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福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福绥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27年12月
山东省昌邑市
逝世 2016年2月9日
国籍 中国
职业 海洋生物学家

张福绥,1927年12月出生于山东省昌邑市,海洋生物学家,水产养殖学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

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 ),随后从事海洋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贝类人工繁殖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奠基性和原创性成果,被沿海渔、农民尊称为"扇贝之父" 。

2016年2月9日17时35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9岁[3]

人物简介

张福绥,男,汉族,1927年12月27日出生,山东昌邑人,无党派人士,195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62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生毕业,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贝类学分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名誉理事长,国家科技兴海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人物生平

1927年12月27日,张福绥出生在山东省潍坊昌邑市大陈家庄村。兄妹五人,张福绥排行第五。父母辛勤劳作、省吃俭用,全家生活十分清苦。

1949年9月,张福绥考入了国立山东大学水产系养殖专业。在此期间,张福绥进行了系统的海洋科学专业学习,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百业待兴,张福绥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人生充满了遐想,立志全身心地投入海洋科学事业中。

1953年8月,张福绥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至广东省水产学校工作,担任养殖科教员,教授浮游生物及贝类养殖等课程。当时,学校在教材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张福绥便一边授课一边开展调查研究修订教材。张福绥的积极努力和吃苦耐劳获得了学校的认可,派送他先后去山东大学和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进修,进一步夯实了科研基础,拓宽了学术视野。

1956年9月,在张福绥的刻苦钻研、不懈努力下,成功考取了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生,师从张玺先生研习贝类分类学。从此,张福绥正式开启了海洋科学的研究历程。

1962 年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毕业。

张福绥早年系统研究了中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而后转入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均做出了一定成绩。

六十年代,张福绥教授主要从事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区系分类研究。首次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海洋的浮游软体动物,在分类学部分,鉴定报告了61种。其中含1新属、4新种;并修订了海若螺科的分类系统,组建一新亚科Prionogkossinae。在生态学部分,首次发现黄东海区浮游软体动物群体的经向移动现象、移动失量、年周期及其动力学分析;据此选定出暖流指标种,为黄海暖流冬强夏弱的性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另外,他还协助张玺教授进行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底栖软体动物为材料,将中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了"亚区级"区划。在"印度洋--西太平洋"动物地理区内。首次在1963年,提出亚热带性质的"中国--日本亚区",将它与南邻"印度--马来西亚"热带性质的界限划定在海南岛南端、台湾省西南端与东北角、日本奄美大岛以北及八丈岛以北、日本的能登半岛、日本海沿岸与铫子、太平洋沿岸。将黄海与渤海暖温带性质,划入北邻的北太平洋温带区的"远东亚区",由此将中国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推向区划动物地理学水平,并为以后的贻贝苗种繁育和扇贝引种奠定了科学基础。

七十年代,开发利用海洋已形成世界性浪潮,向海洋索取蛋白成为海洋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西方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尚在"观望是否将有足够的经济剌激与营养剌激而促成计划研究贻贝人工育苗"以发展贻贝养殖时,张福绥和他的研究组已着手实施与发展实验生态学与贝类养殖学有关项目研究,先后领导了山东蛤仔资源调查与滩涂养殖研究以及文蛤蓄养研究;主持了著名文蛤产区辽宁省辽河口文蛤资源调查,为活文蛤出口奠定了基础;主持了《贻贝养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课题。

在调查研究黄海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创建了贻贝的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推动了山东贻贝养殖产业化;首次系统研究了黄海贻贝的生长与繁殖以及幼体生态学规律,发现该海区的贻贝一年有春秋两个繁殖期;详细研究了胶州湾贻贝繁殖期与水温的关系。首次发现并阐明了在春、秋两个繁殖期内春季早期与秋季晚期产的卵在海中不可能变态成稚贝,并阐明了其环境制约机制和群体数量变动的主要原因。率先指出山东沿岸贻贝苗源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附着基数量和生殖群体数量不足,提出了适时补充附着基及生殖群体是形成自然苗场的技术关键。

