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玉书(1642年7月22日-1711年7月3日),字素存,一字京江,號潤甫,[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清朝政治人物。父親張九徵,順治九年(1652)進士,官至河南提學僉事。長兄為張玉裁。自幼刻苦讀書,深谙史学,精「春秋三传」。[2]
《丹徒县志》谓其人:「性端重,寡言笑,读书过目成诵」。
生平簡介
忠君愛國,工作認真謹慎,廉潔自守,不事逢迎於權貴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164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張九徵次子,长兄为张玉裁。
自幼刻苦读书,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進士,康熙三年(1644),授翰林院編修,後為日講起居注官。康熙十五年進講稱旨,升侍講學士。二十年(1681)為內閣學士,經筵講官。二十二年升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
康熙二十三年,其父張九徵謝世,奔喪回原籍服孝,康熙派內閣學士王鴻緒至邸賜奠。服孝滿,擢任刑部尚書。其時,河道總督靳輔主持的治理黃河工程被人彈劾,並說靳輔與納蘭明珠結黨營私,私分河銀。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調查此事。他深入下層,多方取證核實,秉公陳奏,終於使靳輔治河功過得以澄清。
張玉書雖然沒有特異之才,但他忠君愛國,工作認真謹慎,廉潔自守,不事逢迎於權貴。這是他得以迅速榮陞的根本原因。三藩之亂平定後,有人奏請封禪泰山,想以此媚君邀寵。張玉書便上書駁斥,制止了這件勞民傷財的事。因此,康熙帝對他深表信任,凡有糾紛之事,往往派他前去處理。二十六年(1687),授刑部尚書。
久任機務,勤懇紮實的態度,數度主持治河水利工程,積累了豐富的治河經驗
康熙自即位以來,一直高度重視河道治理的工作。從十六年(1677)開始,他不惜巨費,任用著名水利專家勒輔主持,進行了大規模的治河。 但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康熙命張玉書等視察河工,臨行諭張玉書等:“此行當秉公陳奏,毋效熊一瀟托故推諉為也。”(《清史稿》)玉書視察畢回京奏明:“中河安流,舟楫甚便”,船經中河,“免涉黃河百八十里之險,殊關緊要”(《清史列傳》)所以建議批准靳輔治中河的建議,康熙準此議行。 康熙帝巡視江蘇丹陽,當地官民請求治河並提出了具體方案。康熙帝責成張玉書與河道總督共同審核。他們親臨現場,逐項落實。康熙帝十分滿意,認為張玉書有才,遂於二十九年,授張玉書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成為當朝宰相。
張玉書由於勤懇紮實的態度,積累了豐富的治河經驗,甚至超過治河名臣,對治河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三十年(1691) 冬,他又奉命巡視治河工程,與圖納同行。第二年初回京,繪了河圖進獻給康熙。當時靳輔請求在高家堰增築小堤,康熙向張玉書諮詢,他做了詳細回答,說: “以前黃河漲洪時,淮河水流受逼,所以洪澤湖水位才比過去有所抬高。現在計劃修築小堤之處,離高家堰不遠。如果河湖水漲,即使高家堰大堤也不能阻擋,何況小堤呢?修也沒用,不如不修。”康熙又問: “宿遷一帶人民生活如何?”他答道: “百姓享受您的辛勤治理,非常安定。”康熙十分高興。他又上奏說: “高家堰一帶河工,只有史家刮至周橋最為最要,不加緊在此外多設堤防, 其他地方再多設也沒用處。這才是今天治河工程最緊急的任務。現在高家堰計劃修築小堤之處,只須責令河臣定期修繕, 並親自巡察,及時匯報即可。”康熙看了,十分讚許。
