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繼先 | |
---|---|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
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目錄
人物簡介
張繼先為人沉默寡言。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年就九歲。徽宗崇寧以後,四次被召至東京,建醮內廷,賜號「虛靖先生」,視秩中散大夫,並賜昆玉所刻「陽平治都功印」等。張繼先天師亦為正一天師清微派大宗師。
張繼先得宋徽宗恩寵,卻志在沖淡,喜在山中曠逸自怡,清靜修道,屢乞還山。作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徽宗親書「靜通庵」賜之,有亭名「翛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據稱他曾預知國難,托弟子王道堅轉告徽宗當「修德弭災」。其弟子吳真陽,王道堅等有名於世。[1]
文獻記載
《漢天師世家卷之三》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二十七代天師之曾孫。祖敦信,父處仁,仕宋知臨川縣。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嗚,忽笑,賦詩曰:「靈鸚有五德,冠距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宴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
九歲嗣教。崇寧二年,懈州奏鹽池水溢,上以問道士徐神翁,對曰:「蛟蕾為害,宜宣張天師。」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闕召見,問日;「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上悅,令作符進。上覽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上問能書否,對曰:「臣嘗書《道德經》 。」遂取進上。問修丹之術若何。 對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靜無為,同夫堯舜足矣。」上悅。侍入寢殿宮,人競以扇求書,以經語書之,皆密契其意,中舉一握稽首書曰:「保鎮國祚,與天長存。」乃上之所御也;賜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見。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書鐵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處。瑜頃,雷電晝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問:「卿向治蛟蕾,用何,將還可見否。」曰:「臣所役者關羽,當召至。」即握劍召於殿左,羽隨見,上驚擲崇寧錢與之曰:「以封汝。」世因祀為崇寧真君。
明年三月,奏鹽課復常。五月,召見賜坐,問道法同異。對曰:「道本無為而無不為,體即道也,用即法也,體用一源,本無同異。若一者不立,二者強名,何同異之有。」上曰:「然若有同異,便與言為三矣。」因進天心蕩凶諸雷法,上親祀之。七月,建壇傳授經錄,演法講說道妙,參禮者雲集,皆領悟而去。上御天祥殿,從容問道及時政。對曰:「元佑諸臣,皆負天下重望,乞聖度從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對曰:「陛下弘建皇極,無偏無黨,以天下蒼生為念,幸甚。」力乞還山。上獎諭許之,贈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禮餞於國門。
四年復召,建醮內廷,因密奏赤馬紅羊之兆,請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玄功着聞。汝為裔孫,不替遠業,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及漢天師像。」屢乞還,不許,問何所欲,對曰:「臣所欲,上清觀弊陋偏僻,眾欲遷而新之,力所未能。」命江束漕臣,即山中度地遷建,賜田以食其眾。復立庵於山之北,為天師修煉之所,御書靖通庵額賜之。有亭曰修然,並建靈寶,雲錦,真懿三觀,改祖師祠為演法觀,奉玉冊,上祖師號,封為真君。十二月還山,凡父兄,皆賜爵有差。四方學者,率數千百人。
大觀丁亥,上遣使,命醮於山中。且召赴闕,時徐神爺同館居,無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歸休。」對曰:「歸則便歸,何思何慮。」神翁遽坐而逝。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桔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內侍奏仁濟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地久之,遂蘇。上復命以大瓮數十,貯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飲有疾者,凡飲者皆愈。上遣使問道要,且言神仙可學,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進。歲大旱,命禱之,雨三日。授大虛大夫,辭不受,御製詩以賜。
