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列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衡列傳》出自《後漢書》。《後漢書》是一部由我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1]
原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姓。祖父堪,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文多,故不載。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常耽好《玄經》,謂崔璦曰:「吾觀《太玄》,方知子云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二百歲之書也。復二百歲,殆將終乎?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歲,《玄》其興矣。」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琁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乃設客問,作《應閒》以見其志云:
有閒余者曰:蓋聞前哲首務,務於下學上達,佐國理民,有云為也。朝有所聞,則夕行之,立功立事,式昭德音。是故伊伊思使君為堯、舜,而民處唐、虞,彼豈虛言而已哉,必旌厥素爾。咎單、巫咸,實守王家,申伯、樊仲,實幹周邦,服袞而朝,介圭作瑞。厥跡不朽,垂烈後昆,不亦丕歟!且學非以要利,而富貴萃之。貴以行令,富以施惠,惠施令行,故《易》稱以「大業」。質以文美,實由華興,器賴雕飾為好,人以輿服為榮。吾子性德體道,篤信安仁,約已博藝,無堅不鑽,以思世路,斯何遠矣!曩滯日官,今又原之。雖老氏曲全,進道若退,然行亦以需。必也學非所用,術有所仰,故臨川將濟,而舟楫不存焉。徒經思天衢,內昭獨智,固合理民之式也?故嘗見謗於鄙儒。深厲淺揭,隨時為義,曾何貪於支離,而習其孤技邪?參輪可使自轉,木雕猶能獨飛,已垂翅而還故棲,盍亦調其機而銛諸?昔有文王,自求多福。人生在勤,不索何獲。曷若卑體屈己,美言以相剋?鳴於喬木,乃金聲而玉振之。用後勛,雪前吝,婞很不柔,以意誰靳也。
應之曰:是何觀同而見異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是故藝可學,而行可力也。天爵高懸,得之在命,或不速而自懷,或羨旃而不臻,求之無益,故智者面而不思。阽身以徼幸,固貪夫之所為,未得而豫喪也。枉尺直尋,議者譏之,盈欲虧志,孰雲非羞?於心有猜,則簋食饌餔猶不屑餐,旌瞀以之。意之無疑,則兼金盈百而不嫌辭,孟軻以之。士或解裋褐而襲黼黻,或委BD4 C築而據文軒者,度德拜爵,量績受祿也。 輸力致庸,受必有階。
渾元初基,靈軌未紀,吉凶紛錯,人用朣朦。黃帝為斯深慘。有風后者,是焉亮之,察三辰於上,跡禍福乎下,經緯歷數,然後天步有常,則風后之為也。當少吳清陽之末,實或亂德,人神雜擾,不可方物,重黎又相顓頊而申理之,日月即次,則重黎之為也。人各有能,因藝授任,鳥師別名,四叔三正,官無二業,事不並濟。晝長則宵短,日南則景北。天且不堪兼,況以人該之。夫玄龍,迎夏則陵雲而奮鱗,樂時也;涉冬則淈泥而潛蟠,避害也。公旦道行,故制典禮以尹天下,懼教誨之不從,有人之不理。仲尼不遇,故論《六經》以俟來辟,恥一物之不知,有事之無範。所考不齊,如何可一?
夫戰國交爭,戎車競夠,君若綴旒,人無所麗。濁武縣縋而秦伯退師,魯連繫箭而聊城B12D柝。從往則合,橫來則離,安危無常,要在說夫。咸以得人為梟,失士為尤。故樊噲披帷,入見高祖;高祖踞洗,以對酈生。當此之會,乃黿鳴而鱉應也。故能同心戮力,勤恤人隱,奄受區夏,遂定帝位,皆謀臣之由也。故一介之策,各有攸建,子長諜之,爛然有第。夫女魃北而應龍翔,洪鼎聲而軍容息;溽暑至而鶉火棲,寒冰沍而黿鼉蟄。今也,皇澤宣洽,海外混同,萬方億丑,並質共劑,若修成之不暇,尚何功之可立!立事有三,言為下列;下列且不可庶矣,奚冀其二哉!
