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壁古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壁古堡,位於山西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價值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古建群、古軍事遺址、仰韶龍山文化遺址、金代墓葬、元代戲台、明清民居等眾多文物古蹟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她不僅因明堡暗道而聞名於世,也因冠絕九州的失傳孔雀藍琉璃而震撼學術界。因此,他被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評價為「被歷史遺忘的聚寶盆」、中國北方古村落的「活化石」。張壁古堡先後榮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旅遊特色景觀名鎮名村」等各種稱號。
位置
位於山西省介休市龍鳳鎮張壁村,景區距介休市區和大運高速介休出口均為10公里,與國內著名景區平遙古城、王家大院、綿山旅遊區毗鄰,並有旅遊專線直通景區。張壁古堡是世界上頗為罕見的袖珍小城,其面積僅為0.12平方千米,卻具有完備的城市形態,具有很好的軍事防禦功能。古堡海拔1020米,三面溝壑,一面靠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其地下建有長約萬米、上下三層、攻防兼備的古地道.,堪稱「地上地下雙城子」。張壁古堡融古堡地道、宮殿廟宇、軍事宗教、民俗歷史、星象文化為一體,因「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而聞名海內外。
構造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構成張壁村的建築特色.地上建築的堡上建廟、堂上套樓、房上建閣、牆中藏門,使整個村子形成了堡中堡、巷中巷、宅中宅、門中門的地面防禦體系,更為奇絕的是在小小的古堡地下還藏着三千多米的隋唐古地道,它與堡內四通八達,一直蜿蜒出村外的絕壁懸崖,綿山腳下。
整座古堡順塬勢建造,南高北低。從堡北向下俯視,左、中、右各有一條深溝向下延伸,堡西為窯灣溝,峭壁陡坡,深達數十丈,堡東居高臨下,有溝塹阻隔,只有堡南背靠綿山,可謂「易守難攻,退進有路」。古堡四周有高約10米的夯築堡牆,經歷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屹立。 古堡只有南北兩個堡門,紅順街(主街)連接南北堡門,長不到300米,街東3條小巷,街西4條小巷,借次分布。北堡門內築有瓮城,南堡門用石塊砌成,堡門上建門樓。主街兩側有典雅的店鋪和古樸的民居;南北廟宇琉璃覆頂,金碧輝煌;金代古墓,抱柳的古槐,罕見的琉璃碑。 [1]
古堡地道
古堡地下遍布地道,與堡內四通八達,長10000多米。地道為三層立體網狀結構,高層距地面僅1米左右,中層距地面8——10米,底層距地面17——20米。各高2米、寬1.5米,土結構,各彎曲迷離,構思獨特,設計奇巧,有哨卡、馬槽、藏糧洞、伏擊窯、通氣孔等,各層之間可自由上下左右,進行攻、防、退、藏、逃.地道的出口遍布全村,或在民居之中,或在水井之內,或隨意依崖著壁。堡內現有水井八眼,每眼井的井壁上均開有洞口或洞門。有洞口的可垂繩索系水桶汲水,供地道內人畜飲用;有洞門的搭木板跨過井筒可直接進入另一通路。它和地面上的堡牆、街巷、院落、民居一起,構成規模龐大、出入口多、系統性強的作戰防禦體系,是我中古代軍事文化的集中體現。這是隋未反王劉武周拒防李世民的屯糧備戰工程,而如今民居中所住的,相傳便是他的兵丁後裔。只是造化弄人,天不遂願,誰能料想,這裡竟是成為他日後的埋骨之所。,
