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瑞玑 (1872年-1928年1月6日),字衡玉,山西赵城人,清末民初官员、书画家。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瑞玑中进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后,历任陕西省韩城县、兴平县、长安县、临潼县、咸宁县等县知县。辛亥革命前,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西安光复后的第三天,奉命在咸宁县署组织民政府。10月29日,民政府、参谋处合并为总务府,张瑞玑同王锡侯一同主持总务府的铨叙局。南北议和成功后,辞职返回太原,任山西省军政府财政司司长,1912年12月一度署理山西民政长。1913年初,被任命为山西省民政长,但未就任,而是赴西安任陕西省军政府顾问。
中华民国初年,张瑞玑曾任国会参议院议员、总统府顾问。1914年1月10日,袁世凯解散民元国会。 同年3月, 约法会议召开,张瑞玑等人士未被列入约法会议议员。1918年,张瑞玑作为国会议员常驻北京。1919年2月,在上海进行南北议和的南北双方代表议定,派张瑞玑到陕西省主持划界停战。当时,北洋政府所派的直军、奉军、晋军、甘军、川军以及刘镇华的镇嵩军正在支援陈树藩于关中围攻陕西靖国军。靖国军对张瑞玑来陕西主持划界停战保有极大期望,但张瑞玑迟至3月12日才启程赴陕西, 3月22日抵达西安。当时陈树藩率领的八省联军已取得军事优势,拒不理会陕西靖国军提出的恢复第一次停战令(1918年11月16日北洋政府颁布的前方军队停战罢兵令)后的防地、撤走围攻乾县的北方军的要求。张瑞玑偏袒陈树藩的北方军,引起陕西靖国军愤怒,陕西靖国军总司令于右任通告驳斥,并揭露张瑞玑受陈树藩贿赂。张瑞玑的划界停战未能成功,自己也不得不离去。
此后,张瑞玑寓居北京。1923年曹锟贿选,张瑞玑没有接受。
1928年1月6日,张瑞玑在赵城病逝。
著作
张瑞玑工诗文书画。有《谁园集》。
张瑞玑和他的“谁园”
“谁园”这座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宅院,只有北院和南院,共占地面积3134.2平方米。北院有北房,是张瑞玑的主房,为两层建筑。一层面阔五间,前檐设四根檐柱,撑起出檐,柱头施有斗拱。檐下东西两侧随山墙各做成影壁,东面刻隶书“酒国”,西刻“书城”。台阶前左右各置对称小便门,东侧额题“迈云梯”,西题“通花径”。步入侧门,盘折可登二楼。二楼雀替作成半园形,通雕花卉,门窗均做成欧式,体现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北院南房和东西厢房均为面宽三间,进深四椽,硬山顶。
南院与北院隔路相望,有东西小院二所,西面小院为绣楼,二层楼阁式,下层砖砌窑洞三孔,上层木构起楼,四面飞檐斗拱,围廊环绕。与东面小院有小门可通,东院现存有便门,随墙影壁,影壁题额“枕经”,砖雕作成卷轴式。院内西房,窑上起楼,楼梯门额砖雕卷轴式,题曰“迎晖轩”。建筑面积均窄小紧凑。高墙小院,显出几份宁静与平和。
张瑞玑性情豁达,为人耿直。宅院建成后,他不知以后此园将归谁所有,故名之为“谁园”。退隐“谁园”后的张瑞玑日夜为国事忧伤,但对时局又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感叹。南来北往的各地名士,过往赵城必访“谁园”,张瑞玑对客人以诚相待,“谁园”大名蜚声南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