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張大千

增加 2,987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張大千三.jpg|thumb|right|
[https://img.chinatimes.com/newsphoto/2015-02-09/656/20150209002798.jpg原圖鏈結]
[https://tw.images.search.yahoo.com/search/images;_ylt=AwrtFOUdGmFdDv4AuTVr1gt.;_ylu=X3oDMTE0dmtpNW1vBGNvbG8DdHcxBHBvcwMxBHZ0aWQDREQwMDFfMQRzZWMDcGl2cw--?p=%E5%BC%B5%E5%A4%A7%E5%8D%83%E7%9A%84%E4%BD%9C%E5%93%81&fr2=piv-web&fr=mcafee#id=21&iurl=http%3A%2F%2Fimg.chinatimes.com%2Fnewsphoto%2F2015-02-09%2F656%2F20150209002798.jpg&action=click ] ]]{{unreferenced|time=2019'''張大千'''(1899年5月10日 -05-04T01:28:16+00:00}}1983年3月11日)生於[[清朝]]出生[[四川省]]內江。逝世於 [[中華民國]][[臺北市]]。1983年,台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 birthname= | other_names= | Sex = | date_of_birth 生平 = 1899年5月10日| place_of_birth =[[清朝]][[四川省]][[內江]]| date_of_death = {{death date and age|1983|4|2|1899|5|10}}| place_of_death = 父: [[ 中華民國張懷忠]][[臺北市]]| restingplace = 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安葬於--/br>| nationality = 母: [[ 中華民國曾友貞]]| field = [[繪 當時知名的女 |繪畫]]| training = 家。<!--訓練--/br>| movement= 兄弟十人,張大千排名第八;二兄[[ 中國畫|國畫張澤]] ,號善孖,別號虎痴,以畫虎名於世。姐[[ 印象派張瓊枝]] ,亦善畫,妹妹[[ 表現主義]]| famous works= <!--最著名藝術作品-->| influenced by = <!--受影響於-->| influenced = <!--影響於-->| awards =<!--獎項-->| website= <!--網站-->| parents = 父: 懷忠 母: 曾友貞| relatives= 兄弟: [[張善孖]] 、張文修 姐: 張瓊枝 是老么。 未婚妻: 謝舜華| Education = [[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重慶[[求精中學]]、[[江津中學]]--。</br>}}
'''張大千'''({{bd|1899年|5月10日|1983年|4月2日}}), 最早本名'''張正則''',後改名'''張援'''、'''張諠''',小名'''李''',號'''李爰''',法號'''大千''',別署'''大千[[居士]]'''、'''下裏港人'''、[[齋名]]'''大風堂'''、'''大風起兮''',中國當代知名[[藝術家]],四川內江人,祖籍[[四川省]][[映秀]]。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 畢業於[[內江]]天主教福音學校、曾就讀重慶[[求精中學]]、[[江津中學]]
與[[黃君璧]]、[[溥心畬]]以“'''渡海三家'''”齊名。
 