大觀二年,還山。賜金帛,力辭曰:「臣一野褐爾,得以無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別曰:「聚散本常理,出處無定期,浮生倏忽,諸公勉之。」還山,與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還山,即西源築庵居之,扁曰:渾淪。沂陽瓊林台北有為愛西源,好絕句五首。」時石自方從鄱陽來,與之游。一日,語以死生之變。自方曰:「吾得全於天,不知好生,不知惡死,奈何得以死哉。」答曰:「不然,爾謂得全於天,天復得全於何。真宰不明,性識交熾,一真獨露,萬劫皆空,則天亦無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復召,以疾辭。俾弟子王道堅奉謝,以修德彌災為告。劫改上清觀為宮,授道堅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預禳國難,遂還吁江。王文卿皆以道術同顯於朝,既還山,亦常往還,由是日曠逸自怡,或風晨月夕,窮幽極險,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題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龍行未伏,嫦娥分月入深山。」人莫能測。嘗游麻姑,憩齊雲亭,嘆曰:「蓬萊步入,清淺其桑田乎。」靖康之變,其言始驗。丙午,金人寇汴,上與太上皇思天師預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慶觀,索筆作頌曰:「一面青銅鏡,數重蒼玉山,恍然夜船發,移跡洞天間,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閒,西山下紅日,煙雨若潛潛。」書終而化。時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師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張憲適至,率士民葬於龜山之下。
初天師在京時,太學生陳東、易觀以終身問,天師曰:陳東為忠臣,垂名不朽。易觀為縣,以壽終。□ 高宗南渡,陳東上言,乞罷黃潛善,汪伯彥,東被殺。易觀為太和令,家貧,以年終。
天師既化,越十六年紹興辛酉,西河薩守堅游青城,遇於峽口,授以符法,及《水調歌》 一闋,授書一緘,履一隻,令達嗣天師。抵山,嗣天師發書,異之,令人啟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屍解。後亦有遇於武夷、羅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廣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壘,禮膺尸祝之榮,蚓奕葉振邁於真風,宜錫號優祟於昭代。嗣漢三十代天師虛靖先生,潛心沖默,善性粹和,道集虛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嘗因宋主燕閒之問,極陳老氏清淨之宗。神得一以靈,故禱祠而輒應。物歸根曰靜,惟精氣之長□ 存。是用增寵秩於仙階,襲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陽穀,豈徒想於高蹤,乘白雲,歸故鄉,尚柢承於先命。封虛靖玄通弘悟真君。」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之十九
張繼先字遵正,乃二十六代之後。宣教郎、臨川知縣,名處仁,字德玄,第二子也。九歲承襲真人之教。宋徽宗崇寧以來,凡四召至闕,賜號虛靜先生,視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陽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昆玉刻之,藏於三清儲祥宮法從庫,將以界有道者。至是,以賜繼先。已而進封真人為正一靜應顯佑真君,仍詔有司就國之束建下院以居之,賜額日崇道。又賜縉錢,修龍虎山上清宮,撥步口莊五萬以飯其眾,改賜上清正一宮額,追封其祖及父先生號,度其祖母陳氏、馮氏,妹葆真皆為道士,建真觀以居之。復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紹先假將仕郎,恩責甚厚。先生志在沖淡,引辭以歸。嘗作靜通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又因祖師雲錦山龍虎丹鰲而修煉焉。瑞彩祥光,昭一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遺邇猶存。後着心說及大道歌,以貽於世。丁未,年三十六歲,欽宗詔赴闕,至泗州解化。己酉年冬,赴杭州薜門下生日齋。是年大盜入境,先生預告眾而去。至今道倡往還,多見在羅浮、西蜀,隱顯不定雲。一雲戊申六月,先生與河東張統制自京師回,至泗州吁貽織舟稅亭,小不快,飲湯一杯,便化去,身如蠟色。延昌觀道士請屍安葬,稅官不從,葉葬於官地,張侯實主其事。後張得旨取劉文口起,具言儀真會信州張久中敦武道其事,久中云:是時天師來死於此江,口有仙墓存焉。未幾,有人自歸州來,附天師謝張侯書,乃知不死。復有人見在惠州羅浮者。
三十代天師小傳