根据贻贝所在海区所表现的生物学规律及生态学特点,在调查研究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研究于1972-1973年成功创建了"废旧草绠采苗法"和"贻贝自然采苗场建立"技术,解决了苗源供应问题。继而又研究改进了饵料结构、采苗器材、细菌控制和苗种中间培育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建立起完整的人工育苗理论和技术体系,首次将贻贝育苗工程化,育苗单产量创世界最高记录,促进了我国贻贝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1977年仅山东贻贝产量即达5万吨?使贻贝成为当时全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他的成就引起国际学术界同仁的瞩目?并为以后其它贝类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奠定了基础。

八十年代,针对中国黄渤海海域的浅海养殖出现的养殖种类匮乏、效益低下、海水养殖业面临严重滑坡的局面。张福绥及其课题组将目光投向了扇贝生物学及引种、养殖研究。扇贝,曾几何时曾被尊为海鲜八珍之一,别说寻常百姓食之不易,就连国宴也一度"舶来"享用。张福绥教授以他敏锐的眼光瞄准了它,在系统研究软体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比较分析。张福绥教授等推论将美国的海湾扇贝引进我国是可行的。

海湾扇贝是产于美国大西洋沿岸的一种野生贝类,以其生长快速著称。1981-1982年在海洋研究所领导大力支持和美国友人的帮助下,先后4次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进海湾扇贝亲贝。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结果表明,1982年引进后存活的26个亲贝及其后代,在中国海域能够正常繁育生长。在人工控制条件下能够提前在生殖季节外人工促熟生殖与进行工厂化育苗,从而使扇贝的养成期增多2个月,且当年底达到商品规格。并研制成适应不同水域环境的采苗器材与苗种中间培育技术,试验确定了一系列有关养成参数与关键技术,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工艺及全人工养成技术,为大规模发展海湾扇贝养殖业解决了苗种供应问。

1985年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水产系统的共同努力下,海湾扇贝育苗和养成技术得以广泛推广,初步形成稳定的产、销两旺的海水养殖业,在中国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并已经成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三大"海带、对虾、扇贝"支柱之一,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中国80年代末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张福绥
张福绥院士

除增添了新的养殖对象外,还在渤海开创了扇贝筏式养殖业,利用夏秋高温季节在渤海养殖海湾扇贝,避开了渤海冬季风浪大,水温低,不适于扇贝与海带等越冬筏式养殖的问题。建立了海湾扇贝(暖水性)与海带(冷水性)轮养模式,实现了在同一海区利用同一养殖设施进行季节性轮养。根据海湾扇贝与对虾食性与占有空间不同,建立了二者混养模式。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的成功,带动和促进了栉孔扇贝等其它贝类控温育苗的发展。

九十年代,张福绥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又开展了"引种复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并在1994-1995年对养殖群体全部进行了种质资源更新,保证养殖业健康发展。

为了开发利用中国辽阔的南海海洋国土资源,根据海洋贝类区系的性质及海洋地理生态学规律,他又先后3次引进了墨西哥湾扇贝至中国南海与东海,并已初具产业规模。

根据中美海洋与渔业合作研究协议,1994年海洋研究所应邀派科技人员去美国帮助建立了海湾扇贝养殖示范场。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充分提高了中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世界水产养殖学术权威Dr.K.chew认为是"近十年来世界上非常成功的水产养殖项目之一"。

1995年,在中国科学院第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三次院士大会上,国家向张福绥教授颁发了"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他是当时获奖科学家中惟一不是院士的科学家。

随着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九十年代后期出现了栉孔扇贝爆发性死亡等新问题,张福绥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应急措施,如根据科学评估的养殖容量调整养殖密度、良种培育、贝藻轮养、离岸养殖等,从而保证了贝类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至2000年中国海湾扇贝养殖累计产量达330万吨,产值约130亿元。其中2000年的产量为64万吨,占中国扇贝总产量的2/3左右。

尽管年已古稀,张福绥仍在"老骥伏枥"。近年来,他密切关注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四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如"生态养殖与工程化养殖并举"、"离岸养殖"、"清洁生产"等等,为推进中国科技兴海战略的实施做着艰苦不懈的努力。

作为农民的儿子,靠人民助学金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第一批研究生,张福绥将自己的研究方向锁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和沿海渔、农民的脱贫致富上。

