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张毅汉 | |
---|---|
出生 |
1895年 广东新会 |
逝世 | 1950年(54-55岁) |
国籍 | 中国清朝---民国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于 | 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 |
知名作品 |
《藏珠记》 《劫海鸳盟记》 《小说大观》 《星期》 《两头蛇》 《地狱村》 《姊妹花》 《猴刺客》 《牧羊少年》 《离雏记》 |
张毅汉(1895年-1950年11月),又名张其讱、张亦庵,广东新会人,幼年即失去父亲,赖寡母黄翠凝抚育长大。先入上海工部局所〓华童公学求学,后在江南制造局谋生,十六歳参加武昌起义,民初曾主持粤东中学,抗战期间蛰居上海,靠教人弹钢琴为生,抗战后因生活所迫迁居香港,1950年11月在香港病逝。13歳开始发表小说,先后发表作品130馀种(前期多与包天笑合作),绝大部分是翻译小说。抗日战争后迁居香港,1950年在香港病逝。
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
张毅汉在清末民初,具体地说是在1908-1921年间総共翻译和创作了130多种小说,在作品数量上堪称大家。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张毅汉的资料非常少见,对于他的研究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阶段。不仅大部分权威性辞典和专业工具书(如徐友春主编的《民国人物大辞典》、林煌天主编的《中国翻译词典》、陈玉堂编著的《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及《续编》、贾植芳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総书目》以及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编的《中国通俗小说総目提要》等)上看不到张毅汉的名字,而且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小说史以及有关论著中提及张毅汉的也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大多语焉不详,甚至以讹传讹。笔者年来对张毅汉的情况较为关注,并陆续见到有关他的部分资料,现将这些材料加以简单缀拾、梳理,并对其中一些问题略作探讨,以供学界同仁参考和批评[1]。
就笔者所见,有关张毅汉的记载主要见于包天笑、郑逸梅诸人的回忆文字,而以郑逸梅的记录较为集中。郑逸梅《清末民初文坛轶事》中有《张毅汉提倡语体文》*1一文,文中说:
民初的小说家,张毅汉也算得是一员大将。那时,他和包天笑常常合译东西洋小说,出版了好多种单行本。他单独所写的长篇说部,如《藏珠记》、《劫海鸳盟记》等,也受到社会的欢迎。此后天笑辑《小说大观》、辑《星期》,都有毅汉的作品。
笔者拟以此文为基础,对有关张毅汉的问题作一些辩证和补充。
张毅汉就是张其讱据前引郑逸梅文所言,张毅汉是在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才改变行径,结识了包天笑、周痩鹃等人,以著述及翻译为生涯的。但事实上,张毅汉投身小说事业的时间要远早于这个时候。1908年11月,清末著名小说期刊《月月小说》第22号刊载了一部“短篇小说《两头蛇》(一名《印度蛇》),署名“张其讱”。对于这位“张其讱”,今人多不得其详,如《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七》收录《两头蛇》小说,就在作者“张其讱”下注明“作者生平不详”。其实,这里的张其讱就是后来的张毅汉,根据如下: 第一,《两头蛇》小说有“作者前记”曰:“余为一最穷之小学生也。幼而失怙,赖母抚育,教以读书。近年复兼习西学。膳学之资,悉赖寡母著书供给。兹因暑假暇〓,乃作此小说,以预备补下学期所费之不足。是书大旨,为一印度友人所述,其中曲折,间有为小子所点缀,以増广之。知虽对于社会无所裨益,聊资茶前酒后之谈剧,未为不可。广东新会十三龄童子张其讱自记”。据此可知,张其讱为广东新会人,幼而失怙,生活贫困,赖寡母著书供给学费,发表小说时年仅13歳,大约是《月月小说》年龄最小的作者。
第二,《两头蛇》小说后又有署名“原”的“编者后记”曰:“长风扇暑,茂树连阴。余方启北窗,手一编,消此永昼。〓者入告有童子请谒。出名刺为张其讱,即令延入。骨相端凝,语言纯谨,一望而知为曾受家庭教育者。询之悉为黄翠凝女史之公子也。幼失父,赖女士十指供学费。得暑假间〓,自撰小说,求鬻于社,言预备下学期之需。余嘉其志而悯其苦,出五星贻之,就原稿修润刊于月报,并志其美以〓其讱”。这段文字中,其讱“幼失父”,赖其母“十指供学费”以及撰小说为下学期预备学费等都与作者自述相同,値得注意的是张其讱“为黄翠凝女史之公子也”这一句话,即:张其讱的寡母名为黄翠凝。 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黄翠凝为广东番禺人,通英文、日文,能创作和翻译小说,并有作品在报刊上登载,先后发表的小说至少有下面5种:
(1)“奇情小说”《地狱村》,载《小说林》第9-12期,署“[日]雨乃舍主人原译,黄翠凝、陈信芳重译”。
(2)《姊妹花》,上海改良小说社1908年版,1909年再版,列入“说部丛书”
(3)“侦探小说”《猴刺客》,载《月月小说》第21号后“周年纪典大増刊”,署“番禺女士黄翠凝”,该篇后收入上海群学社191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十五种》,列入“说部丛书”。
(4)“言情小说”《牧羊少年》,署“却而斯士著,黄翠凝译”,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5年版。
(5)短篇小说《离雏记》,载《小说画报》第7号。
郭延礼师认为,女性文学将是21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热点。中国近代女性文学有三个创作群体,一是南社女性作家群,二是20世纪初女性小说家群,三是近代女翻译家群。黄翠凝是第二和第三个作家群中成绩比较突出的一员*3。现在的问题是,黄翠凝与张毅汉到底有没有关系?
