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張家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張家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作會議)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張家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範圍具體為「一城四園」。一城為沙洲湖科教新城,四園為韓國工業園(鳳凰)、新能源產業園(塘橋)、先進激光(裝備)產業園(大新)、東南工業園(南豐)。總面積5490公頃。

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更多的是着眼於產業發展規律。高新技術產業在發展初期需要政府的扶植加以培育。科技部對於「高新區」的介入甚至都細化到了產業的指導目錄,也就是說,哪個地方的高新區應重點發展何種產業,都有着明確的規定。

目錄

園區介紹

沙洲湖科教新城範圍為:東至西閘路-南橋路-江帆路-華昌路-港城大道,南至東福公路-北二環路-五聯路-長興路-福新路,西至楊新公路-國泰北路-一干河,北至晨豐公路-興南路,面積999公頃。

韓國工業園(鳳凰)分為兩個區域。區域一範圍為:東至西鳳公路,西至二干河,南至張家港河,北至西塘公路。區域二範圍為:東至華芳南路,西至鳳南路,南至程墩路,北至張家港河。面積2365公頃。

新能源產業園(塘橋)範圍為:東至妙豐公路,南至洋福路-沿江高速,西至204國道-希望路-滬通鐵路,北至華妙河。面積1738公頃。其中,塘橋鎮範圍內面積1385公頃,鳳凰鎮範圍內面積353公頃。

先進激光(裝備)產業園(大新)範圍為:東至港城大道,南至富華佳園北側,西至海壩路,北至新樂路,面積68公頃。

東南工業園(南豐)範圍為東至市界,南至市界,西至七干河,北至七干河,面積320公頃。

張家港高新區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按照布局集中、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鮮明、規模適度、配套完善的要求,立足科學發展,着力自主創新,完善體制機制,優化發展環境,努力成為自主創新的戰略高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載體、攻占高新技術產業制高點的前沿陣地,為加快轉換發展動力機制,建設經濟強、百姓富、環境美、社會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蘇作出積極貢獻。

發展定位

以高科技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創新策源地、生態智匯城,着力打造張家港產業之城、創新之城、科技之城、生態之城。

空間結構

規劃形成「一核、兩廊、四區」的空間結構。

一核:指創新極核,包括南部環沙洲湖的宜居生活圈和北部兩河交匯區的創新生態圈。

兩廊:指一干河創智發展廊道和南橫套河生態休閒廊道。

四區:包括品質住區、智造園區、科教園區和創新孵化園區。

高新區發展歷程

高新區發端於1988年國務院啟動的「火炬計劃」,所以有的高新區起名為「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注意去掉了「新」字),比如「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1978年到1988年的十年間,中國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基本國策,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這一階段的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資源、資金和廉價勞動力推動的粗放式增長模式。要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於是1988年6月,總設計師在全國科學大會上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

「中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計劃-火炬計劃」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該計劃的兩項核心內容就是「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創辦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在火炬計劃的推動下,各地紛紛結合當地特點和條件,積極創辦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88年第一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北京誕生[2],當時名稱為「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實驗區」,簡稱北京試驗區。這就是大名鼎鼎「北京中關村」的前身。截止到目前,全國已有156家高新區。

視頻

張家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相關視頻

張家港市黨政代表團來合肥高新區考察交流
國務院:防止開發區建設圈地搞房地產開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