2016年2月9日17时35分在青岛逝世,享年89岁。遗体告别仪式已于2月13日上午9:00在青岛市殡仪馆举行。

社会任职

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理事长。

主要成就

科研成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协助 张玺 教授将我国海洋底栖 软体动物区系 进行了亚区级区划,使我国 该领域研究由记录、比较水平提高到区划地理学水平,同时也为以后的贻贝苗种繁育和扇贝引种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七十年代从事贻贝增养殖生物学和幼体生态学研究,创建了自然苗场构建技术,率先将贻贝育苗工程化,推动我国贻贝养殖业的发展,为我国其他贝类人工繁育和增养殖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成功引进美国海湾扇贝,创建了一套工程化育苗与养成技术,致力于向社会推广,在我国形成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产业,成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 , 直接推动了我国第三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兴起。九十年代引进墨西哥湾扇贝,在南海现已形成产业。近几年,他密切关注中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种质、病害、环境和产品质量四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如"生态养殖与工程化养殖并举"、 "离岸养殖"、"清洁生产"等 一系列新思路和新措施 ,为推进我国科技兴海战略作出了不懈努力。

40多年来,先后发表论著110余篇(部)。

张福绥
中国“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

人才培养

张福绥十分注重高级研究人才的培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硕士9名,博士6名,博士后3名,他对学生提交的报告和论文,总是逐字逐句地斟酌,甚至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改过。他的学生现大多已经成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为了鼓励研究生们致力于祖国的海洋科学研究,他捐出了所获的陈嘉庚科学奖的全部奖金,在海洋研究所设立了培养研究生奖学金及中国贝类学会优秀论文奖金,为广大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人员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作为张福绥院士的学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助理杨红生研究员已经跟随张福绥教授整整10年了。他觉得张福绥一直把工作当作乐趣。1998年前后山东省沿海本地种--栉孔扇贝发生大规模死亡时,一段时间天天出海监测让年轻人都受不了,可他已经70多岁了,硬是没事。直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都要上班,指导手下的学术团队。杨红生说,虽然他们现在已经"长大了",但导师还是经常"唠叨"他们:"像我们这样搞科研的人辛苦是正常的,必须加倍努力、加倍辛苦才可能获得一点点成功。",张教授研究贝类繁殖近半个世纪,只有一个目的:瞄准国家需求,让百姓得实惠。

张福绥不仅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和丰硕的科研成果,而且学术思想精辟深邃、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对工作认真负责。他有很强的献身精神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倡导科技创新和生产实践并重。他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盛誉,但他从不居功自傲。他在事业上取得的一点成绩,是与他的恩师张玺教授、曾呈奎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教诲、指导,与历届所领导和课题组全体同事们的努力分不开。成绩要归功于大家,归功于同事和学生们。

获奖记录

多次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 山东省科技星火奖 , 1995 年获陈嘉庚农业科学奖, 2002 年获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 TWNSO (农业)奖, 2003 年又荣获青岛市首次设立的科技功勋奖等,并多次被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5]

张福绥教授先后发表论著110余篇(部),多次获得中国科学院和山东省授予的荣誉称号。

1978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山东省科技大会奖、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6]

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7]

2002年10月21日,在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三届院士大会暨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八届学术会议和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第七届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教授因在贝类养殖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被授予2001年度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TWNSO(农业)奖。

2003年6月25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授予张福绥教授2003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功勋奖。这是青岛市首次设立科学技术功勋奖。

2005年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8]

2007年3月1日美国召开的世界水产养殖2007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福绥院士以其为贝类养殖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被美国贝类学会授予杰出奖。

2009年1月22日召开的山东省科学技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福绥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为他颁发了荣誉证书和50万元奖金。

另有多项成果获中国科学院、农牧渔业部、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山东省科技星火奖二等奖。

主要贡献

张福绥 海洋生物学家。1927 年12月27 日生。 1953年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1962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