於茲搢紳如雲,儒士成林,及津者風攄,失塗者幽僻,遭遇難要,趨偶為幸。世易俗異,事執舛殊,不能通其變,而一度以揆之,斯契船而求劍,守株而伺兔也。冒愧逞願,必無仁以繼之,有道者所不履也。越王勾踐事此,故厥緒不永。捷徑邪至,我不忍以投步;干進苟容,我不忍以歙肩。 雖有犀舟勁楫, 猶人涉B421否,有須者也。姑亦奉順敦篤,守以忠信,得之不休,不獲不吝。不見是而不惽,居下位而不憂,允上德之常服焉。方將師天老而友地典,與之乎高睨而大談,孔甲且不足慕,焉稱殷彭及周聃!與世殊技,固孤是求。子憂朱泙曼之無所用,吾恨輪扁之無所教也。子睹木雕獨飛,愍我垂翅故棲,吾感去蛙附鴟,悲爾先笑而後號也。
斐豹以斃督燔書,禮至以掖國作銘;弦高以牛餼退敵,墨翟以縈帶全城;貫高以端辭顯義,蘇武以禿節效貞;B331且以飛矰逞巧,詹何以沈鈎致精;弈秋以棋局取譽,王豹以清謳流聲。仆進不能參名於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數子。愍《三墳》之既穨,惜《八索》之不理。庶前訓之可鑽,聊朝隱乎柱史。且韞櫝以待價,踵顏氏以行止。曾不慊夫晉、楚,敢告誠於知己。
陽嘉元年,夏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後,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時,政事漸損,權移於下,衡因上疏陳事曰:
伏惟陛下宣哲克明,繼體承天,中遭傾覆,龍德泥蟠。今乘雲高躋,磐桓天位,誠所謂將隆大位,必先倥傯之也。親履艱難者知下情,備經險易者達物偽。故能一貫萬機,靡所疑惑,百揆允當,庶績咸熙。宜獲福祉神祗,受譽黎庶。而陰陽未和,災眚屢見,神明幽遠,冥鑒在茲。福仁禍淫,景響而應,因德降休,乘失致咎,天道雖遠,吉凶可見,近世鄭、蔡、江、樊、周廣、王聖,皆為效矣。故恭儉畏忌,必蒙祉祚,奢淫謅慢,鮮不夷戮,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夫情勝其性,流遁忘反,豈唯不肖,中才皆然。苟非大賢,不能見得思義,故積惡成釁,罪不可解也。向使能瞻前顧後,援鏡自戒,則何陷於凶患乎!貴寵之臣,眾所屬仰,其有愆尤,上下知之。褒美譏惡,有心皆同,故怨讟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禍辟也。頃年雨常不足,思求所失,則《洪範》所得「僭恆陽若」者也。懼群臣奢侈,昏逾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又前年京師地震土裂,裂者威分,震者人擾也。君以靜唱,臣以動和,威自上出,不趣於下,禮之政也。竊懼聖思厭倦,制不專已,思不忍割,與眾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洪範》曰:「臣有作威作福玉食,害於而家,凶於而國。」天鑒孔明,雖疏不失。災異示人,前後數矣,而未見所革,以復往悔。自非聖人,不能無過。願陛下思惟所以稽古率舊,勿令刑德八柄,不由天子。若恩從上下,事依禮制,禮制修則奢僭息,事合宜則無凶咎。然後神望允塞,災消不至矣。
初,光武善讖,及顯宗、肅宗因祖述焉。自中興之後,儒者爭學圖緯,兼復附以訞言。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曰:
