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偲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63年10月03日
海南省文昌市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张偲,男,1963年5月生,海南文昌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海洋生物、海洋药物、海洋生物化学生态学专业。所长助理、党委委员、职代会主席[2]

学习简历

1、1981、9-1985、7,中国海洋大学(山东海洋学院)海洋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2、1985、9-198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3、1995、9-1998、7,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 2003年6月起,任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

2、 2000年11月起,任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

3、1999年9月起,任海南站(国家重点站)站长

4、1998年8月,任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员(中科院特批)

国外学习

1、1996年,访问印度研究与工业委员会,在印度药物工业研究所和印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访问学习;

2、2005年,访问美国,在威斯康辛大学药学院高访学习。

个人故事

成长记忆:我对海洋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

文昌,古称紫贝,自西汉建置已有2100多年历史,为海南三大历史古邑之一。这所历史悠久、凭海而立的县级市,不仅是闽南文化、岭南文化、南洋文化、热带文化交汇之地,而且人杰地灵,名人辈出,是宋氏家族——孙中山夫人宋庆龄、蒋介石夫人宋美龄祖居地,是共产党大将张云逸、国民党上将陈策等196位将军的诞生地,素有“文化之乡”“国母之乡”“将军之乡”等“九乡”之美誉。

由文昌市中心出发,向东北方向走大约50公里,就是海南岛东北部的第二高峰——抱虎岭,因山势狰狞,形似巨人抱着一只老虎而得名,据说,在美越战争期间,当地人曾抓获过美国的跳伞飞行员。1963年5月,张偲就出生在抱虎岭所在的翁田镇。

20世纪60年代初,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的浩劫之后,众多的家庭深受贫苦之苦,张偲家也不例外。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母亲在家务农,操持家务,照顾4个年幼的孩子。

生活虽然艰苦,但父母还是很开明,节衣缩食供养孩子们上学,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成才报国。

张偲自小聪明,且勤奋好学,再加上父亲的熏陶和影响,从小学到中学他的成绩一直保持的很好。高中时代,他就萌生了报考海洋大学,献身海洋科研的念头。1981年,张偲如愿以偿,从当地著名的高中——文昌中学,以第一志愿考取远在青岛的山东海洋学院。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对海洋有一份与生俱来的热爱,特别是那些珍奇独特的海洋生物更令我着迷,就想着有一天可以报考海洋大学,将来从事和海洋有关的工作。”

此后四年,这位在海边长大,习惯了热带气候和南方生活习惯的海南小伙与青岛这一北方海滨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求学之路:海大让我从海洋之乡走进海洋学堂

在文昌中学的1981届毕业生中,像张偲一样对海洋怀有独特感情的同学还有很多,当时被山东海洋学院录取的就有3名,分别是海洋动物学方向的张偲、海洋植物学方向的赵平孙、物理海洋学方向的郑有任。

1981年9月,3名操着海南口音的青年学子,怀着对海洋大学堂的渴望,结伴北上,他们乘汽车,转轮船,坐火车,经过7天的辛苦奔波,终于来到了青岛。

回忆起在山东海洋学院读书的那段日子,张偲说,当时每月有国家补助的19.5元的生活费,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够用。平时也没有太多的想法,主要还是想好好学习。“我这个人比较内向,也没啥文体特长,除了偶尔和同学们打打球以外,很少参与集体性的活动。我入学时,1977年恢复高考后新招收的前四届学生,有三届还在学校就读,师兄师姐学习都很用功,受他们的影响,我也加入到自觉学习的行列。”

当时,张偲所在的班有30名同学,中间1人出国,1人休学,直至毕业一直保持着28人的规模。一二年级的班主任是周正灵,三年级时换成了郑家声。谈起自己读书时的老师,张偲说,山东海洋学院的老师都很有责任心,“当时给我们补习英语的王惠珍老师,不辞辛苦,利用周末和假期给我们补课,她认真负责的形象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此外,无脊椎动物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李嘉泳教授、从事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李冠国教授等都给张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成为他迈入海洋大学堂的领路人。