张福绥是中国著名的贝类学家,为中国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早年从事海洋浮游软体动物分类区系的研究,尔后转入生态学及动物地理学研究,均作出过一定成绩。从 70年代开始,他致力于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他主持的“贻贝养殖生物学及养殖技术”课题,创建了贻贝的人工育苗和自然采苗新工艺,有力地推动了贻贝养殖产业化。1982 年,他首次从美国引进海湾扇贝,经过多年的研究,解决了海湾扇贝移殖后的许多生物学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和全人工养殖的工艺,并致力向社会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至1994 年中国海湾扇贝累计产量已达100多万吨,产值超过40 亿元,成为海洋养殖业的三大支柱(海带、对虾、扇贝)之一。该成果已成为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典范,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近年,张福绥在进行海湾扇贝引种复壮研究的同时,又再引进能适应中国亚热带海域生长的美国野生墨西哥湾扇贝,在广西、海南等省、区的试验已有良好结果。

张福绥
张福绥

一、海洋浮游软体动物的分类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

6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海洋的浮游软体动物,在分类学方面,鉴定报告了61种,其中含 1 新属、4 新种及1新亚种;修订了海若螺科 (Clionidae) 的分类系统,其中新组建1新亚科 Prinoglossinae。在生态学方面,首次发现黄东海区浮游软体动物群体的纵向移动现象、移动矢量、年周期与动力学分析;据此选定出暖流指标种,为黄海暖流冬强夏弱的性质提供了生物学依据。另外,协助张玺教授进行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底栖软体动物为材料,将中国海洋动物区系进行“亚区级”区划,在印度 -西太平洋(动物地理)区内,首次(1963 年)提出亚热带性质的“中国 -日本亚区”,将它与南邻“印度 -马来西亚”(热带性质)的界限划定在海南岛南端、台湾省西南端与东北角、日本奄美大岛以北及八丈岛以北、日本的能登丰岛( 日本海沿岸)与铫子(太平洋沿岸),将黄海与渤海(暖温带性质) 划入它北邻的北太平洋温带区的“远东亚区”。由此,将中国海洋动物地理学研究推向区划动物地理学水平。

二、海洋贝类实验生态学和养殖学研究

70年代,开发利用海洋已形成世界性浪潮,向海洋索取蛋白成为海洋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张福绥转向贝类实验生态学与养殖学研究。在西方一些有远见的科学家尚在“观望是否将有足够的经济刺激与营养刺激而促成计划研究贻贝人工育苗”以发展贻贝养殖时,张福绥等已着手实施与发展贻贝养殖有关的研究项目。为了解决贻贝苗源,通过试验研究于1972-1973 年创建的生产性育苗技术,证明了通过人工育苗发展贻贝养殖的可能性。随着育苗技术的改进与发展,育苗单产水平(苗数/米水体) 达到1000万粒以上,创世界最高水平,从而建立了完整的人工育苗技术体系,引起国际上的瞩目,并为以后其它贝类育苗奠定了基础。解决苗源的另一技术路线是开发利用自然苗种。在调查研究贻贝生物学的基础上,1972年试验成功“废旧草绠采苗法”。继之,探明了山东沿岸贻贝自然苗源发展的制约因素,创建了“建立贻贝自然采苗场”技术,据此开发利用了山东沿岸贻贝自然苗源,促进贻贝养殖迅速发展,1977年仅山东省产量即达 5 万吨,使贻贝成为当时中国海水养殖中的支柱产业。80 年代末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该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及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科技成果奖。

三、海产扇贝的引种和养殖研究

80年代,为改变当时中国浅海养殖业大滑坡的局面,张福绥从事了扇贝生物学及引种、养殖研究。经对社会、经济、海洋环境与生物学等多方面分析而选定了海湾扇贝(生长特快),1982 年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引入中国,经数年的试验研究,解决了亲贝促熟、饵料、采卵、孵化、幼虫培养、苗种中间培育、养成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1985 年开始推广,在与山东、辽宁、河北等省水产系统的协作和共同努力下,在黄渤海地区迅速形成国际上新兴的海湾扇贝养殖产业,1994 年中国产量约达30万吨( 同年美国产量仅1400吨),累计产量为100多万吨,产值达40亿元以上(利润率为30%-50%),产品多销往美国。当前海湾扇贝养殖已成为中国沿海渔民致富的途径。世界水产养殖学术权威 Dr.K.Chew 认为这是“近10年来世界上非凡成功的水产养殖项目之一”。为此,曾先后集体获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星火奖二等奖、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四、海洋扇贝的引种复壮研究

