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士平 曾任山东省魏桥创业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1]董事长、党委书记,曾两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2012年被胡润富豪榜评为"山东首富",2012年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5名,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张士平所创办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自办发电厂、自建电网,为旗下企业和周围供电且其电价比国家电网低三成以上。2013年新财富中国富豪榜张士平家族以300亿排名第十位。2016年10月13日,2016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张士平家族以610亿元财富,位列第16名。 2018年10月,2018年胡润百富榜发布,张士平家族以650亿人民币财富排名第26位 。

目录

任职经历

1981年任邹平县第五油棉厂厂长[2] ,1994年任邹平县魏桥棉织纺厂厂长,1998年任山东魏桥纺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3年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1993年当选山东省第九届人大代表,199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7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和2003年先后当选第九届和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2018年9月,不再担任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交接棒传到了48岁儿子张波[3] 手中。

个人成就

20多年前,张士平所在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只是一个仅有61名职工的小型油棉加工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5个工业园、14个子公司、占地1000公顷、职工总数达18万人、集棉花加工、棉纺、织造、染整、热电、铝业等于一体的特大型综合企业,成为山东省26户特大型企业之一,也是世界上棉纺织能力最大的企业,其品牌影响力已经蜚声海内外。直至该集团销售收入依然保持了50%的增长速度,

2005年以355亿元的销售收入、21.1亿元的年利润、257亿元的总资产跻身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榜第六位。2011年魏桥创业集团跃为山东省第二大企业,张士平家族也以300亿元财富成为胡润富豪榜山东首富 。2012胡润百富榜,魏桥集团张士平家族再次成为山东首富。 张士平这位全球最大棉纺织企业的当家人,也随着魏桥创业集团的惊人发展声名鹊起,被誉为"中国纺织行业巨人",充满了传奇色彩。

张士平所执掌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2015财年530.26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11.209亿美元的净利润,位列世界500强企业第163位,比2015年跃升了71个位次。

创业经历

八十年代左右,由于国家对棉花控制得比较严格,企业除了旺季收购棉花简单加工,其余时间便无活可干。为了改变半年开工半年闲状态,张士平在棉花加工行业第一个走出去收购大豆、花生、棉籽加工油料,到 1984年企业利润就跃居全国棉麻行业第一,引得各地棉花加工厂竞相学习仿效。但此时魏桥却上了毛巾厂项目,1986年当年建厂当年实现利润25万元。

1989年魏桥涉足棉纺时,全国棉纺织市场刚刚转入买方市场。但恰在这年,魏桥建成万吨纱锭,之后又筹资6000万元建成3万多枚纱锭的棉纺厂和336台织机的织布厂,到1992年企业年利税已达1260万元。1993年到1997年棉纺织市场两次跌入低谷,全行业连续亏损6年,但这一时期魏桥先后投资3.3亿元,使棉纺织能力扩大到28万锭。

当时企业面临的困境是:国内市场供过于求,纺织行业连年亏损,甚至连国家都不得不狠下杀手限产压锭。但魏桥不仅没有停步,反而在 5年内投入170亿元,将纱锭从33万枚增加到500万枚,织机从4000台发展到42000台。

1997年到2003年,魏桥出口创汇年均增长71.5%。到2004年集团销售收入已达231.25亿元,跃居全省第九。各项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并跻身中国工业企业百强、中国出口企业百强、一跃成为全球最大棉纺企业,更在福布斯中国顶尖企业排行榜中荣列第六位。 生产能力的猛增不仅没有把魏桥拖入滞销困境,反而带来各项指标年均 50%以上的迅猛增长。

2003年10月以来,国家开始抑制局部投资过热,这也是魏桥进入棉纺织领域以来遇到的第三次宏观紧缩。但早在此前魏桥已把资金血脉接到了国际资本市场。当年9月魏桥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次年5月在港首次配售成功,两次总计募集资金30亿港币。为了保证发行和配股成功,张士平马不停蹄穿梭于欧美,与跨国投资巨头交流沟通,并邀请他们来魏桥实地考察50多次,大大增强了他们连续增持魏桥股份的信心,其中仅摩根大通持股比例就高达12.49%。这一系列努力不但使魏桥纺织配售获得13.8倍的市盈率,而且直接推动了国际银团的长期再融资贷款。仅2003年9月至次年上半年,魏桥就融通外资5.15亿美元。

2005年,实行了40年之久的全球纺织品配额制度寿终正寝,先是美国三次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入数量,接着欧盟设限威胁接踵而至。然而面对如此动荡的国际市场,张士平带领的魏桥创业集团不仅没有收缩阵线,反而逆势而上,出人意料地投入70亿元巨资,扩建纺织印染服装系列项目。

思路决定出路

张士平认为,每一次市场波动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市场地位和发展差距往往在市场低谷时形成。追溯魏桥创业的发展历史,这种迥乎常态的逆向决策对张士平来说并非首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起步时,这位魏桥创业的决策者便弄潮在纺织市场和宏观政策的风口浪尖。也正是这一次次的"离经叛道",缔造出了全球第一的传奇。