1925年,與其二兄張澤居於上海法租界西門路169號時,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張大風的《諸葛瑾像》,兩人以「大風堂」為畫室之名,收了許多弟子。這些弟子,後來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廿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曾與[[齊白石]]、[[徐悲鴻]]、[[黃君璧]]、[[黃賓虹]]、[[溥心畬]]、[[郎靜山]]等及西班牙立體派畫家[[巴勃羅•畢卡索|畢卡索]]交遊切磋。<ref>[https://artemperor.tw/focus/1909   非池中 - 張大千,20世紀最傳奇的國畫大師]</ref>。這位如今作品在全球藝術市場成交金額已超越畢卡索成為全球第一的畫家,卻曾經當過土匪、做過和尚、畫過仿畫、受過戰爭迫害並棲身海外各國數十年甚至歷經眼睛失明,卻成為徐悲鴻眼中「五百年來一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並與20世紀西方繪畫代表人物畢卡索平起平坐。
張大千1949年離開[[中國大陸]]以後旅居世界各地。1976年後定居[[台灣]][[臺北市]]。1983年,臺北故居捐給[[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ref>[https://www.travelking.com.tw/tourguide/scenery103036.html   奇摩新聞 - 張大千紀念館位於台北市士林區,原稱『摩耶精舍』]</ref>。『摩耶』源自佛教典故,意謂釋迦牟尼佛之母摩耶夫人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因而以此為名。張大千紀念館建於1976年,原是張大千先生自美返國後的居所-摩耶精舍,於1983年完成其一生最後一幅巨卷『廬山圖』後在同年4月病逝;張大千先生病逝後,遺骨火化安葬於摩耶精舍後院梅丘立石下,其後代子孫將摩耶精舍與其繪畫收藏品等全部捐出,由國立故宮博物院規劃成立張大千紀念館並管理之。
== 生平 感情世界==父[[張懷忠]],早年從事[[教育]]後從政,再改鹽業。母[[曾友貞]],當時知名的女畫家。兄弟十五人,張大千排名第八;姊姊[[張瓊枝]],亦善畫;二兄[[張澤]],號善孖,別號虎癡,以畫[[虎]]名於世。妹妹張敏是老麼。 1925年,與其二兄[[張澤]]居於[[上海法租界]]西門路169號時,曾收藏了一幅明人[[張大風]]的《諸葛瑾像》,兩人以「大風堂」為畫室之名,收了許多[[弟子]]。這些弟子,後來被稱為「[[大風堂畫派]]」。
[[張大千]]1916年冬與表姊[[謝舜華]]定親,但謝舜華不幸病逝,感世事無常,便至松江禪定寺出家,潛修佛法,法名[[大千]]。後被二兄[[張澤]]由寺中押回四川老家[[還俗]]
==藝術領域巔峰,臨摹敦煌壁畫==
 1940年10月,[[張大千]]帶著他的三老婆[[楊宛君]],還有兒子[[心智]]來到 [[ 敦煌 ]] 。敦煌有什麼?敦煌有莫高窟,是這個世界最一流的壁畫,可惜千百年來,一直隱藏在大漠深處的石窟中,少有世人可見。
張大千此行,就是要一筆一筆地將敦煌莫高窟里的畫,全部都臨摹下來。
這個項目的難度可想而知,敦煌地處沙漠,取水相當不方便,石窟內光線陰暗,長年潮濕陰寒,想要臨摹畫畫非常困難,尤其是石窟內天花板上的畫,要撐起一個架子,人躺在上面畫。到了冬天,滴水成冰,石窟內很冷,但畫畫的手不能戴手套,只能放在外面凍。「白天八九點鐘,敦煌的太陽射進洞里,一到午後,太陽往南走光線就暗了」,張大千要一手秉燭或提燈,一手拿筆,往往需反復觀看多次才能畫上一筆。於是,本來規劃幾個月就完成的事,耗費了整整3年。
1943年10月,張大千用20余頭 [[ 駱駝 ]] 載著臨摹的276幅壁畫,回到四川,並完成了20萬字的學術著作《敦煌石室記》。[[陳寅恪]]盛贊[[張大千]]:「其為敦煌學領域中不朽之盛事,更無論矣。」甚至可以這麼說,正是張大千,使得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成為一項世界性藝術,他的努力,讓這些沈睡著的壁畫,開始富有永恆的生命力,五百年來一大千,盛贊著實不虛。
==登峰造极的画艺:五百年来一大千==
 
[[張大千]]的畫藝有多厲害?[[齊白石]]是這麼評價的:「五百年來一大千。」[[齊白石]]是中國書畫界一等一的泰斗,這話,還是他不好意思誇得過分要實際說,張大千是千年來難得一個的書畫天才,不僅天賦高,而且勤奮。
==曠世奇作,名作「廬山圖」==
 
即在一張宣紙上,僅用墨水潑灑,營造層次感,而作出山水之畫,這是[[張大千]]藝術生涯最大之蛻變。<ref>[https://artemperor.tw/focus/1976   非池中藝術網- 張大千為何又如何開創「潑墨山水」?]</ref>
80歲那年,他接受了好友[[黃天才]]的請求,作一幅長10.8米,寬1.8米的巨幅山水畫。本來張大千是拒絕的,無論從體力身體各方面,他都不適宜再作畫了。但他就是不服老,畫家不畫畫,和死了有什麼區別?他答應下來,夜以繼日,嘔心瀝血,用一年多的時間蒐集資料,作腹稿預備處理,
== 代表作 ==
* 《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張大千於1972年74歲時,於美國加州十七哩海岸(17 Mile Drive)小半島所繪之公園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住居環蓽盦附近)。
 