康熙下詔親征,打垮了噶爾丹,張玉書一直隨行,參與計議
西北邊疆的厄魯特蒙古在噶爾丹的統治下,與沙俄勾結,悍然發動了侵略北疆喀爾喀蒙古的戰爭,嚴重威脅了清朝的統治。康熙不得已下詔親征,打垮了噶爾丹。康熙三十四年, 噶爾丹又在沙俄幫助下捲土重來,三十五年(1696),康熙再次親征,自領中路,直至克魯倫河。噶爾丹聞風而逃,在昭莫多遭到西路軍大將軍費揚古的截擊,全軍覆沒,噶爾丹僅以身免。這次戰爭,張玉書一直隨行,參與計議。康熙見取得勝利,十分高興。張玉書等也認為值得慶賀,於是與王公以下全體官員進呈賀表,並在幔城外行慶賀禮。回師後不久噶爾丹自殺,西北徹底平定。康熙命令張玉書等充任《平定朔漠方略》 總裁官,以記述這次平叛戰爭。
奉命纂修充任《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記述康熙三次征討、平定噶爾丹始末
康熙三十六年(1697),大學士伊桑阿、張玉書等奉命纂修《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記述康熙三次征討、平定噶爾丹始末。三十七年七月,張玉書之母染病,他回家探視,康熙帝手書《金剛經》五部以贈其母,並賜禦食鹿尾。及謝世,康熙帝又復遣官賜祭,並御書“松蔭堂”匾額。這是丹徒張氏家族從來沒有過的寵譽。還賜他親題“松蔭堂”匾額,成為其母身後的榮耀。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張玉書前來接駕,大受賞賜。
隨從康熙南巡,因為他的奏報得到證實,受賞1000兩白銀以及《皇輿表》等物
三十九年(1700),張玉書服喪未滿,便被召回京師,進入內閣工作。當時河督張鵬翮奏報一些治河工程峻工,請康熙來親臨視察。康熙就此向張玉書進行了解,他都一一做了回答。康熙於是下旨,批評了張鵬翮,說: “昨天詢問大學士張玉書,據說河水還很大,高家堰全被湖水淹沒,如果真是如此, 那泗州、盱眙怎能不被水淹?河身的深淺,應該以洪澤湖水的高低為標準呀。聽說湖水現在比甲子年還高數尺,可見河身並沒徹底刷深。恐怕高家堰的堤防以及以下的工程,還很難說搞好了呀。”第二年初,張玉書隨從康熙南巡,因為他的奏報得到證實,受賞1000兩白銀以及《皇輿表》等物。駐在蘇州時,他奉命與學士揆敘等考試各郡推薦的貢生,錄取了汪泰來等53人。駐在江寧時,他又奉命與揆敘等閱卷,錄取了錢榮世等5人。後來禦舟停靠高資港,張玉書懇請康熙到他家鄉的江天寺住幾日,得到恩准,留了一日。後來在寶塔灣行在,康熙又賜給他親筆寫的一幅“恭儉為德”的匾額和一幅對聯。
賜玉書“恭儉為德”匾額,又賜楹聯一幅,御書《金山月夜》詩一幅
康熙四十年,隨康熙帝南巡,駐蹕江寧府 (今南京),奉命召試士子,為閱卷官,這次錄取了錢榮世等人。他隨康熙乘舟到達高資港時,玉書奏報康熙說,前面離鎮江不遠即臣之廬舍所在,康熙遂留駐行在,賜玉書“恭儉為德”的匾額,又賜楹聯一幅,御書《金山月夜》詩一幅以及多種衣物。康熙雖未到丹徒張玉書家,但這麼珍貴的賞賜,也給丹徒張氏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康熙四十六年(1707)河道總督張鵬翮請開溜淮套河,康熙親臨視察,見民塚甚多,非掘塚不能開河,遂責張鵬翮。張玉書曰“向者老人白英議引汶水南北分流,不若別作壩引汶水通漕,其下流專以淮水敵黃。黃水趨海,此萬事利也”。康熙十分同意,於是命令取消開挖溜淮套的計劃。
告病辞官,仍慰留在朝
四十九年(1710),張玉書因病請求退休。康熙溫語進行了挽留。第二年五月,他跟隨康熙巡幸熱河,途中病發。康熙多次派御醫進行調治,也未能奏效,結果他連遺奏也未及繕寫便逝世了。 康熙帝十分惋惜,詔令內務府監製棺槨,沿途拔夫護送回京,稱讚他: “耆舊老臣,久任機務,直亮清勤”,又命大學士溫達會同翰林院官員、內務府總管前往弔唁,又遣皇三子誠親王奠茶,賜帶金千兩以為喪葬之用。康熙帝還親書輓聯挽詩和碑文,加贈太子太保銜,諡文貞。