在張壁村的西場巷有一座很考究的民居,裡面就有一個地道入口,而且藏得非常隱蔽,在房間裡的一個黑漆大櫃中。當然,入口並不是這一個,地道內的多處暗道都通向村中居民的炕頭、地窖或客廳。另外,張壁古堡有十餘口水井,已發現至少有8口和地道相通。井內側壁上開洞口,有的井壁上左右有相對的兩個洞口,搭塊板子便可通行,撤掉板子便斷了後路。
地上建築
張壁古堡保留下來的古代建築頗多,大體都是明清遺物。如明代萬曆41年,距今400多年的空王佛行祠,坐北向南,大殿三間,殿內塑主像為空王佛,山牆繪有空王佛成佛的故事壁畫。殿頂明代三彩琉璃裝飾,刀工細膩,燒制精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行祠前廊下有兩通罕見的琉璃碑,通體琉璃燒造,孔雀藍底,黑字書寫,碑額為青黃綠二龍戲珠,兩邊藍黑龍紋花卉裝飾圖案。東側一通記述着空王佛修煉成佛的艱苦歷程,西側一通記載空王行宮修建緣起。此外,堡內還保留着真武廟、三大士殿、呂祖閣、二郎廟、關帝廟、興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築。
廟堂古建築
張壁古堡內的文物古蹟精華薈萃,看點非常多。 先說廟堂古建築,古堡內有南北兩個宗教建築群,現存宋至清各時期寺廟殿堂等21處,有可罕廟、空王佛行祠、三大士殿、二郎廟、真武廟、關帝廟等,宗教文化氛圍濃郁,佛道相融共存是其明顯特色。空王行祠供奉的是被稱為「漢人成佛第一人」的唐代高僧田志超,真武廟是供奉真武大帝的道教廟宇,可罕王是國內僅存的以可罕王為膜拜對象的神廟,印證了千百年來胡漢民族從相互征伐到相融共生的歷史軌跡。
民居古建築
堡內民居多為明清建築,被列入文物保護目錄的古院落有20多處,其中以清代布政司經廳張禮維、營千總張義維兄弟的嘉會堂和承啟堂最為顯赫,此外還有清寧堂、澹寧院、孚寧院、擁翠院等望族大院。這些高牆大院布局緊湊、建築精巧、裝飾考究、極盡奢華,且處處體現出設防性村落的基本特點。
古村堡門由青磚、紅砂石砌成,牆高門厚,將整個村子包圍的嚴嚴實實,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是理想的駐防之所。事實上,張壁村堡牆高壘、大院深鎖、曲折迂迴、機關巧設,也的確是做為一座集中統一的軍事堡壘而建的,這裡到處瀰漫的是濃郁的軍事氣息。
「龍街」街上,臨街的牆壁修造的遠比其它幾面高大,街邊除了更窯、廁窯和新近才開的小店外,竟然沒有一座建築把門設有大街上,街邊巷口的巷門一關,各個巷子既能各自為戰,又能遙相呼應,加上厚厚的瓮城、高高的堡門、堅實的堡牆,整個村子在祥和寧靜中暗藏着的竟然是隱隱的殺機。
軍事設施
最大的看點就是軍事設施,堡中滿布地下的立體三層、攻防退守藏功能設施齊全的古地道,堡南門樓軍事信號燈(旗)竿石基座,西南古校場,備守的巷門樓、更房,利行的「馬道石」坡街等歷史遺存,使這座古堡具有濃郁的軍事氛圍。軍事專家吳如崇在介休博物館提筆寫成「古廟神佛異,明堡暗道奇」。「異」指張壁各廟廟神都與山西有關,實屬國內罕見。「奇」就是說張壁古堡填補了中國軍事工程建築史上的空白。
張壁古堡還保留着中國多數古城已經消失的隋唐城市遺存的「里坊」,在龍脊街與幾條小巷的丁字巷口,仍可以看到保存至今的巷門,他們是各個「里坊」唯一的出口,在關閉巷門後,各個裡坊就成為相對封閉的堡中之堡,里坊之間既可以各自為戰,又可以相互呼應,是一套完好的內部防禦系統。
星象奇村
天上奎星,人間張壁。張壁古堡外形輪廓與天上的奎星酷似,暗諭古堡
曾為軍防重地的顯赫歷史。堡內營建遵循中國古代星象和堪輿的基本原則,地面建築和地道中,現存與二十八星宿相對應的標誌物如水井、戲台、七星槐、天眼、將軍窯等30餘處,堡間至今還保留着正月二十八「祭星」的習俗。地上陰陽五行,地下六壬奇門。張壁古堡,是國內目前僅存、世所罕見的古代星象學的民間絕版,被譽為「天下第一星象村」。
可汗廟
可罕廟的高台是全村的制高點,由於整個村子反風水而建,地形南高北低,故這裡的地勢比周邊高出八米,有利於瞭望和防禦。台上立燈杆一座,白晝懸彩旗,夜晚掛紅燈,以作傳遞情報之用,歷來有「張壁點燈,介休看明」之說,可見其影響範圍之遠.