90年代,为了解决海湾扇贝长期人工育苗所导致的遗传衰退,又进行了“引种复壮”研究, 取得了良好效果,并在1994-1995年对养殖群体全部进行了种质更新,保证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开发利用中国辽阔的南海海洋国土资源,张福绥等又选定美国大西洋产的野生墨西哥湾扇贝,于1991年末引入中国,技术可行性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基本技术路线也已确定。在国家科委与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已立项与广西、海南、福建、广东等省合作,进行因地制宜的育苗及海上养成试验。其育苗试验已进行阶段性验收,养成试验正在进行中。

张福绥教授的主要学术论文、著作目录

中国近海浮游软体动物的研究 Ⅰ 。翼足类、异足类及海蜗牛类分类的研究 ,海洋科学集刊 ,1964,5:125-226.

中国近海骨螺科的研究 I. 骨螺属、翼螺属与棘螺属 .海洋科学集刊 ,1965,8:11-- 24.

中国近海浮游软体动物的研究 Ⅱ 黄海与东海浮游软体动物生态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1966,8(1):13-28.

中国近海骨螺科的研究 Ⅱ 核果螺属 .海洋科学集刊 ,1976,11:333-351.

烟台沿岸贻贝的生长 .海洋科学集刊 ,1977,11:201 一 210.( 贝类试验生态组 )

A study of the artificial rearing of mussel (Mytilus edulis L.)spats.Scientia Sinica,1977,20(2):244-255.(chief author)

烟台沿岸贻贝 (Mytilus deulis L.) 自然采苗及有关问题的研究 .海洋科学集刊 ,1978,13:89-118.( 贝类生态试验组 )

贻贝养殖的研究 .海洋科学 , 增补号 ,1970,69-73.

中国近海骨螺科的研究 Ⅲ. 红螺属 .海洋科学集刊 ,1980,16:113-123.

胶州湾贻贝的繁殖季节 .海洋与湖沼 ,1980,11(4):341-350.(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胶州湾贻贝生长的观察 .中国水产学报 ,1981,5(2):133-146.(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贻贝人工育苗高产问题的探讨 .海洋与湖沼 ,1981,12(3):179-185.( 合作者 : 楼子康等 )

春季繁殖两茬贻贝苗的培育 .海洋与湖沼 ,1982,13(1):87-96.( 合作者 : 楼子康等 )

贻贝采卵试验报告 .中国水产报 ,1982,6(2):141-147.( 合作者 : 楼子康等 )

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 第二册 .科学出版社 .1983.( 合作者 : 齐钟彦、马绣同、楼子康 )

关于扇贝养殖的几个问题 .海洋科学,1983(4):43-46.( 合作者 : 何义朝 )

塔胞藻(Pyramimonas sp.)在中国海的发现与应用. 海洋科学,1983 (6):49-50(合作者 : 李淑英 )

胶州湾贻贝采卵的研究 .贝类学论文集 ,1983,1:111-123.( 合作者 : 李淑英等 )

温度对贻贝胚胎发育的影响 .贝类学论文集 ,1983,1:589-597.( 合作者 : 何义朝 )

Mussel culture in China.Aquaculture,1984,39:1-10.

胶州湾贻贝苗源的发展 .海洋科学集刊 ,1984,22:108-118.( 合作者 : 楼子康等 )

贻贝人工育苗的改进研究 I. 采苗器改进与细菌控制 .海洋与湖沼 ,1984,15:189--597.( 合作者 : 马江虎等 )

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 yessoensis) 的引种、育苗及试养 .海洋科学, 1984(5):38-45.(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贻贝育苗不同饵料饲养效果的比较 .海洋科学集刊,1985,25:91-101.( 合作者 :马江虎等 )

同贻贝育苗池中垂动苗帘与静置苗帘采苗效果的比较 .海洋与湖沼 ,1986,16(6):504--510.( 合作者 : 马江虎等 )