三十代天師諱繼先字嘉聞,賜號虛靖先生,乃二十九代子仁之弟名處仁字德玄第二子,又朝英之從子也。宋元祐七年壬申(西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古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鳴,忽笑賦詩曰:靈雞有五德,冠拒不離身,五更張大口,喚醒夢中人。翌日晏坐碧蓮花上,人皆稱異為真仙,今浴仙觀有池存焉。九歲嗣教。宋崇寧四年(西元一一0五年)徽宗皇帝召赴闕,年甫十三歲,召見便殿,帝問卿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臣居山,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又令作符,帝笑曰:靈從何來?對曰:神之所寓,靈自從之。又問修丹之道?對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淨無為,便可同符堯舜。帝悅其言,命入寢殿,賜宴而出。
懈池水溢,民罹其害。帝召使治之,真人即書一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使投池岸圯處,雷電交作,有一巨蛟死水面,帝因問卿向用何將?還可見否?對曰:臣所役者關羽,即握劍書符,召於殿左,羽隨現形。帝大驚!因封羽為崇寧真君。真人乞還山,帝命近臣餞送之,賜號虛靖先生,真人役使雷霆,如用奴隸,斬妖逐崇,隨手斯應。
宋徽宗皇帝制曰:敕漢天師三十代孫張繼先天師在漢立功著聞,汝為裔孫,不替遠業,傳襲祖法,符水有功,虛靖恬和,道行高潔,宜加顯錫,昭尚真風,賜號虛靖先生。賜金鑄老君,漢天師像。履乞還不許。端陽召見,宮中若有妖卿當袪之?對曰:聞邪不干正,妖不勝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內侍奏仁濟亭果有妖,俄頃,妖憑一少年以手抱頭泣拜,天師曰:汝心自昧,墮在迷途,返爾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帝,久之逐蘇,於高縱乘白雲歸故鄉,尚祇承於先命。上復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詔先假將士郎,先生志在沖淡,引辭以歸,嘗作靜通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又因祖師雲錦山龍虎丹而修煉焉,瑞彩祥光,照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等遺蹟猶存。後著心說極大道歌,以貽於世。
宋欽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人入寇,時徽宗為太上皇,思昔日赤馬紅羊之兆,遣使往召,真人承詔至泗州作頌曰:一面青銅鏡,重景蒼玉山,恍然夜船發,移跡洞天間,寶殿香雲合,無人萬象閒,西山紅日下,煙雨若潛潛。書畢,端作而近,年三十有六。未幾,精失信至,是日汴京陷。然於宋建炎三年己酉(西元一一二九年)冬,復見赴杭州薛門下生日齋,是年大盜入境,先生預告眾而去,至今道侶往還,多見在羅浮,西蜀,隱顯不定雲。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正虛靖弘悟妙道真君。
三十代天師寶誥及註解
虛靖天師寶誥(1)志心皈命禮。白雪丹霄,黃芽舊積(2)。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3)。玉局籙符漢祖傳,正一斬邪之秘旨(4)。維一登名於紫府,為一掌握於雷霆(5)。伐疵癘於青寧,滅妖氛於下界(6)。巍巍蕩蕩,渺渺玄玄(7)。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8)。隨機格物,咸邪遵承(9)。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演化天尊(10)。
【註解】:
(1)虛靖天師寶誥:張繼先(公元1092年-公元1127年),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北宋末年著名高道,為龍虎山天師道教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飛升,世壽三十六載。
(2)白雪丹霄,黃芽舊積:白雪,即水銀,也指唾液。黃芽,即丹鼎派所說之黃金。白雪黃芽合稱「黃白之術」。舊積,積累修道。
(3)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飛步之玄:三五飛步,即踏罡之法。《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修真玉經》云:正一法本一氣而生三,動化於五,故號「三五法」也。
(4)玉局籙符漢祖傳,正一斬邪之秘旨:籙符,召役神將之法碟。漢祖,東漢祖天師張道陵。
(5)維一登名於紫府,為一掌握於雷霆:登名,即上奏。紫府,一說為神仙居住之宮闕,一說為丹成之後出元神之所。雷霆,雷法。
(6)伐疵癘於清寧,滅妖氛於下界:疵癘,災害瘟疫。此句言虛靖天師鹽池收妖之故事。
(7)巍巍蕩蕩,渺渺玄玄:形容詞,喻虛靖天師道法之玄妙。
(8)度太極登紫微,聚三華朝五炁:度,達到。三花,人花、地花、天花。人花煉精化氣、地花鍊氣化神、天花煉神還虛。五氣,五行之氣。此句可見虛靖天師道法之高。
(9)隨機格物,咸邪遵承。格物,窮究事物原理。咸邪,感應。此句喻意虛靖天師之廣大聖德。
(10)祖師三十代天師。虛靖弘悟妙道張真人,玄風演化天尊:元順帝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封「虛靖弘悟妙道真君」,道教尊為「玄風演化天尊。」