臣聞聖人明審律歷以定吉凶,重之以卜筮,雜之以九宮,經天驗道,本盡於此。或觀星辰逆順,寒燠所由,或察龜策之占,巫覡之言,其所因者,非一術也。立言於前,有徵於後,故智者貴焉,謂之讖書。讖書始出,蓋知之者寡。自漢取秦,用兵力戰,功成業遂,可謂大事,當此之時,莫或稱讖。若夏侯勝、眭孟之徒,以道術立名,其所述著,無讖一言。劉向父子領校秘書,閱定九流,亦無讖錄。成、哀之後,乃始聞之。《尚書》堯使鮌理洪水,九載績用不成,鮌則殛死,禹乃嗣興。而《春秋讖》雲「共工理水」。凡讖皆雲黃帝伐蚩尤,而《詩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後堯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見戰國,非春秋時也。又言「別有益州」。益州之置,在於漢世。其名三輔諸陵,世數可知。至於圖中訖於成帝。一卷之書,互異數事,聖人之言,勢無若是,殆必虛偽之徒,以要世取資。往者侍中賈逵摘讖互異三十餘事,諸言讖者皆不能說。至於王莽篡位,漢世大禍,八十篇何為不戒?則知圖讖成於哀、平之際也。且《河洛》、《六藝》,篇錄已定,後人皮傅,無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曆紀推言水災,而偽稱洞視玉版。或者至於棄家業,入山林。後皆無效,而復采前世成事,以為證驗。至於永建復統,則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情偽較然,莫之糾禁。且律歷、封候、九宮、風角,數有徵效,世莫肯學,而競稱不占之書。譬猶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而虛偽不窮也。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
後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嘗問衡天下所疾惡者。宦官懼其毀己,皆共目之,衡乃詭對而出。閹豎恐終為其患,遂共讒之。
衡常思圖身之事,以為吉凶倚伏,幽微難明,乃作《思玄賦》,以宣寄情志。其辭曰:
仰先哲之玄訓兮,雖彌高其弗違。匪仁里其焉宅兮,匪義跡其焉追?潛服膺以永靚兮,綿日月而不衰。伊中情之信修兮,慕古人之貞節。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志團團以應懸兮,誠心固其如結。旌性行以制佩兮,佩夜光與瓊枝。糹雋幽蘭之秋華兮,又綴之以江蘺。美襞積以酷裂兮,允塵邈而難虧。既誇麗而鮮雙兮,非是時之攸珍。奮余榮而莫見兮,播余香而莫聞。幽獨守此仄陋兮,敢怠皇而舍勤。幸二八之B332虞兮,喜傅說之生殷;尚前良之遺風兮,恫後辰而無及。何孤行之煢煢兮,孑不群而介立?感鸞B334之特棲兮,悲淑人之稀合。
