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立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立民
早期革命者
出生 1900年
逝世 197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學者

張立民(1900~1977),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其父張開伯經商,開槽紙行起家,有資財,於清光緒年間建造這座房屋。筆者曾兩次到張家訪問,年屆八旬的張聲融先生(張立民之子)暢敘了他父親的生平及舊居。師從熊十力、馬一浮等大師。

簡介

孝昌縣小河鎮北街有一幢建築風格獨特的古老民居,這便是知名學者[1]張立民(家鼎)的舊居。張立民,1900年生,早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他父親張開伯經商,開槽紙行起家,有資財,於清光緒年間建造這座房屋。筆者曾兩次到張家訪問,年屆八旬的張聲融先生(張立民之子)暢敘了他父親的生平及舊居。

一段革命活動

張立民在北京大學畢業後,1924年辦過《孝感新刊》,倡導革命,抨擊地方黑勢力。1926年冬,與相交至好的北大校友胡瑾堂、丁潤石一起回鄂,在武昌私立成城中學任代理校長。時值1927年4月,應孝感縣農協的邀請回孝感,任縣農協主辦的訓練班主任。農訓班有學生二、三十人,都是各鄉農協保送的青年農民。張立民給他們授課,講革命形勢。回縣不久,即由張偉松(遠房侄子)和縣黨部書記樂繼韶介紹加入共產黨(當時為工作便利,允許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參加國民黨),並當選為縣黨部執行委員兼工人部長。"七·一五"汪精衛叛變革命,武漢國共分裂,孝感處於白色恐怖之中。

1927年7月底,張立民由孝感到武漢,參加了郭樹勛(孝感人,共產黨員,省農協主要負責人之一)代表省農協召集的有各縣搞農運同志參加的會議。會上郭樹勛分析當時形勢,指出武漢反動政府壽命長不了,要大家回縣作宣傳組織工作。散會後,張立民回到小河。那時,張偉松在小河發展黨員,組織自衛軍繼續搞農民運動。張立民便與張偉松一起,召開農協會,組織兒童團,宣傳"打倒蔣介石"和"武漢反動政府壽命長不了"等等,此後即轉入地下黨秘密工作。

1927年9月張立民到武漢見到省農協同志,省農協派他到應山見郭樹勛。張即乘火車到廣水,下車後徒步走到應山見到郭,與之談。郭要張回孝感了解花園一帶槍支武裝情況,張隨即轉赴花園鎮。時因革命處於低潮,開展工作很困難,無甚結果。

1928年2月,張立民在漢口收到省一中聘書。當時,省一中校長舒澤宇為北大畢業學生,他專門搜羅北大同學去一中任教。正當張立民準備到武昌曇華林省一中上班時,桂系軍胡宗鐸、陶鈞到處在捕殺共產黨員,有人遞信來說要捉他。張立民聞訊跑到漢口黃陂街客棧,因身上無錢,遂找小河商人管倫乾借了幾塊錢作路費(管與張的父親是好友,在小河開管品記商號,時在漢口購貨),又經羅煥章幫助,3月12日羅送張上船至南京。

師從著名學者致力教學研究

張立民在北大讀書時,著名學者熊十力、馬一浮是他的老師。熊十力致力於經史、佛學研究,學識淵博,人稱樸學大師;馬一浮在清末就很有名氣。抗戰時期,陳立夫要找老師,有人推薦馬一浮,1939年陳讓馬到四川樂山辦復性書院,馬任院長,張立民在此任教。張立民住樂山烏龍寺葛蔭山莊,從事哲學和歷史教研。1945年抗戰勝利後,復性書院遷移至杭州,張繼續在復性書院任教。1949年解放後,經潘梓年聘請,張立民到武漢中原大學歷史系任教,後轉到華中師範學院從事教學。

1949年12月,張立民攜妻丁磊華回到小河小住月余。其時,族侄張子靜找他求學。張個別教子靜讀講《四書》,並要求子靜熟讀到能背誦才開講。在講《論語》中"學而時習之"一句時,僅一個"學"字,就講了一月。張不用講稿,就滔滔不絕地講來,引經據典,如數家珍。其中援引過韓愈《進學解》和《師說》,着重講解了"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句,說明師道的鄭重。子靜原名張旭棖,張立民先生給他另取字"子靜",涵文靜好學,孺子可教之義。張立民還寫了《子靜字說》一文,用十行紙,以書法書寫二頁,字跡飄逸勁秀,儼然是一件藝術品。張立民對《四書》不僅熟記正文,對朱熹《四書章名集注》都爛熟於腦,能信手拈來。一次筆者見到立民先生,他平易近人,談吐很隨和。問我名字。答曰"安善",立民先生隨即說:"安處善而樂行禮"。嗣後查閱朱熹《四書集注》,一字不差。這次談話後,我的同學們由衷欽佩立民先生學問精深。

張立民家世與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系張立民父親張開伯所建,已有一百多年歷史了。張開伯兄弟三人--開學、開伯、開炳。開伯排行第二,在小河溪北街開槽紙行,商號張源順,是有名的商家,生意做得好,家財豐厚,遂建張家大院。

這座大院建築風格獨特,古色古香,至今保存完好。大院坐落在小河鎮環西街北部東端,為深宅大院古式民居,大門向月耳塘,青山河塘環繞。從院子大門入室,一進三間三重。有高寬雅靜的客廳,猶保存高高的雕花格子門。客廳樓上原有藏書千卷,有《資治通鑑》、《通鑑綱目》、《袁了凡綱鑑》、《綱鑑易知錄》及近現代人著作等等。這一樓書於上世紀60年代被毀,實在可惜!

這幢住宅,每重均有天井,採光通風良好,冷熱天都宜人。為安全防火,建有高聳的品字躲火牆,很遠就能看到,頗壯觀瞻。這所古老民居,保存着民族民俗文化,具有歷史文物價值。近年《湖北日報》社一位主任曾到現場拍照,還有其他單位和個人採訪攝影。《風雪大別山》影片攝製組也配合步兵、馬隊到張宅拍攝過。

張立民先後在南京、北京、四川、杭州、武漢致力於教學研究工作,是一位造詣很高的學者。在"文革"中,張立民被四人幫一夥強加罪名,橫遭迫害,於1977年11月15日含冤去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撥亂反正。1980年9月8日,中共華中師範學院臨時委員會宣布給予張立民平反昭雪。

張立民有三子,先娶戴氏生一子聲融,一生從教。張聲融說:"父親長期離家,對我雖未耳提面命,但通過書信對我啟示教育很深,教我自勵刻苦,受用一生"。後娶丁磊華,生念慈、念蓀二子。念慈華東軍政大學畢業,留學蘇聯。

參考來源

  1. 張立民簡介 ,淘名人, 201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