* 《金箋峨嵋記青山中花》(潑彩山水圖)。
 
* 1971年《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
 
* 1973年《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
 
* 1978年《長江江靜瀨船秋水釣魚》潑彩山水圖。
 
* 1979年《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
 
* 1981年《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 《湖畔風景》(潑彩山水圖)
* 《金箋峨嵋記青山中花》(潑彩山水圖)
* 1971年《可以橫絕峨嵋巔》(潑彩山水圖)
* 1973年《青城天下幽》潑彩山水圖
* 1978年《長江江靜瀨船秋水釣魚》潑彩山水圖
* 1979年《闊浦遙山系列》潑彩山水圖、《摩耶精舍外雙溪》潑彩山水圖、巨幅金箋《金碧潑彩紅荷花圖》
* 1981年《臺北外雙溪摩耶精舍》潑彩山水圖
* 1982年《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春雲曉靄》潑彩山水圖、大風堂作潑彩山水圖、《水殿幽香荷花圖》、《水墨紅荷圖》等作品。
 * 1983年3月《廬山圖》(墨水潑灑)巨幅山水畫 ==四大類作品== [[張大千]]的創世紀「潑墨」及「潑彩」畫法,經過數百幅真跡原作名畫的分析與比對,大致可歸納為四大類如下︰ 〔1〕 開創於早期的「畫龍點睛(點景)式」「潑墨」及「潑彩」畫法︰仍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主,偶而在畫景之一角以「潑墨」及「潑彩」畫法點景之,如張大千1962年作《青城山通景屏》(潑墨)、張大千1983年作《廬山圖》(潑彩)等。 〔2〕 開創於中期的「粗潑細筆(寫意)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改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反而在大部份的畫紙上,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以墨(彩)潑紙素,腳蹴手抹,隨其形狀為石、為雲、為水,應手隨意,圖出雲霞,染成風雨,宛若伸巧,俯觀不見其墨污之跡(見《唐朝名畫錄》)」。故「粗潑畫法」係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作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8年作《瑞士奇峰》(潑墨)、張大千1966年作《瑞士紀遊》(潑彩)、張大千1966年作《愛痕湖》(潑彩)、張大千1976年作《山高水長》(潑墨)、張大千1977年作《秋山獨往》(潑墨潑彩)等。 〔3〕 開創於中晚期的「粗潑抽象式」「潑墨」及「潑彩」畫法︰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墨」及「潑彩」畫法粗潑以成之。其「粗潑畫法」也是隨「畫紙上的水流形狀之意」而成,並非是畫家之「筆意」所能確實控制自如。如張大千1965年作《幽谷圖》(潑墨潑彩)、張大千1965年作《瑞士冰壑》(潑彩)、張大千1967年作《瑞士雪山》(潑彩)、張大千1972年作《春山積雪》(潑墨潑彩)等。 〔4〕 開創於晚期的「細潑細筆式」「潑彩」畫法︰雖然有些仍是以中國國畫之「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為輔,但卻已經「惜筆如金」。畫紙上的絕大部分作畫內容,都是以「潑彩」畫法細潑細筆以成之。這種畫法之困難度極高,因為畫家必須控制「潑彩渲染度」就如同手握「細筆」一般,不論是色彩之調合度與筆意,皆必須是「意到即筆到(潑到)」恰到好處,絲毫不容許有任何差錯,連作畫用紙之渲染度皆必須拿捏精準,完全無法「既然粗略潑之,即大概以成之。」。因為此種畫法相當耗時又耗工,沒有數十年的「潑墨」及「潑彩」畫功及足夠經驗,他人根本就是無法臨摹仿潑之,否則只是糟蹋浪費自己的畫紙與顏料而已。因此成品並不多,見世作品也不多,因為張大千大都是以此種畫作成品贈送予國民黨黨國元老們欣賞居多。如張大千1978年(80歲)作《台灣橫貫公路合歡山鳥瞰金碧潑彩山水圖》(潑彩)、張大千1981年(83歲)作《夢入靑城天下幽人間仙境圖》(潑彩)、張大千1982年(84歲)作《人家在仙堂潑彩山水圖》(潑彩)等。
== 參考文獻 ==
98,25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