彼無合其何傷兮,患眾偽之冒真。旦獲讟於群弟兮,啟《金滕》而乃信。覽蒸民之多僻兮,畏立辟以危身。曾煩毒以迷或兮,羌孰可與言已?私湛憂而深懷兮,思繽紛而不理。願竭力以守義兮,雖貧窮而不改。執雕虎而試象兮,阽焦原而跟止。庶斯奉以周旋兮,要既死而後已。俗遷渝而事化兮,泯規矩之圜方。珍蕭艾於重笥兮,謂蕙芷之不香。斥西施而弗御兮,羈要褭以服箱。行陂僻而獲志兮,循法度而離殃。惟天地之無窮兮,何遭遇之無常!不抑操而苟容兮,譬臨河而無航。欲巧笑以千媚兮,非余心之所嘗。襲溫恭之黻衣兮,披禮義之繡裳。辮貞亮以為B336兮,雜技藝以為珩。昭采藻與雕琢兮,璜聲遠而彌長。淹棲遲以恣欲兮,燿靈忽其西藏。恃已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冀一年之三秀兮,遒白露之為霜。時F131 F131而代序兮,疇可與乎比伉?咨妒ㄥ之難並兮, 想依韓以流亡,恐慚冉而無成兮,留則敝而不章。
心猶與而狐疑兮,即岐址而攄情。文君為我端蓍兮,利飛遁以保名。歷眾山以周流兮,翼迅風以揚聲。二女感於崇岳兮,或冰折而不營。天蓋高而為澤兮,誰雲路之不平!勔自強而不息兮,蹈玉階之嶢崢。懼筮氏之長短兮,鑽東龜以觀禎。遇九皋之介鳥兮,怨素意之不逞。游塵外而瞥天兮,據冥翳而哀鳴。鵰鶚競於貪婪兮,我修潔以益榮。子有故於玄鳥兮,歸母氏而後寧。
占既吉而無悔兮,簡無辰而俶裝。旦余沐於清原兮,晞余發於朝陽。漱飛泉之瀝液兮,咀石菌之流英。EB53鳥舉而魚躍兮,將往走乎八荒。過少皞之窮野兮,問三丘乎句芒。何道真之淳粹兮,去穢累而票輕。登蓬萊而容與兮,鰲雖抃而不傾。留瀛洲而采芝兮,聊且以乎長生。憑歸雲而遐逝兮,夕余宿乎扶桑。噏青岑之玉醴兮,餐沆瀣以為糧。發昔夢於木禾兮,谷崑崙之高岡。朝吾行於湯谷兮,從伯禹於稽山。集群神之執玉兮,疾防風之食言。
指長沙以邪徑兮,存重華乎南鄰。哀二妃之未從兮,翩儐處彼相瀕。流目覜夫衡阿兮,睹有黎之圮墳;痛火正之無懷兮,托山陂以孤魂。愁蔚蔚以慕遠兮,越B421州而愉敖。躋日中於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揚芒熛而絳天兮,水泫沄而涌濤。溫風翕其增熱兮,惄鬱邑其難聊。顝羈旅而無友兮,余安能乎留茲?
顧金天而嘆息兮,吾欲往乎西嬉。前祝融使舉麾兮,纚朱鳥以承旗。躔建木於廣都兮,拓若華而躊躇。超軒轅於西海兮,跨汪氏之龍魚。聞此國之千歲兮,曾焉足以娛余?
思九土之殊風兮,從蓐收而遂徂。欻神化而蟬蛻兮,朋精粹而為徒。蹶白門而東馳兮,雲台行乎中野。亂弱水之潺湲兮,逗華陰之湍渚。號馮夷俾清津兮,棹龍舟以濟予。會帝軒之未歸兮,忄辰相佯而延佇。四河林之蓁蓁兮,偉《關睢》之戒女。黃靈詹而訪命兮,B443天道其焉如。日近信而遠疑兮,六籍闕而不書。神逵昧其難復兮,疇克謨而從諸?牛哀病而成虎兮,雖逢昆其必噬。鱉令殪而屍亡兮,取蜀禪而引世。死生錯而不齊兮,雖司命其不晰。竇號行於代路兮,後膺祚無繁廡。王肆侈於漢庭兮,卒銜恤而絕緒。尉B338眉而郎潛兮,逮三葉而E5DC武。董弱冠而司袞兮,設王隧而弗處。夫吉凶之相仍兮,恆反側而靡所。穆負天以悅牛兮,豎亂叔而幽主。文斷袪而忌伯兮,閹謁賊而寧後。通人暗於好惡兮,豈愛惑之能剖?嬴E74E讖而戒胡兮,備諸外而發內。或輦賄而違車兮,孕行產而為對。慎、灶顯於言天兮,占水火而妄誶。梁叟患夫黎丘兮,丁厥子而事刃,親所睇而弗識兮,矧幽冥之可信。毋綿攣以涬己兮,思百憂以自B05A。彼天監之孔明兮,用棐忱而佑仁。湯蠲體以禱祈兮,蒙BA3D褫以拯人。景三慮以營國兮,熒惑次於它辰。魏顆亮以從理兮,鬼亢回以敝秦。咎繇邁而種德兮,德樹茂乎英、六。桑末寄夫根生兮,卉既雕而已毓。有無言而不仇兮,又何往而不復?盍遠跡以飛聲兮,孰謂時之可蓄?