居官50年,清正廉明,國泰民安,被譽為“太平宰相
張玉書居官50年,為太平宰相達20年之久,朝夕啟沃,兢兢業業,恪盡職責。生活中非常節儉,沒有妾媵侍候,飲食粗淡,從不吃肉,彷彿貧民一般。輔佐康熙帝治理朝政,清正廉明,國泰民安,被譽為“太平宰相”。 他家學淵源,所做文章雍容典雅, 然有盛世之音,可以稱為一代大手筆,康熙十八年(1679年)主持修《明史》,由他擔任總裁修成的書籍有《三朝國史》、《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平定三逆方略》、《平定朔漠方略》、《政治典訓》、《治河方略》等。參與編纂《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韻府》、《康熙字典》等書傳世。把他列入大清名臣,是當之無愧的。[3]
著作
《张文贞集》12卷。收散文。其文從容典雅,樸質簡古,尤長於碑傳。有《四庫全書》本。 近體詩《息浪庵夜坐別叔敦、讓木諸子》、《過金陵某將軍營》等都是佳作。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在線查詢可以幫助您查看每個漢字的五行屬性,可以查詢五行為土的漢字,可以查詢五行為金的漢字,也可以查詢五行為木的漢字,還可以查詢五行為水的漢字,五行為火的漢字.方便您為寶寶起名或者自己起名的時候使用. 康熙字典是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學者奉康熙皇帝聖旨編撰的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漢字辭書。該書的編撰工作始於康熙四十九年(1711),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歷時六年,因此書名叫《康熙字典》。由總纂官張玉書、陳廷敬主持,修纂官凌紹霄、史夔、週起渭、陳世儒等合力完成。字典採用部首分類法,按筆劃排列單字,字典全書分為十二集,以十二地支標識,每集又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收錄漢字47,035個,為漢字研究的主要參考文獻之一。康熙字典共載47,000餘字目,書中並按韻母、聲調以及音節分類排列韻母表及其對應漢字。《康熙字典》依據明朝《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兩書錯誤之處,《康熙字典》還做過一番"辨疑訂訛"的工夫。《康熙字典》有這樣三個優點:一、收字相當豐富,共有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個,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我國字數最多的一部字典(直到一九一五年《中華大字典》出版,達四萬八千餘字,才超過了它)。二、它以二百一十四個部首分類,並註有反切注音、出處、及參考等,差不多把每一個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義都列舉進去,可以供使用者檢閱。三、除了僻字僻義以外,它又差不多在每字每義下,都舉了例子;這些例子又幾乎全都是引用了"始見"的古書。[4]
《京江張氏家乘》
《京江張氏家乘》記載,鎮江的這一支張氏家族是元代從中原地區遷徙來丹徒(鎮江)的,帶領族人遷來的是一個名叫張四一的人,因此,後世都封張四一為張氏家族“遷潤”始祖。 該家譜的編纂者是一個名叫張永清的人,從書中可知,張永清是清乾隆、道光年間人,是張四一的第十三世孫。
張玉書組織編纂《康熙字典》
在10冊《京江張氏家乘》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名字是“張玉書”,那麼張玉書又是何許人也?