珍貴文物
張壁古堡還有龍山仰韶時期的考古發現,有金大定年間的墓葬群,有珍貴的壁畫,有空王佛行祠琉璃碑,有深藏於眼光菩薩殿後牆的泥鐵像,還有雙龍碾、槐抱柳、窯灣溝、藏鳳橋等眾多地上地下文物景觀和遺存。特別是空王佛行祠前的兩通孔雀藍古碑,為全球僅存的孔雀藍琉璃珍品。而作為琉璃藝術的最高境界,孔雀藍技藝早已失傳,留存於世的琉璃製品也已少之又少。
張壁古堡的起源
如此精妙絕倫的古堡建築是何時所建呢?關於這一點一直眾說紛紜。
有專家認為,這樣的明堡暗道出自隋唐時期,為隋末劉武周為防備李世民築堡並構建的可屯兵萬人的地道。劉武周祖籍河北河澗,出生於隋朝末年的一個豪富之家。隋大業八年至十年(612-614年),隋煬帝楊廣曾三次征遼,劉武周應募東征,因作戰有功被提拔為建節校尉。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劉武周揭竿而起,自立為王,國號為天興。為立穩腳跟,他依附於突厥,被封為「定楊可汗」。隋大業十三年五月,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次年五月推翻隋建唐,國號武德。唐武德二年(619年),即天興三年五月,劉武周攻陷平遙,六月,他率兵攻到介休,大敗唐軍,於張壁設立據點,屯兵屯糧。至十月,山西大部盡歸劉武周統轄。武德三年四月(620年)柏壁之戰持續近半年,劉武周兵敗逃往介休,後來率500騎棄并州北走投奔突厥。張壁古堡,正是劉武周駐兵介休,防禦唐軍之時,設立的軍事堡壘和屯甲藏兵之所。
還有專家認為,張壁古堡是由一向喜歡藉助地道攻防的北齊高歡所造。
2012年12月21日至23日,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和山西北朝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張壁古堡歷史考察暨高層學術論壇」。與會50多名國內知名專家經過實地考察和專題研究後對張壁古堡的創建時期進行了科學論證。基本形成張壁古堡創建於十六國時期,後經高歡、斛律光、楊諒、劉武周等人數次修葺、重建、利用的結論。初步斷定張壁古堡是目前發現的前溯歷史最久、發展連續性最強、包含塢壁要素最豐富、形態最完整的塢壁遺存,具有重大學術研究價值。
古堡保護
進入現代社會,張壁古堡再次修葺開始於2009年6月,當時山西凱嘉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註冊成立了山西凱嘉張壁古堡生態旅遊有限公司,對張壁古堡進行投資保護,堅持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創造性地將文物保護和旅遊開發相結合,開創了文物保護的新模式。近年來,已累計投資3億餘元,使得張壁古堡旅遊基礎設施、要素配套完善、旅遊管理服務、遊覽安全防護、文化研究發掘等均實現了大的飛躍,初步形成了集觀光遊覽、休閒度假、餐飲購物、生態採摘為一體的旅遊景區,並於2015年年底晉升為4A級旅遊景區。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