初到青岛,也有很多让张偲感到好奇的地方。1981年11月,青岛下了大雪,对于在热带气候环境下长大的张偲来说,感到十分新鲜,也顾不上冷,就和同宿舍的李军、徐长安、陈兰涛、丁夏明、薛钦昭等人一起去运动场上堆雪人、打雪仗。那时候学校开设的有游泳课,张偲他们经常去第一海水浴场游泳。当记者问他游的怎样时,他笑笑说:“还好,算中等水平吧。”

四年的大学时光,美好却很短暂,1985年毕业的时候,张偲和班上的其他十几名同学一样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他报考了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跟随谢玉坎教授从事贝类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硕士毕业后就留在了所里工作。谈起回南方的原因,他笑笑说:“北方的冬天太冷了,我这南方人受不了。”1995年9月,在工作的同时,他又考取了本单位的博士生,跟随潘金培所长、王宁生教授等老师从事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读博士期间,张偲经过多年积累的学术才华和科研实力得以显现,并获得学术界同行的认可。1996年,中科院南海所选派他访问印度研究与工业委员会,在印度药物工业研究所和印度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学习,1997年分别获得海南省青年科技奖和广东省首届“十佳博士生奖”,1998年获得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8年7月张偲作为中科院南海所自己培养的首位博士顺利毕业,并被中国科学院特批为研究员。

回忆起自己在海洋科研殿堂里不断成长的经历,张偲说:“在学术科研的道路上,遵循中科院‘任务带学科’的原则,我不断调整细化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本科时的海洋动物学,到硕士时的贝类生物学,到博士时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再到今天的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在这种调整和细分中,让我这个从南海边成长起来的少年,一步一步走进了海洋科研的殿堂。”

也正是凭着这种踏实肯干、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锋芒初露的张偲立足南海这个大舞台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学研究:海南哺育了我,南海成就了我

从1986年开展硕士学位论文试验研究开始,张偲选择自己的家乡海南省作为科研工作的第一站,在三亚鹿回头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开展实验研究工作,顶烈日,迎海风,有时甚至会遇上台风和暴雨,张偲都没有退缩,顽强地坚守着自己对海洋科研的承诺,一干就是10个年头,直到1995年回所专心攻读博士学位。

海洋微生物是最具优势和特色的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生物地化循环的三个生物环节(海洋植物生产者——海洋动物消费者——海洋微生物分解者)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它通过生物转化在有机环境回复无机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缓解当前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的关键因子。这一领域的研究,关乎海洋生物资源的国家权益保障、创新药物的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与健康修复等国家重大科技战略。

2009年12月17日,以张偲为首席科学家的我国第一个海洋微生物“973计划”项目——“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的生理生态效应及其生物合成机制”正式启动。该项目聚焦“海洋微生物的特有次生代谢过程及其生物学意义”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择我国特有海洋环境和特色海洋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类群,关注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发现具有生理与生态学效应的新颖次生代谢产物,研究海洋微生物的关键次生代谢过程和主要功能基因,揭示生物合成途径和调控机制,发展基因重组技术、代谢工程技术,丰富生物合成基础理论,开发组合生物合成新技术,从而为创新药物和特色环保制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作为我国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的学术带头人,张偲把微生物研究和生态工程相结合,围绕“热带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功能”关键生态工程科技问题,开展微生物多样性的观测、认知和利用研究,目前已有效鉴定海洋微生物新属4个、新种13个,从而发展了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理论,促进热带海洋生态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的工程化,为发展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海洋生态文明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开展海洋微生物、热带海洋生态工程研究的同时,张偲也重视海洋微生物的绿色利用,并把目光瞄准了海洋药物领域,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近年来,他领衔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及其化学生态学学科组”先后负责了“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南海生物活性萜类和生物碱的构效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海南岛红树植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化学生态学的研究”、“马氏珠母贝氨基多糖胶囊的研制”等国家“973计划”前期研究项目、国家“863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和广东省优秀团队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3项。其中,“热带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技术”分别获得了2004年海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和200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张偲与他的团队分离鉴定了1100多个海洋生物化合物,发现了139个新化合物,筛选出93个具有抗老年痴呆、抗肿瘤、抗菌或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完成了国家药准号新药“海珠口服液”、两个保健品、多个功能食品、系列化妆品和新生物农药的研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期间,他不仅于2000年担任了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而且还于2005年以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药学院进行交流学习。这些都为他更好地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平台支撑和技术支持。