仰矯首以遙望兮,魂忄敞惘而無疇。逼區中之隘陋兮,將北度而宣游。行積冰之豈々兮,清泉沍而不流。寒風淒而永至兮,拂穹岫之騷騷。玄武縮於殼中兮,E14C蛇蜿而自糾。魚矜鱗而並凌兮,鳥登木而失條。坐太陰之屏室兮,慨含欷而增愁。怨高陽之相寓兮,亻曲顓頊之宅幽。庸織絡於四裔兮,斯與彼其何瘳?望寒門之絕垠兮,縱余B144乎不周。迅飆潚其媵我兮,鶩翩飄而不禁。趨谽B33D之洞穴兮,摽通淵之碄碄。經重陰乎寂寞兮,愍墳羊之潛深。
追慌忽於地底兮,軼無形而上浮。出右密之暗野兮,不識蹊之所由。速燭龍令執拒兮,過鐘山而中休。瞰瑤谿之赤岸兮,吊祖江之見劉。聘王母於銀台兮,羞玉芝以療飢;戴勝DE70其既歡兮,又誚余之行遲。載太華之玉女兮,召洛浦之宓妃。咸姣麗以蠱媚兮,增ㄥ眼而蛾眉。舒妙婧之纖腰兮,揚雜錯之衤圭徽。離朱脣而微笑兮,顏的礪以遺光。獻環琨與璵縭兮,申厥好以玄黃。雖色艷而賂美兮。志浩蕩而不嘉。雙材悲於不納兮,並詠詩而清歌。歌曰:天地煙B275,百卉含花。鳴鶴交頸,雎鴆相和。處子懷春,精魂回移。如何淑明,忘我實多。
將答賦而不暇兮,爰整駕而亟行。瞻崑崙之巍巍兮,臨縈河之洋洋。伏靈龜以負坻兮,亘螭龍之飛梁。登閬風之曾城兮,構不死而為床。屑瑤E845以為餱兮,<奭斗>白水以為漿。抨巫咸以占夢兮,乃貞吉之元符。滋令德於正中兮,含嘉禾以為敷。既垂穎而顧本兮,爾要思乎故居。安和靜而隨時兮,姑純懿之所廬。
戒庶寮以夙會兮,僉恭職而並迓。豐隆軯其震霆兮,列缺曄其照夜。雲師<雲甚>以交集兮,涷雨沛其灑塗。轙琱輿而樹葩兮,擾應龍以服輅。百神森其備從兮,屯騎羅而星布。振余袂而就車兮,修劍揭以低昂。冠BA4ABA4A其映蓋兮,佩綝纚以輝煌。僕夫儼其正策兮,八乘攄而超驤。氛旄溶以天旋兮,霓旌飄而飛揚。撫軨軹而還睨兮,心灼藥其如湯。羨上都之赫戲兮,何迷故而不忘?左青琱以揵芝兮,右素威以司鉦。前長離使拂羽兮,委水衡乎玄冥。屬箕伯以函風兮,澄淟涊而為清。曳雲旗之離離兮,鳴玉鸞之B33EB33E。涉清霄而升遐兮,浮蔑蒙而上征。紛翼翼以徐戾兮,焱回回其揚靈。叫帝閽使辟扉兮,覿天皇於瓊宮。聆廣樂之九奏兮,展泄泄以肜肜。考理亂於律鈞兮,意建始而思終。惟盤逸之無B277兮,俱樂往而哀來。素撫弦而餘音兮,大容吟曰念哉。既防溢而靜志兮,迨我暇以翱翔。出紫宮之肅肅兮,集大微之閬閬。命王良掌策駟兮,逾高閣之鏘鏘。建罔車之幕幕兮,獵青林之芒芒。彎威弧之撥刺兮,射嶓冢之封狼。觀壁壘於北落兮,伐河鼓之磅硠。乘天潢之泛泛兮,浮雲漢之湯湯。倚招搖、攝提以低回B340流兮,察二紀、五緯之綢繆E22F皇。偃蹇夭矯勉以連卷兮,雜沓叢顇瘋以方驤。<有彧>汨EE7E戾沛以罔象兮,爛漫麗靡B343以迭B345。凌驚雷之砊蓋兮,弄狂電之淫裔。逾BA3D澒於宕冥兮,貫倒景而高厲。廓蕩蕩其無涯B344,乃今窮乎天外。
