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興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興鈐
張興鈐
出生 (1921-10-16) 1921年10月16日(103歲)
國籍 中國
籍貫 河北武邑
民族
母校 武漢大學礦冶系
職業 金屬物理學家

張興鈐[1]

中國金屬物理學家。1921年10月16日生於河北武邑。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礦冶系。1949年獲美國科士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195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教授、科技委顧問。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教育背景

  1. 194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礦冶系,獲得學士學位
  2. 1949年,獲美國科士理工學院物理冶金碩士學位
  3. 1952年,獲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冶金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 1942~1946年,先後在四川綦江電化冶煉廠、鞍山鋼鐵公司任副工程師。
  • 1955~1963年,任北京鋼鐵學院教授,金屬物理教研室主任。
  • 1963年,調人第二機械工業部後,歷任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實驗部主任,基地副總工程師;廠副廠長兼總工程師,軍用局總工程師。
  • 1991年,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委委員。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員。曾任中國核學會核材料分會理事長。
  • 1991年,張興鈐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研究方向

50年代初在美國系統地研究了在蠕變過程中純鋁及其二元單相合金的形變和斷裂機構,尤其是晶粒間界行為。1989年赴美任麻省理工學院訪問教授期間,又進行了細晶的研究。根據試驗證據,運用形變協調或受阻的觀點,提出晶界裂紋形成和傳播的模型,並系統地闡明晶界行為與高溫強度、塑性、斷裂的關係。在高溫強度和超塑性領域內作出了重大成就與貢獻。

科研成果

長期從事物理冶金和材料科學方面的研究工作。曾系統地研究了蠕變過程中多晶純鋁及合金的形變,斷裂機構,尤其是晶粒間界行為。獲得了晶粒沿邊界滑動的明確證 據,並首先提出了新的晶界裂紋形成及傳播模型。這些工作成為由微觀到宏觀了解多晶材料力學行為的重要橋樑,闡明了晶界行為與高溫強度、塑性、斷裂的關係, 對材料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有多篇論文發表於美國Trans.AIME等雜誌上,受到同行重視和經常引用。1962年著有《屬和合金力學性質》一書,是當時該領域的重要着作,不少學校用為教材。

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參與領導和組織了爆轟物理,特殊材料冶金,試驗核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參與領導和組織了早期的大型國家試驗;對我國核武器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近年來,極為重視與工程材料學相關的基礎性研究,多次應邀做工程材料科學研究進展的學術報告。

參考資料

  1. 張興鈐 中國科學院學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