在潜心一线科研的同时,张偲也注重学术成果的总结积累,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69篇(含SCI收录论文139篇),出版专著2册,获授权发明专利39项(含2项日本发明专利)。

张偲在海洋科研领域的辛勤付出,不仅换来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成果,也为他赢得了许多的社会荣誉。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创新奖、广东省专利金奖和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奖项,还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分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13年12月19日上午,他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成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当选院士后,在接受家乡报纸采访时,他说:“海南哺育了我,南海成就了我。”这应该是他对自己50年人生成长和30年海洋科研的最好诠释了。

张偲

作品

1、张偲、龙丽娟,2006,海洋生物碱,现代海洋药物(第九章),260-293,科学出版社。

2、张偲、王友绍、吴军,2006,珊瑚动物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现代海洋药物(第四十章),1146-1204,科学出版社。

3、张偲、吴军,2006,珊瑚类药物的研究方法与实例,现代海洋药物(第四十一章),1205-1219,科学出版社。

4、Zhao, B, Zhang, S & Qian, P. Y. Larval settlement and metamorphosis of the silver- or goldlip pearl oyster Pinctada maxima (Jameson) in response to artificial and natural inducers.

Aquaculture 220(2003)883-901

5、Jun-Wu, Si-Zhang,et al. Xyloccensin L, a novel limonoid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 letters,45,2004,591-593

6、Shu-Hua Qi, Si Zhang.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J. Nat. Prod. 2004,

67, 1907-1910

7、Shu-Hua Qi, Si Zhang, Xiang Li. A New Cytotoxic Sesquiterpene-Alkaloid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Subergorgia suberosa. J. Nat.Prod. 2005,68,1288 –1289

8、Shu-Hua Qi, Si Zhang, Zhi-Hui Xiao, New Briarane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fragilis. Helve. Chim. Acta., 2005, 88(8)

9、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Phenylethanoid and aliphatic alcohol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Phytochemistry 63(2003):491-495

10、Shu-Hua Qi, Si Zhang. Study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Chem. Pharm. Bull. 2004, 52(12), 1476-1478

11、Jun Wu,Si Zhang. Two new cyclolignan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Z Naturforsch,2004,59b,:341-344

12、Daojing Zhang, Jun Wu, Sizhang*. Oleanane triterpenes from Aegiceras corniculatum. Fitoterapia, 76(2005) 131-133

13、Hao Yin, Si Zhang*, and Jun Wu, Prenylated Flavonoids from Pongamia pinnata, Z. Naturforsch. 2005, 60b:

356-358.

14、Shu-Hua Qi, Si Zhang, Spectral Assignments and Reference Data, Magn. Reson. Chem. 2005, 43:266-268.

15、Lu-rong Xu, SiZhang*, A new triterpenoid : Taraxerol-3-β-O-tridecyl ether from Derris triofoliata,Pharmazie,2004, 59:655-656。

16、Jun-Wu, Si-Zhang, Qingxin Li, Megastigmane and flavone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 2003, Pharmazie 58(2003):363-364。

17、Shu-Hua Qi, Si Zhang, Glycerol Derivatives and Sterols from Sargassum parvivesiculosum,Chem. Pharm. Bull. 2004,52(8)986-988。

18、Jun-Wu, Si-Zhang, New aliphatic alcohol and (Z)-4-hydroxycinnamic acid glycosides from Acanthus ilicifolius,Chem. & Pharm. Bull. 2003, 51(10), 1201-1203.

19、Jun Wu,Si Zhang,Xyloccensin M and N,Two New B,D-seco Limonoids from Xylocarpus granatum,Z. Naturforsch,2003,58b:1216-1219。

20、Jun Wu, Qiang Xiao, Si Zhang,et al. Xyloccensins Q-V, Six New 8, 9, 30-Phragmalin Ortho Ester Antifeedants from the Chinese Mangrove Xylocarpus granatum. Tetrahedron,61(2005):8382-8389

21、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Constituents of Carapa guianensis Aubl.( Meliaceae). Pharmacies, 2004, 59(6): 488-49.