據開陽而頫盼兮,臨舊鄉之暗藹。悲離居之勞心兮,情BE7BBE7B而思歸。魂眷眷而屢顧兮,馬倚輈而俳回。雖遨遊以偷樂兮,豈愁慕之可懷。出閶闔兮降天塗,乘飆忽兮馳虛無。雲霏霏兮繞余輪,風眇眇兮震余B241。繽聯翩兮紛暗暖,倏眩眃兮反常閭。
收疇昔之逸豫兮,卷淫放之遐心。修初服之娑娑兮,長余B06D之參參。文章煥以粲爛兮,美紛紜以從風。御六藝之珍駕兮,游道德之平林。結典籍而為罟兮,歐儒、墨而為禽。玩陰陽之變化兮,詠《雅》、《頌》之徽音。嘉曾氏之《歸耕》兮,慕歷陵之欽嶮。共夙昔而不貳兮,固終始之所服也;夕惕若厲以省愆兮,懼余身之未敕也。苟中情之端直兮,莫吾知而不恧。墨無為以凝志兮,與仁義乎消搖。不出戶而知天下兮。何必歷遠以劬勞?
系曰:天長地久歲不留,俟河之清祗懷憂。願得遠度以自娛,上下無常窮六區。超逾騰躍絕世俗。飄B444神舉逞所欲。天不可階仙夫希,柏舟悄悄吝不飛。松、喬高D266孰能離?結精遠遊使心攜。回志朅來從玄諆,獲我所求夫何思!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時國王驕奢,不遵典憲;又多豪右,共為不軌。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閒》、《七辯》、《巡誥》、《懸圖》凡三十二篇。
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B05A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常嘆息,欲終成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撿遺文,畢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為元後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不聽。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論曰:崔瑗之稱平子曰「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斯致可得而言歟!推其圍范兩儀,天地無所蘊其靈;運情機物,有生不能參其智。故知思引淵微,人之上術。記曰:「德成而上,藝成而下。」量斯思也,豈夫藝而已哉?何德之損乎!
贊曰:三才理通,人靈多蔽。近推形D12D,遠抽深滯。不有玄慮,孰能昭晰?