个人思想

三板斧: "快"、"高"、"低"

"快",表现在魏桥创业迅速的市场反应和项目完成能力上。其所有项目基本上都是当年立项当年施工当年投产。以 21万千瓦热电机组为例,不到10个月就投产发电,与国内同规模热电厂比建设速度快了1倍,投资仅为其一半。9个工业园生产、财务、销售高度统一,组成一支"快速反应部队",根据市场需求反应极为迅速,棉布、棉纱新品种打样时间仅为3天和2天。

"高",扩张不靠低水平重复建设,而紧盯一个"高"字也是魏桥创业的一大特点。仅 04年魏桥就从日、美等国引进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等顶尖设备3890多台(套)。集团已拥有十大类2000多个品种,高技术含量棉布占到60%,成为全国最大的无接纱、精梳纱和无梭布生产基地。

"低",魏桥创业也表现出了惊人的节能省耗能力。魏桥创业吨纱耗棉仅 1040公斤,管理人员仅占全部职工的0.8%,年人均劳效达20万元以上,均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市场认识

谈到市场,张士平有着自己的独到认识:"从上世纪 90年代大家就认为国内市场饱和了,但直到现在中国棉纱出口还小于进口,这说明中国自产的棉纱是不够用的,关键是怎样发挥自身优势,把来自国外的棉纱挤出去。"

资金融通

魏桥创业每年动辄投入数亿数十亿元,钱从何处来?其实从 1981年起步之初,资金就成了魏桥发展的"拦路虎"。当时国家对固定资产投资控制得极死。上榨油厂时靠职工集资10万元才买了两套榨油设备;上毛巾厂时职工又集资89万元买了52台织机。这点钱现在看来不起眼,但对当时只有几十名职工的小油棉厂来说,却是职工的全部家底!"不冒这样的风险,就没有魏桥。"今天的魏桥人这样感慨。

1992年下半年,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正当不少企业对资金一筹莫展时,魏桥创业却通过巧借外力打开了资金通道,先后开工合资企业8家,不但直接利用了外资,而且提高了技术档次,拓展了国际市场,并将魏桥创业的产业链条延伸到色织、印染、服装等深加工领域。

不少企业羡慕魏桥创业与银行的关系,但这同样离不开胆识、勇气和自信。以兼并滨州一棉为例,此前几年滨州一棉合并亏损额高达 6000万元,拖欠贷款达3800万元。但魏桥二话不说将银行债务全部承揽下来,兼并当年盈利2000多万,次年盈利4000万,魏桥也由此赢得了银行的信任和厚爱。

优酷视频

个人轶事

2012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山东首富张士平所创办的魏桥集团,其自备电厂不但为旗下企业供电,同时还通过自建电网向周边其它企业和居民供电,而且其电价比国家电网低三成以上。

电厂详情

魏桥集团的二电厂、三电厂在正常运行,一电厂则在改造。魏桥集团电厂的供电价格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其集团旗下企业用电,价格不到0.3元/度;其次是魏桥集团家属区供电,价格为0.35元/度;第三是对外供电,最高的商业用电价格是0.6元/度。

低价优势

在魏桥集团的家属区之外,国家电网的居民用电价格为每度超过0.6元,工业用电价格则接近1元/度。无论商业用电还是居民用电,魏桥集团的电价都比国家电网要低1/3以上。这样的价格优势,吸引了周边其它城镇的企业到魏桥买电。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魏桥二电厂建有6台3万千瓦机组,日耗煤2000吨左右,主要供魏桥集团纺织生产用电。二电厂附近还有三电厂,建有8台6万千瓦机组,主要是供魏桥集团的铝制品生产用电。也就是说,魏桥集团在发电的机组都是6万以下的小机组,其效率本身就比国有企业动辄6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发电机组低,而魏桥集团正是用这些低效率的机组生产出了价格更低的电。

官方表态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一位负责电价的负责人表示,企业自备电厂的电用起来肯定比国家电网的便宜很多,但这种模式不符合法》《电力法》,在安全和环保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企业自备电和国电之间的价格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前者不需要承担国电承担的社会责任。 另外,国电还要考虑到小机组、脱硫等带来的环保问题,不能仅仅根据发电成本售电。

张士平累计持股魏桥创业36.27%,另外,张士平的女儿张红霞直接持股魏桥创业3%,儿子张波持股魏桥创业3%,弟弟张士军持股魏桥创业2.16%,女婿杨丛森持股魏桥创业2.73%,女儿张艳红持股1.63%,张士平家族累计持股魏桥创业48.79%。

另外,山东魏桥铝电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亿元,法人代表为张波,该公司主要从事铝产品及铝合金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张士平持股宏桥新型材料100%,宏桥新型材料持股魏桥铝电100%,即张士平持股魏桥铝电10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