思想著述
張繼先提出「心」為萬法之宗,論述心神,無惡與符法的關係,認為人身有「精氣、元氣、元神」三寶,稱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擯棄他法,是謂「破妄」。
張繼先會通祥宗,除繼承其家傳符籙道法之外,亦兼修內外丹。他認為人之所以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乃是由於「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故須「齋戒以神明其德」,應「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使「一直澄湛,萬禍消滅」,認為「道不遠,在身中」,「神馭氣,氣留形,不須雜術自長生」,勸來拜受天師秘籙者脫去世網,反求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訟》)、《心說》等傳世,後代天師明張宇初輯有《虛靜真君語錄》七卷,多敘述張繼先的理論與方法,其中的《心說》謂心與神,道異名而同義,守一虛無,即離塵絕世。一念萌動,即墮輪迴之苦。其論說、書信、詩歌,明張宇初編次為《三十代天師虛靖真君語錄》行世,收入《正統道藏》。另外,《正統道藏》又收有署題「虛靖張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頌》。
道起心學
陸九淵的先祖與道教也有難解之緣。據記載,道教中的著名學者,天師道變革運動的領袖人物陸修靜就是陸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陸希聲,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經傳》今存於正統《道藏》洞神部玉決類,是研究陸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資料。
陸九淵生活與講學的江兩歷來是道教活動的中心之一。陸九淵講學的象山精舍位於應天山(陸重新命名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認為「實龍虎山之宗」。象山龍虎山相距不遠。而龍虎山在北宋時已經成為道教在南方的活動重心。其間有六位天師,被皇帝受封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先後受封為正應先生和仁靜先生。
陸九淵與道士直接交往的資料不多。有研究者認為,陸家與龍虎山的天師府更有着親情往來,「青田陸家老屋與龍虎山天師府及張氏家族結緣,通婚結親者不少。陸九淵的表姐夫張禹錫就是當時健在的『天師世家』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陸九淵三十八歲)三十二代天師張守真去世,陸九淵作詩挽張正應:
海門晝夜吼奔雷,卻立吳山亦壯哉。前殿神仙三島邃,正門聞闔九天開。玉階恭授大官賜,象簡親承御墨回。多少簞瓢蓬瓮士,輸君留宿兩宮來。
從陸幾淵的輓詩中可以看出,陸九淵對道教的術語(「三島」、「幾天」)可以信手拈來,對張正應抱有尊崇之意,陸九淵對道教的養生術也不陌生,「某年來氣血殊憊,頗務養息,然亦不遂所志」。
有的研究者據陸家和天師府的親緣關係認為,陸九淵正是藉此便利條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5]為自己日後創立「心學」打下早期的理論基礎的。此說見《陸九淵全傳》第40頁至42頁,作者吳文丁先生正是撫州人,作者近十年間三易書稿,懷着一顆對先賢和鄉賢的熱愛崇敬之心,查閱了大料史料,家譜,碑碟,走訪了陸九淵生活、學習、講學、為官的地方,聆聽了陸九淵的各種民間傳說。在史料和田野調查及民間傳聞相結合印證的情況下,作出此推論,故採用之以就教方家。
張繼先的《心說》全文如下:夫心者,萬法之宗,九竅之主,生死之本,善惡之源。與天地而並生,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帥長於一體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壞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動也。用之則彌滿六虛,廢之則莫知其所。其大無外則宇宙在其間,而與太虛同體矣;其小無內則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謂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來之自己也。然則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強名曰道,強名曰神,強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觀之,豈不大乎?豈不貴乎?然而輪迴於三界,出入於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蓋一念萌動於內,六識流轉於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惡,故有天堂地獄因果之報,六道輪迴,無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達人則不然也。故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萬禍消滅。老子曰:「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謂『常』者,越古今而不壞者是也。所謂『妄』者,一念纔起者是也。莊子曰:「既以為物矣,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在易也,其為大人乎?」自茲以往,慎言語,節飲食。除垢止念,靜心守一。虛無恬淡,寂寞無為。收視返聽,和光同塵。瞥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惟恐覺遲。譬如有發,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臥,勿使須臾離也。無何有之鄉,華胥氏之國,吾其游焉。
