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庄(黄淮平原下辖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老庄(黄淮平原下辖村)是地处淮海大地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淮海战役国民党“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被俘而闻名于世,小村庄见证了大事件。 中央电视台、各地方电视台几十年来,前去采访者络绎不绝。成为大决战真正宣告结束的地方。[1]
文化
张老庄是典型的中国书画之乡-- 萧县村落,村子里会写毛笔字的人非常多;戏曲主要是“河南豫剧,大鼓”等。婚丧嫁娶,都要有唢呐班子进行演出,表达事主的心情和经济实力。有钱的人家,一般雇佣的唢呐班子比较大,讲究排场。
交通
连霍高速萧县张庄寨入口,比较方便,村庄现在基本上通水泥路。
旅游
杜聿明被俘地,原解放军驻村营地,老槐树等。
村庄简介
在中国的解放战争史上张老庄这个至今在皖北平原上仍不起眼的小村镇,却因见证了淮海战役中的重要事件而享誉全国。 张老庄地处黄淮平原腹地,是安徽省最北端萧县辖区内的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距离淮海战役国民党指挥部陈官庄西北25华里。全村人口800多人,交通不便。因淮海战役国民党高级将领,“剿总"副总指挥杜聿明被俘事件而闻名。张老庄出了不少人物,最著名的唯有段庆香老人家了,因向八路军报告抓获杜聿明而出名。生产小麦、大豆、玉米、棉花、葡萄、桃、苹果、梨、辣椒、烟叶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很多抗战将领,改革开放以来培养出很多大学生,走出乡村定居城市发展个人事业。很多事业有所成就的学生为家乡修建了水泥路,通上了自来水,改变了泥泞的交通状况,吃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张老庄行政村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机动车的增多,原有的泥土道路已经满足不了村民出行的需要。97年修建石头路,到2000年已经被机动车压的不能正常使用,村民出行十分艰难。2008年张老庄走出去的学子张全雷先生用“期待坦途”多次给安徽省委书记进行人民网留言,得到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书记的回复。安徽省委派工作组对张老庄出行问题实际考察,并给出了解决方案。由张庄寨镇到祖楼镇的13公里属于县级公里,由县财政拨款进行修缮,标准是水泥路面,宽度4.5米。党屯村至张老庄村的路段属于乡级公路由张庄寨镇政府出资修缮,由于张庄寨镇政府资金缺乏缓建,现有道路用石头子进行铺垫,基本保障村民出行。
媒体关注
信息来源: 徐州日报数字报纸 发表日期:2008年11月6日 标题: 杜聿明被俘之谜
1949年1月10日,是 淮海战役的最后一天。在华东野战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之下,国民党军已经完全崩溃。杜聿明,这位国民党徐州“剿总”中将副司令、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的主要指挥者就是在这天被俘的,他的被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结束的一个标志。
杜聿明是在1948年11月11日被蒋介石派到徐州前线的,那时黄伯韬兵团已在碾庄一带被围,一场决战已经开始。杜聿明的到来并没能挽救得了黄伯韬,后来南下驰援黄维也未能成功,二十天过去了,他几乎毫无建树。而徐州也陷入解放军的战略包围之中,使蒋介石不得不决定放弃这个军事要地。
12月1日早上,杜聿明带领随从撤离徐州时,城内城外已是一片混乱。西去的道路早为乱军所堵,他只好乘车绕道南郊凤凰山旁边的一条小道匆匆而去。
他们没走多远,12月4日,近三十万大军就被围在了陈官庄一带。此后,几次突围都没有成功,便只好就地“固守待援”。在那几十天里,外无援兵,内缺粮弹,风雪交加,在解放军铁桶般的包围圈里,陈官庄一带成了一个孤岛。杜聿明自知突围无望,却又不愿投降,就这样一直僵持到了1949年的到来。
华东野战军对陈官庄一带的总攻是在1949年1月6日下午开始的,这是淮海战役最后的战斗,也是整个战役中进展最为顺利也最为壮观的一战。饥寒交迫且已毫无斗志的国民党军宛如落入滚水之中的雪球,被迅速的瓦解、溶化。战斗进行到1月9日下午,国民党军已开始失去控制。杜聿明和邱清泉连忙从陈官庄撤到他们的嫡系第五军的指挥部所在地陈庄,又找来李弥,一起商量对策。可仍不愿投降的他们又能想出什么万全之策呢。争吵一直到了午夜也不得要领。此时,外面枪炮之声渐近。面对崩溃的局面,杜聿明给蒋介石发去一封电报,告知:“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随后,便与邱清泉、李弥他们分头逃命去了。
杜聿明是在一个叫张老庄的地方被俘的。10日凌晨,他们实际上已经越过了华野的主要包围阵地。可当他们走到张老庄外面一片麦田时,被两位村民发现,两位村民随即跑回村内报告,当时村里只驻有华野四纵十一师的一个卫生队和一些伤员,卫生队通讯员樊正国和崔喜云接到报告立即带着仅有的一支手枪前往,两个人将犹如惊弓之鸟的杜聿明一行十四人一举抓获。
