清圣祖的多次褒奖;在为人方面,他一介不取,为官清廉,不畏强权,刚直犯上。张伯行不仅是一位理学大家,更是一位尊崇躬行的理学实践者。
历史评价
康熙帝:①伯行居官清正,天下所知。 ②素性偏执,且短于才,封疆之寄不能胜任。 ③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
郎廷极:才性短偏,多疑苛细。
《清史稿》: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庙|孔子庙,斌、陇其、伯行三人而已,皆以外吏起家,蒙圣祖恩遇。陇其官止御史,而廉能清正,民爱之如父母,与斌、伯行如一,其不为时
所容而为圣祖所爱护也亦如一。君明而臣良,汉、唐以后,盖亦罕矣。斌不薄王守仁,陇其笃守程、朱,斥守仁甚峻,而伯行继之。要其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
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
个人著作
张伯行著作宏富,有《正谊堂集》[5]十二卷、《道南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续录》、《居济一得》、《小学集解》、《续近思录》、《学规类编》、《性理正宗》、《广近思录》、《濂洛关闽书》、《困学录集粹》、《濂洛风雅》(均见四库总目)等,并传于世。
视频
张伯行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关于清代理学9张伯行,新浪博客,2020-05-10
- ↑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士,大美仪封-weixin.qq.com - 2023-09-25
- ↑ 学宗程、朱,及门受学者数千人,搜狐, 2014-06-27
- ↑ 光绪初年,从祀文庙。有一子张师载,搜狐 - www.sohu.com/a...- 2023-7-18
- ↑ 清代名臣张伯行有何功绩,为何被康熙皇帝称赞为“天下清官第一”?,搜狐,2018- 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