两茬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幼虫生长发育的比较 .贝类学论文集 ,1986,3:110 --121.(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海湾扇贝 (Argopecten irradians)引种、育苗及试养 .海洋与湖沼 ,1986,17(5):367 --374.(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胶州湾贻贝的肥满度 .贝类学论文集 ,1986,2:80-88.( 合作者 : 李淑英等 )

贻贝胚胎发育的有效温度范围的变化 .贝类学论文集 ,1986, Ⅱ:89-93.( 合作者 : 何义朝 )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 .中国水产 ,1986,(10):21-23;1986,(12):19.( 合作者 : 何义朝等 )

On the Introduction, spat-Reaing and experimental culture of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Lanac(Abstrack), Aquialture ,1986,57:378-379.(with He YiChao,Liu Xiangsheng and Ma Jianghu)

中国动物图谱,软体动物, 第三册 .科学出版社,1986.( 合作者 : 杜光宇 )

海湾扇贝与海带轮养试验报告.海洋科学,1987(6):1-6.( 合作者 : 何义朝、马江虎 等 )

Mass production of commerical seed bay scallop in China .Proc,1st Intern.Mar. Biotechn.Conf.,1989,307-310.(with He Yichao, Liu Xiangsheng and Ma Jianghu)

海湾扇贝工厂化育苗与养成技术规程 .扇贝养殖技术,1989,8-18.

张福绥
中国“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

盐度对海湾扇贝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1990,21(3):197-204.( 合作者 :何义朝 )

胶州湾不同水层中养殖海湾扇贝生长与死亡的比较 .水产学报 ,1991,15(1):44-49.( 合作者 : 何义朝、刘祥生等 )

胶州湾海湾扇贝肥满度的研究 .海洋与湖沼 ,1991,22(2):97-103.( 合作者 : 马江虎、何义朝等 )

胶州湾不同容器与不同密度养殖海湾扇贝的比较 .海洋科学 ,1991,1(2):1-2.( 合作者 : 马江虎、何义朝等 )

The rise of the bay scallop culture industry in China. Contributed to 8th Interna-tional Pectinid Workshop , at Cherbourg , France ,1991.

中国海湾扇贝的养殖及存在问题 .第 5 次贝类学术讨论会 ,1991.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s of bay scallop mariculture in China .Contributed to 3rd Asian Fisheries Forum at Singapore.1992.

中国海湾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海洋科学 ,1992,(4):1-4.

海湾扇贝引进中国十周年 .齐鲁渔业 ,1993,48(5):9-12.

海水贝类养殖研究 .见 : 中国海洋科学研究与发展 , 青岛海洋出版社 ,1993,35-52.

Development of bay scallop culture in C.K.Tseng(C.Editors ):Marine Science Study &Its Prospect in China.1993,439-444.

贝类遗传多样性及其永续利用 (1). 海洋科学 ,1993,(5):17-21.( 合作者 : 张国范 )

扇贝养殖 .水产养殖手册 ( 李德尚主编 ), 农业出版社 ,1993,285-302.

中国近海栉孔扇贝分子群体遗传变异 .淡水渔业 ,1994,24 特刊 ):1 --2.( 合作者 : 张国范 )

Scallop Mariculture in China in Oceanology of China Seas (Editor in-Chief Zhou Diet al),1994,321-330.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Boston/London.

Recent developments in bay scallop.Argopecten irradians,culture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Declined Workshop ,Nanaimo,B.C.,Canada ,April 22-27,1994,2:4-8.(with Chow K.K.)

墨西哥湾扇贝引种和子一代苗种培育 .海洋与湖沼 ,1994,25(5).( 待出版 )( 合作者 :何义朝、元玲欣、孙鲁宁、刘保忠 )

胶州湾筏式养殖海湾扇贝的生长与死亡 .海洋与湖沼 ,1994.25(6).( 待出版 )( 合作者 : 何义朝、刘祥生、元玲欣、马江虎、李淑英 )

海洋生物基因库的研究与利用 .海洋科学 ,1995,98(2):24-36.( 合作者 : 张国范 )

人物评价

张福绥院士是我国海洋贝类增养殖生物学和养殖产业化的奠基人之一[9]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