陈官庄是河南与安徽交界处的一个村庄,属河南永城市。当年,因为杜聿明将其指挥所设置在了这里,因而,人们就把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主要战斗称之为“陈官庄歼灭战”。实际上,这场战斗的作战区域虽然不算太大,但并不只涉及河南,还涉及到了安徽的萧县(当年属江苏)和濉溪等地。可当时很多资料都把这一带称作“陈官庄地区”或者是“永城地区”。
陈官庄一战的作战区域内有三个张老庄,一个在陈官庄西南,离陈官庄很近,属河南永城陈官庄乡,另外两个都在陈官庄东北,今都属安徽萧县,一个属于张庄寨镇,一个属于赵庄镇。杜聿明究竟是在哪个张老庄被俘的,一直好像都是个谜。最令人不解的是其中两个张老庄都有人说自己见证过杜聿明的被俘。而都有媒体对他们作过报道。萧县张庄寨镇的张老庄前几年还在村边竖立了一块石碑,标明了“杜聿明被俘处”。
最早报道杜聿明被俘的报纸好像是1949年1月18日的《大众日报》,文章只提到了张老庄,而没有标明是哪一个。此后,1949年1月22日的《开封日报》上刊载了王英、(华野十一纵卫生队长)、吴健人(华野四纵十一师宣传科长)的文章《战犯杜聿明落网记》,文中提到“本月十日,天才发亮,十四个手持武器的士兵,慌慌张张的跑到永城张老庄的村边。……”2007年最后一期《解放军画报》上一篇文章也说“杜聿明在陈官庄西面的张老庄(指永城张老庄——编者注)被俘”,还刊载了村里一个健在的目击者的照片。许多媒体和官方网站也都转载了这篇文章和照片。
杜聿明究竟是在什么地方被俘的,最有权威的说法应该是杜聿明的回忆,他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于是带着副官卫士十来个人,先向西走出村庄(指陈官庄北面的陈庄——编者注),再转向东北,……。我走到夏寨附近,见有大队解放军向西运动。我们在战壕内隐蔽起来。……解放军大队过去后,卫士扶着我一直往东北跑,想跑过一段再向西转南。……已经跑了二十来里路,还有队伍,不知道跑到什么时候才可以跑出包围圈,就从两个村庄间向西北跑。这时天已亮了。……”杜聿明对他在什么地方被俘也许不清楚,可他对夏寨还是熟悉的,被围期间他在那里呆过,不会有错。而夏寨,在陈庄的北面。按其所述推算,他的被俘地也就在陈官庄的东北方向。与陈官庄的距离应该在二十华里左右。而陈官庄西面的张老庄距离陈官庄只有不到三华里。
当年负责收容并识别出杜聿明身份的是陈茂辉将军,他当时是华野四纵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在他的回忆录里虽然没写明收容杜聿明的村庄名称,却标明了其位置在“陈官庄东北十四、五华里”处,那里是四纵十一师指挥部。看样子,这个师的卫生队也应该设置在这一带。这里,与杜聿明所说其被俘的位置很相符。从资料上来看,华野四纵从这次战斗开始之前就一直驻扎在这一带,这是没有争议的史实。这一带只有一个张老庄,那就是萧县张庄寨镇的张老庄。
实际上,应解放军出版社的征集,王英、吴健人后来重新写了一篇关于杜聿明被俘的文章叫《杜聿明就擒记》,虽然这篇文章直到几十年后的2007年才在《星火燎原—未刊稿》第十集上发表,但他们早已在文章中将“永城张老庄”改为了“陈官庄北面的张老庄”。
杜聿明被俘时,自称是一个军需官,叫高文明。其身份当时并没有被确定。1949年1月10日早晨,陈官庄已被华野占领,国民党军除少数部队还在陈官庄以西继续进行抵抗外,其余已经完全崩溃,解放军和老百姓到处都在抓俘虏。大量的国民党军都是在这个时候被俘的。甚至有记载说,曾有一个农民,拿着一只粪勺就俘获了十几个带枪的国民党兵。在这种情况下,当听说杜聿明已被俘时,有人把自己见到的俘获某个国民党军官的过程,说成是见证了杜聿明的被俘,应该也算不上什么怪事。
为了这个问题,笔者也曾专程前往三个张老庄,在其中两个张老庄见到并走访了“当事人”。至于他们的讲述,我已不想多说,想是绝大多数人如果对他们的讲述进行一下比较,再看一看相关资料,更会只有一个结论:杜聿明是在萧县张庄寨镇的张老庄被俘的。
历史
张老庄是皖北平原一个至今不起眼的小村庄,因淮海战役国民党剿共副总指挥杜聿明将军被俘于此而闻名于世。为大决战真正的结束画上了句号。因此被历史所记载。
地理环境
张老庄地处黄海平原腹地,盛行东南季风气候,连霍高速萧县段张庄寨入口处,交通位置优越。盛产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棉花、烟叶、辣椒、西瓜、苹果、葡萄、桃等。春、夏、秋、冬四季分明的地区。属于两季农作物地区,是夏粮(小麦)主产区;秋粮(玉米)主产区。西距离河南永城15公里,北距离山东菏泽地区33公里,东距离江苏徐州50公里,是典型的苏、鲁、豫、皖交界地区。
行政区划
张老庄建国以来,行政区划多次变迁;先属于淮海区管辖,后又崔口乡公社,杭子大队,武楼生产队的自然村;如今是张老庄行政村建制。常驻人口800多人,经济收入靠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是留守儿童及老人的代表地区。
社会
张老庄是以张氏家族为主的一个行政村,全村100多户人家,基本上是没有 出吾辈的亲属关系。其中两家外姓,一是俘虏杜聿明有功的段家,另一户是杜家。
经济
经济主要靠外出务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当地的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葡萄、桃、苹果、梨、辣椒、烟叶等;粮食主要是冬小麦、秋玉米、大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