熟悉鎮江歷史的人知道,張玉書,生於1642年,卒於1711年,字素存,號潤甫,江蘇丹徒(今鎮江)人。張玉書一生橫跨明清兩代,其人生最為輝煌的年代是在清朝。順治十八年(1661年),他中了進士,後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作為文華殿大學士,他相當於宰相,可謂位極人臣。
張玉書為官五十年,政績卓著。康熙三十五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他隨從參與軍務。次年,他擔任《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他還數度主持治河水利工程,“久任機務,直亮清勤”,為康熙帝所重用。張玉書死後,朝廷追諡他為“文貞”。
張玉書曾組織纂修《明史》,擔任總裁官。而他至今最為人熟知的功績,是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到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之間,與陳廷敬等著名學者一起,牽頭組織編撰了至今已然具有重要地位的漢字辭書——《康熙字典》。
《京江張氏家乘》還記載,張玉書的哥哥張玉裁也是清代名人,康熙六年(1667年)曾考中一甲二名進士,當過翰林院國史館編修。
鎮江曾有張玉書故居
據記者了解,張玉書在鎮江至今還具有廣泛的影響力,鎮江民間還流傳有許多和他有關的民間傳說。鎮江有一種著名的麵食小吃“京江饣齊”(當年也曾風靡南京),據說就和張玉書有關。
網上記載的相關民間傳說是這樣的:張玉書在京師做官時,每年親朋好友們都會給他在鎮江的家中送禮。張玉書為此心煩,如果對方禮送重了,自己的家人不能貪心收下,如果不收禮,又怕別人說自己架子大。愁眉不展之際,他想到了鎮江著名小吃“京江饣齊”,他叮囑家人,以後再有人送禮物,只收“京江饣齊”。
正好,張玉書家隔壁有一家食品店,專門做“京江饣齊”。張玉書家只收“京江饣齊”的消息傳開後,頓時,該店的“京江饣齊”生意異常火爆,供不應求。後來,張玉書又吩咐家人將收下的“京江饣齊”,偷偷地送給店老闆,店老闆高興得不得了。後來,店老闆為答謝張玉書,將自己的房屋賣給了張家,而選擇到別處開店。
張玉書極其喜歡吃“京江饣齊”,至今,很多鎮江老百姓想起“京江饣齊”,也會念念不忘張玉書。
據說,當年康熙皇帝下江南,多次遊覽鎮江,每一次的“全程導遊”都是張玉書。
直到20世紀初,張玉書在鎮江依然留有故居,該故居位於鎮江城南古運河旁南門大街51號,建於1638年,佔地面積有2畝,並附有花園,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園林。可惜的是,1937年12月,在日軍進攻鎮江的戰役中,張玉書故居大部分毀於炮火。
如今,在鎮江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張雲鵬故居,該故居始建於民國初年,2000年獲聯合國亞太地區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傑出項目獎,是此獎項中唯一的民居。而張雲鵬正是張玉書的第七代後人,江南一代名醫。
這套家譜存世極少
《京江張氏家乘》共分為十六卷,卷一至卷三是有關張玉書的誥敕、賜詩、祭文,卷四至卷九是家族世系,卷十是傳,卷十一卷十二是“行述”,卷十三是方志和筆記中的有關記載,卷十四、十五是藝文,卷十六是祠墓儀制,清代康乾年間的著名文人李光地、沈德潛、王士禎、劉大魁都有詩文選入該家譜,多半也是因為張玉書張玉裁兄弟的關係。[5]
参考资料
- 《丹徒古诗词选注》
- 《张氏宗谱》
官衔 | ||
---|---|---|
前任: 梁清标 |
兵部汉尚书 康熙二十七年二月壬戌-康熙二十七年十二月己酉 (1688年3月20日-1689年1月1日) |
繼任: 李天馥 |
參考資料
- ↑ 虞万里. 《康熙字典》总閲官、纂修官行历考实. 2009-01-06 [2018-08-20].
- ↑ 先生为清初朝廷重要典籍主纂者,先后出任《平定朔漠方略》、《佩文韵府》(1704年—1711年)、《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 ↑ 二十六史精要辭典·下 > 清朝 > 著名人物 > 張玉書
- ↑ 起名網免費取名 > 康熙字典
- ↑ 《康熙字典》編撰組織者張玉書家譜現身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