譯文
(張衡)
◆張衡傳,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縣人。世為大姓。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
張衡少年時會做文章,曾在三輔遊學,因入京師,觀太學,通《五經》六藝。雖才高於世,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愛與俗人相交。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不去,公府幾次徵召不就。當時,國家太平已久,自王侯以下,沒有不奢侈過度的。張衡於是學班固《兩都》,作《二京賦》,用以諷諫。殫精竭思十年才作成。文多,故不寫在這裡。大將軍鄧騭讚賞他的才華,多次徵召,他不應。張衡長於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平常愛揚雄的《太玄經》,對崔瑗說「:我看《太玄》,才知道子云妙極道數,可與《五經》相比,不僅僅是傳記一類,使人論辯陰陽之事,漢朝得天下二百年來的書啊。再二百年,《太玄經》就會衰微嗎?因為作者的命運必顯一世,這是當然之符驗。漢朝四百年之際,《玄》學還要興起來的呢。」安帝早就聽說張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為郎中,再升為太史令。於是研究陰陽,精通天文曆法,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寫得挺詳細明白。
帝初年,再調動,又為太史令。張衡不羨慕當世的功名富貴,所擔任官位,往往多年不得遷升。自離史官,五年又回到原職。於是設客問體,作《應問》以表明自己的心跡。陽嘉元年(132),又造候風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外有八條龍,每條龍口銜銅丸,下面有蟾蜍,張口接丸。牙機巧制,都隱藏樽中,覆蓋周密,無縫隙。如果地動,樽就使龍搖動起來,機發,龍就吐丸,丸入蟾蜍口中,發出激揚之聲,守者因此知道地動了。雖然一龍發機,而其餘七龍之頭不動,找到龍動的地方,就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京師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地震隴西,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當時,政事漸衰,權柄被臣下操縱。
張衡於是上疏陳事。說:「皇上聰明俊哲,耿承天命,不幸作太子時,廢為濟陰王,龍德未升。現在乘雲在上,不進天位,真是所謂將登大位,必先窮困吧。親身經過艱難的,了解下情,飽經險易的,明白事物的真偽。所以能夠處理萬機,無所疑惑。措施適當,各行各業,都很協調,應該受到天神降福,平民百姓的愛戴。而陰陽未和,災禍屢見。神明雖深遠,卻暗暗地看着。仁則得福,淫則得禍,如影的隨形,聲的應響。因德降善,以失獲罪,天道雖遠,吉凶可見。近世鄭眾、蔡倫、江京、樊豐、周廣、王聖,都是明顯的例子。所以謹慎小心,一定得福,驕奢諂媚,很少不遭殺身的。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也。至於情勝其性,隨流忘反,豈止不肖之人,中才也都如此。如果不是大賢,不能見得思義,所以積惡成罪,罪不可免。假使能瞻前顧後,以往事為戒,那怎麼會遭到禍害呢!貴寵之臣,眾目所視,有什麼罪過,上下的人都知道。獎善罰惡,人同此心。所以怨恨滿盈,神明就會降下罪禍。近年雨常不足,考求所失,即《洪範》所說的君行有過錯,則常陽順之,常陽則多旱。要警惕群臣奢侈,不守範例,自下逼上,加速罪咎徵兆的到來。
又前年京師地震土裂,裂是意味着威分,震是意味着有人搗亂。君用靜唱,則臣以動和之,威自上出,不出於下,這是國家的制度。我耽心皇上怕麻煩,政令不一人獨攬,恩愛不忍割棄,與眾共威。威不可分,德不可共。《洪範》說:『臣有作威作福玉食,害於而家,凶於而國。』老天在上看得明白,雖遠不誤。災異的出現,前後幾次了,而未見改革,反悔過去,人非聖賢,不能沒有過錯。願皇上考古循舊,莫使刑德八柄,不由天子。如果恩從上下,事依禮制,禮制完備,奢侈越軌的事止,凡事處理適當,就無罪凶。然後神靈所希望的都得到滿足,災異就消除了。」起先,光武好讖。顯宗、肅宗繼承祖說。自中興以後,儒生爭學圖緯,更復附以妖言。張衡認為圖緯虛妄,不是聖人之法。於是上疏。說「:我聽說聖人明析天文曆法以定吉凶,加以卜筮,雜用九宮,測度天象,檢驗道理,盡在於此。有的觀看星辰逆順,寒熱所由;有的考察龜策的占卜,巫覡之所說,他們憑藉的不止一術。前面說的,後面證實,所以聰明之士,以此為貴。叫做讖書。讖書開始流行,知道的不多。自漢取代秦,用兵力戰,功成業就,可說是大事。這時無人說讖。如夏侯勝、睦孟等,以道術立名,他們的著述,沒有讖字。劉向父子領校秘書,審定九流,也對讖沒有記錄。成、哀以後,才開始聽說讖這回事。《尚書》載堯使鯀治洪水,九年不成,鯀被處死,禹才繼起。而《春秋讖》說『:共工理水。』凡讖都說黃帝伐蚩尤,而《詩讖》獨以為『蚩尤敗,然後堯受命』。《春秋元命包》中有公輸班與墨翟,事情發生戰國,不是春秋時期。又說『別有益州』。設置益州在武帝時,其名三輔諸陵,世代可知。至於圖讖中止於成帝。一卷書中,數事互異,聖人之言,不會如此。大概是虛偽之徒,藉此求世取財。
