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涵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涵信(1936年1月1日- ),出生于江苏沛县),力学家。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1959年和1963年分别在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完成研究生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学习并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研究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长。
用摄动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国际上难以解决的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及其熵层问题,发展了钝头细长体绕流的熵层理论,提出了高超声速流动中第二激波形成的条件。
经历
- 1950年,张涵信进入徐州市第二中学就读(至1952年) [1] 。
- 1958年,张涵信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
- 1959年,张涵信在清华大学完成研究生第一阶段的学习。
- 1963年,张涵信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完成第二阶段的学习并毕业。
- 1991年,张涵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 。
成绩
首次提出了判定三维流动分离的数学条件,并证明实际流动的分离线是极限流线,且周围的极限流线向它会聚,仅在边界层方程描述流动的情况下,分离线才可能是极限流线的包络;发现了三阶色散项和差分解在激波处出现波动的联系;提出了建立高分辨率差分格式的物理构思,并建立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的耗散(NND)差分算法。建立了云粒子侵蚀和真实气体实验模拟的相似准则。 为航天飞行器研制了大量数值计算软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用摄动法成功地解决了当时国际上难以解决的钝头体高超声速绕流及其熵层问题,发展了钝头细长体绕流的熵层理论,提出了高超声速流动中第二激波形成的条件。首次提出判定三维流动分离的数学条件揭示了涡旋沿其轴向的分叉演化规律及分离流场的拓扑结构规律和飞行器动态稳定性及其分叉演化的判则。发现三阶色散项和差分解在激波处出现波动的联系提出建立高分辨率差分格式的物理构思,并建立了无波动无自由参数的耗散(NND)差分算法及高精度算法(ENN)。建立了云粒子侵蚀、真实气体实验模拟的相似准则。为航天飞行器研制了大量数值计算软件。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主要著作
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及其它多项国家奖励。著有《计算流体力学——差分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分离流与旋涡运动的结构分析》专著两部。
参考资料
- ↑ 力学家、中科院院士——张涵信,徐州第二中学网,2014年07月21日
- ↑ 张涵信,中国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