第三,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编辑杂志之始”中有这样的话:“还有几位女作家,记得一位是张毅汉的母亲黄女士,还有一位黄女士闺友,好像也是姓黄的,〓们都是广东人,都能译英文小说,或是孀居,或是未嫁。其时张毅汉(今更名为亦菴)年不过十二三歳,他母亲的译稿常由他送来”*4。据此可知,张毅汉的母亲姓黄,广东人,孀居,能翻译英文小说,这与张其讱母亲黄翠凝的情况已十分相似。当然仅据此还不能确认〓就是黄翠凝,而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一条资料。1917年7月,黄翠凝在包天笑主编的《小说画报》第7号上发表短篇小说《离雏记》,包天笑所作“编者前记”曰:“黄翠凝女士者,余友毅汉之母夫人也。余之识夫人在十年前,苦志抚孤,以卖文自给。善作家庭小说,情文并茂。今自粤邮我《离雏记》一篇,不及卒读,涙浪浪下矣”。在这里,包天笑不仅明确指出了黄翠凝是张毅汉的母亲,而且“苦志抚孤,以卖文自给”之语也与前面所说张其讱的家庭情况完全一致。
两个结论以下: (1)张其讱与张毅汉是同一个人,“张其讱”是他童年时的名字,后更名为“毅汉”、“亦菴”(或“亦庵”)。不过“其讱”这个名字后来还偶尔用过,如:发表在包天笑主编《小说大观》第8集上的“侦探小说”《贼习惯》,署名“其讱”;第11-14集上与包天笑合译的“医学小说”《红灯谈屑》,署名“其讱、天笑译”;第14集上的《吻縁》,署名“其讱”;第14-15集上的《美使驻徳笔记》,署名“张其讱译”。郑逸梅说“他的署名,除毅汉外,经常以亦庵作为笔名”,但笔者迄今未见到署名“亦庵”或者“张亦庵”的作品,这很奇怪,或许这些作品尚未被民初的文学目录著作所收录。
(2)张毅汉开始小说创作和翻译不在“二次革命”后,而在清末的1908年,这一年他只有13歳,处女作是据印度友人所讲故事演述的《两头蛇》。张毅汉写小说是由于家境贫寒的无奈之举,但这也使他早早踏上小说创作和翻译之路,并极有可能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小说作家。
王锦南所作《小说家别传・张毅汉先生》一节文字也可以提供佐证:
张毅汉先生,君粤人而能呉侬软语。好学不懈,为小说家中最肯用功之一人。精横行文字,擅图画,工八法,多才多艺,洵难得之材也。平时不轻言笑,惟侪辈之以学问相切磋者,则〓其所知以陈,未尝有所隐讳。体格极强健,遇不平事,辄勇赴不少馁。某夕方散歩于黄埔滩,瞥见一碧眼儿拳撃一苦力,君操英语诘之,声色具厉,彼夷卒辞穷逸去云。
从数量上看,张毅汉当是清末民初的一位小说大家。可是,由于他没有创〓、编辑过刊物(这是当时文人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的主要手段),在文学界交游不广,再加上受包天笑的影响过大等因素,张毅汉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成了一个不引人注意、几乎被遗忘的小说家,这是很遗憾的事。在近代文学研究日益展和深入的今天,对张毅汉这样的小说作家和翻译家进行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已经变得越来越必要和可能,我们期待有更多更好的文章出现。
作品
《藏珠记》
《劫海鸳盟记》
《小说大观》
《星期》
《两头蛇》
《地狱村》
《姊妹花》
《猴刺客》
《牧羊少年》
《离雏记》
参考资料
- ↑ 张毅汉――一位被遗忘的小说家. [2019-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