陸九淵生前以「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態度反對著書,留存下來的文字資料不多,其中寫的詩歌更少,據此我們可以看出他本人與天師府的情誼。他與天師道的高道間,除了親戚往來外,相互講學論道,切磋長益也是不可少的。[7]陸九淵的思想在就是在這種鄉風到家風中潛移默化地嵌入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分。
傳說軼聞
張繼先鹽池收妖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山西解州鹽池水溢,採鹽不成,鹽稅收不上來,地方官忙急報朝廷。徽宗聽報,便詢問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說:「這是孽蛟作怪,必須請張天師來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龍虎山,禮聘張師來京。
且說這一代天師,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張繼先。幼年時,人就稱為真仙,九歲嗣位為天師,應詔來到京師時,年僅十三歲。徽宗見面,便問:「你住在龍虎山,曾見過龍虎否?」張繼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見到的,龍呢,今天才見到龍顏。」徽宗大喜,讓他畫上符來。徽宗一邊看符,一邊問道:「它的靈驗從哪兒來?」繼先回答:「神氣寄寓在上面,靈驗也就跟着來了。」徽宗又問他可知修煉金丹的方術,繼先回答說:「這是山野之人的事業,陛下只要清靜無為,功德同於堯舜,便已足夠。」徽宗聽後很是高興,賜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對他說:「解州鹽池水溢,民眾遭受災害,所以召你來救治。」張繼先受命之後,馬上在鐵簡上畫符,讓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監同往解州,將符投入鹽池岸崩之處。過了一陣子,震雷驚電轟鳴,白晝如晦,及天光重開,有孽蛟被斬死在水中。聽了太監回來報告,徽宗便問張繼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將?能讓我見一見麼?」回答說:「臣所召役的,便是關羽,馬上就可召來。」說完便手握印劍施法召將,關羽隨之現身。徽宗一見吃了一驚,手上正好拿着枚崇寧年間鑄的銅錢,便擲給關羽,說:「以這錢名封你。」所以人們稱關羽為「崇寧真君」。
張繼先收妖之後,大得徽宗讚賞,便想長留他在宮中,但繼先卻堅辭還山。過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對他說:「宮中似乎有妖怪,你須幫我驅除。」繼先回答說:「聽到古人說,邪不勝正,只要陛下您趕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一會兒,太監來報,仁濟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個少年身上,抱頭嗚嗚地哭。天師對他說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墜落在迷途,不知還返。趕快恢復你本來面目!」那少年聞說倒仆在地,好一會兒才甦醒過來。徽宗為此封張繼先為「太虛大夫」,但他沒有接受仍堅辭還山。徽宗末年,政治混亂。繼先眼見禍亂將起,曾借麻姑故事發揮說:「蓬萊水淺,滄海又要變桑田了嗎?」及靖康之亂,大家才明白他話中別有深意。
正一天師
清微派發於元始教下,歷三皇五帝,經商、周、兩漢,而興於魏、晉,昌於宋、元、明、清,數千年不衰。
陳采真人《清微仙譜》序云:「其傳始於元始,二之為玉晨(大道君)與老君,又再一傳,衍而為真元、太華、關令、正一之四派……」張宇初天師《道門十規》載:「清微自魏(華存)、祖(舒)二師而下,則有朱(洞元)、李(少微)、南(畢道)、黃(舜申)諸師,傳衍猶盛。凡符章經道齋法雷法之文,率多黃師(舜申)所衍。」《正統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黃庭經》、《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樞奏告儀》等,蓋皆出於魏元君及其門人之手。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正一各宗逐漸合流,清微法脈合入正一天師派,於三十代天師時形成清微弟子授籙於龍虎山必需習練清微雷法的正一天師清微法脈。
正一天師清微派以雷法為宗,求天人合一之境,內煉以基礎。心誠於中,而獲感於天;踐行宗門要旨「修於內,方能發於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