以前侍中賈逵指出讖互相矛盾三十餘事,一群說讖的人都不能解釋。至於王莽篡位,這是漢朝的大禍,八十篇為什麼不戒呢?這就可知圖讖成於哀平之世啊!且《河流》、《六藝》,篇目已定,後人強相附會,不容妄有加增。永元中,清河人宋景用曆紀推言水災,而假託洞視玉版所見。有的至於棄家業,走入山林,後都無效,又搜集前世的成事,作為證驗。至順帝廢而復位,就不知道了。這都是欺世騙俗,蒙昧勢位,其情虛偽,清清楚楚,卻沒有人糾禁。律歷、卦候、九宮、風角,屢有效驗,沒有人學,而爭說讖緯之書。譬如畫工,厭惡畫犬馬,而喜歡作鬼魅,這是因為具體的事物難於形容,而鬼魅虛偽無形,畫起來容易。
應該收藏圖讖,禁止流行,則是非不致混淆,壞書也沒有了。」後升侍中,帝把他引入深宮,諷議左右。曾經問張衡,天下所痛惡的是什麼。宦官怕他說壞話,都睜着眼睛看着他。張衡於是說了些假話出去了。但是宦官還是怕他為患,一起誣陷他。張衡常想着如何立身行事。認為吉凶禍福,幽暗深微,不易明白,於是作《思玄賦》,以表達和寄託自己的情志。順帝永和初,出為河間相。當時河間王驕奢淫逸,不遵守法紀;又有不少豪強之徒,糾集一起搗亂。張衡到任,樹威嚴,整理法度,暗中探得奸黨名姓,一時收捕,上下肅然,以政治清廉著稱。任職三年,上書請求退職歸家。征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139)卒。著《周官訓詁》,崔瑗認為與諸儒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又想繼孔子《易》補正《彖》、《象》的殘缺,始終沒有完成。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辯》、《巡誥》、《懸圖》,共三十二篇。
安帝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劉..馬余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請張衡參加討論,適劉珍、劉..馬余逝世,張衡平居嘆息,想完成這件事。及為侍中,上疏請得在東觀專門收檢遺文,全力補綴。又條上司馬遷、班固所記與典籍不合的十餘事。又認為王莽本傳,只應記載篡奪皇位而已,至於編年月,記災祥,應作《元後本紀》。又更始居位,人民沒有什麼異議。光武初為其將,後來才即位,應該把更始之號建在光武之前。上書數次,沒採納。後來的著述,多不詳見於典籍,時人感到遺憾。史官評說:崔瑗稱讚平子說:「數術窮究天地的奧妙,製作的技巧,與自然同工。」這種造詣可以說說嗎?考其研究天地,天地的靈氣無所蘊蓄;用心機械,沒有人能比得上他的智慧。所以人深微的思想,達到了智思的頂點。《禮記》說:「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考量他的智思,難道能說它僅僅是一種藝能嗎?它對德行有什麼虧損呢?[2]
作者簡介
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史學家,順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李官橋鎮)人。東晉安北將軍范汪曾孫、豫章太守范寧之孫、侍中范泰之子。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南朝宋官員、史學家、文學家,一生才華橫溢,史學成就突出。著作《後漢書》,博採眾書,結構嚴謹,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前四史」。
元嘉九年(432年),得罪司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後漢書》,加號寧朔將軍。元嘉十七年(440年),投靠始興王劉浚。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時年四十八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