22、Jin Yang, Shu-hua Qi, Si Zhang*, et al. Three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Coral

Subergorgia reticulat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2005, 23, 1218--1222.

23、Haihan Nan, Jun Wu, Si Zhang*, A New Phenylethanoid Glycoside from Clerodendrum Inerme. Pharmazie

60(2005): 798-801.

24、Yunqi Qiu, Shuhua Qi, Si Zhang*, New Polyoxygenated Ster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Echinogorgia aurantiaca, Pharmazie,2006, 61: 645-648.

25、Hao Yin, Jun Wu, Haihan Nan, and Si Zhang*, New Prenylated Flavones from Pongamia pinnata. Pharmazie.

2006,61, 76.

26、Zhihui Xiao, MU Yuan, Si Zhang, Complete assignments of H and C data for ten phenylpiperazine

derivatives, Magn. Reson. Chem., 2005, 43:869--872

27、Lixin Zhang、S Zhang, Exploring novel bioactive compo-unds from marine microbes,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8(2005):276-281。

28、Lun-Rong Xu, Jun Wu and Si Zhang*, A new acylated flavonol glycoside from derris triofoliata, J. ASIAN. NAT.

PROD. RES.,2006,8:9-13.

29、Qi SH, Zhang S, Qian PY, et al. Ten new antifouling briarane diterpenoids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gorgonian Junceella juncea Tetrahedron 2006, 62:9123-9130.

30、Qi SH, Zhang S, Qian PY, et al. Chemical Defensive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Seagrass Enhalus acoroides: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y. Jounal of Chemical Econoligy 2006, (in press)

31、Shu-Hua Qi, Si Zhang,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he Brown Alga Sargassum parvivesiculosum, Z. Naturforsch. C,

2004,。

32、Liu, Y., Zhang,S., Abreu,P. Heterocyclic terpenes: linear furano- and pyrroloterpenoids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06,23,630-651.

授权发明专利

1、张偲、黄建设、龙丽娟, 一种杂环化合物-2-氨基咪唑并吡咯-6-酮及其制法和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1127866.8.

2、张偲、徐鲁荣、吴军. 一种新的蒲公英萜醇的衍生物Taraxerol tridecyle ether 的结构及其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3146857.8

3、张偲、龙丽娟、陈永福. 由珠母贝软体部提取物制成的海洋水产饲料添加剂及制法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3126709.2

4、吴军、张偲. 一种苯乙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A的结构及其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2152195.6

5、吴军 张偲. 一种脂肪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C及其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3140078.7

6、吴军、张偲、龙丽娟. 柠檬苦素化合物木果楝内酯及其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3140079.5

7、吴军、张偲、龙丽娟. 两种(Z)-4--羟基桂皮酸糖苷及其用途. 授权专利号:ZL03140077.9

8、主要的受理发明专利

(1)珍珠氨基甙定重制取技术(2.8),张偲、尹浩、龙丽娟、闻克威、张士忠、王士奎;

(2)一种脂肪醇苷化合物老鼠簕苷B的结构及其用途8),吴军、张偲。

(3)银叶树的三萜类活性部位张偲、田燕、吴军。

(4)西松烷型二萜漆淑华、张偲。

(5)灯心柳珊瑚皂苷.6),漆淑华、张偲。

(6)一种倍半萜侧扁软柳珊瑚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X),漆淑华、张偲。。

主要奖励

1、全国海洋科技先进工作者,2006年; 研

2、第十六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第一完成人),2006年

3、广东省丁颖科技奖,2006年;

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05年[3];

5、海南省2004年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一完成人),2004

6、中科院院长奖学金优秀奖,1998年; 021-

7、广东省1997年度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三完成人),1997;

8、广东省首届"十佳博士生奖",1997年[4];

9、海南省青年科技奖,1997年。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