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薛富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归去来兮》是中国当代作家薛富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归去来兮
西游记有个情节:每次孙悟空出去探寻食物或者路线的时候,总会以唐僧和师弟们为中心,用如意金箍棒在地上画一个圈,形成了一个保护结界。只要唐僧们不自己走出去,任何妖魔鬼怪是无法靠近的。孙悟空的这个结界,像极了我们今天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从我们呱呱落地到成长的每一步,父母都会给我们画一个圆圈,尽一份保护的责任,而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总是在不断的离别之中发生着量变和质变,直至我们身为父母后,就会接过这个接力棒,为自己的子女画圈尽责,好像历史的使命一般,生生不息,延绵至今。
我从小生活在一个小村庄里,没山没水,一马平川,我见过最大的山不过是一个土堆;村里没有传奇,唯有一段古老的关于李世民的传说,我的童年应该是和泥土,和收获,和挖野菜,和捡拾麦穗伴随在一起的。孩提时代的我,贪睡。母亲说每天早上她出门上工,我在睡觉,回来时我还在睡,吃完午饭后我还在睡,下午回来我还在睡,晚上还是再睡。有次村里放电影,母亲带着哥姐们去看电影了,留我一个人在家睡觉,结果门帘不知怎么突然着火了,浓烟滚滚,扑灭火后,一开门发现我睡得依然香甜,所以留下了“瞌睡虫”的外号。也因为此,我说话晚,且性格内向,上学就比同龄孩子晚了两年,只因母亲怕我被同学欺负,于是,在我还小的时候,母亲就给我画了人生的第一个圈,保护。
但上学读书却为我打开了一扇美好的窗。我一走进校园,走进书本,那窗外的世界就充满了诱惑,我像所有的孩子一样,会认真的读书,会获得各式各样的奖状,也走出了自己,从一个木讷的人也开始长大了,从小组长到中队长,班长,我有了自己的拥护者。但更多的时候,我也会在课间对着窗外的明媚出神,我很好奇那些蓝天白云上的风景会飘向哪里,那些飞鸟从何而来。内心里蠢蠢欲动,但其实小村庄赐予我的美好,以及母亲的笑脸,还有那些简单的饭菜,都让我从没有想过离别。
初中去父亲所在的城市上学,每周一次回家,到成了我人生中的第一次离别。每每母亲都会细心的为我和妹妹打点好所有的衣物和馒头,细细的嘱咐叮咛,多吃点,好好学习,路上骑车慢点,注意安全。一个农家女子所有的关爱,就藏在寥寥数语里,没有离别的伤感,怕只怕会有一丝的落寞吧。曾经热闹的院落里,少了我们姐妹的叽叽喳喳,就连那院子里的飞燕都会觉得空旷,可是勤劳的母亲没时间去忧伤,圈里的小猪,后院的小鸡,还有留守的外甥,以及地里的锄草、施肥等等,没有一件小事不需要母亲的忙碌。记忆中,远离故乡的那段日子我们过得很匆忙,很奔波,每个周末,我们都会承载着母亲的遥遥相望,骑着自行车,抄小路回到小乡村,只因那里还有我的小院子,还有我爱吃的果蔬,更有我日夜牵挂的母亲,以及一周的干粮。父亲常年在外,家里的一切都是母亲独自承担着,有些委屈,有些眼泪,还有些不该有的磨难,让她一个羸弱且好强的女子看不到希望,但她却从没有放弃过任何的机会,每天早出晚归,努力生活。
那些弯曲的小路,也记录了我的成长危难。秋日的周末,傍晚总是来得很快,尤其是阴天。到处是即将成熟的玉米地,近两米高的玉米遮住了外界,因为怕妈妈翘首盼望的太久,我和妹妹骑着单车顺着小路往家赶,走到快一半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看不到前路的我们,互相安慰着,摸索着前行。雨后的路到处是水沟,我们曾多次趟着水和泥走过,路边的一切都是黝黑的,玉米还是树叶的响动声让我们担忧着随时会出现险情,或者身后有人跟踪,两颗心充满了恐慌。自行车竟然半路掉了链子,后轮被泥土和树叶塞满,前行很艰难。在那个没有手机的年代,也没有路灯,村庄的人们都早早关门歇息了,如果玉米地里跑出来一个人,我们会怎么办,脑子里幻想着,却不敢停留,妹妹紧紧的在我身后帮我推着车,我们不知道走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几点,终于看到了一家人里有亮着的灯,敲了门问了路,好心的人为我们修好了车链子,清理了车子上的泥土,还用手电筒为我们打了很久的光,直到我们走出那段最泥泞的路,转上了回家的正路。看到了遥远的前方村庄里微弱的灯,我们不敢有任何的停留,骑着车赶紧往家里赶。那段路,我们走了两个多小时,黑暗中唯一给我们勇气的是母亲的等待。十五岁的记忆里,我们用力敲开那扇家门,看到母亲惊诧的眼神,冲进她的怀抱里,泪水才无声的流了下来,那次之后,母亲坚决不允许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赶回家,她怕,我们知道其实从开始到最终,我们也很怕,幸好那个年代,民风是多么的淳朴,我们感谢那盏灯光,也感谢那个平和的年代里,至少让我们有勇气去面对将来的种种,却没有了畏惧。这是母亲给我人生画的第二圈,乐观。
七月流火,是毕业分别的日子。可回首往事,好像每一次毕业照里,我都笑的很灿烂,却总会在别人十八里相送的日子里逃离。高中毕业,我马不停蹄的返回了小村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忐忑中等待高考的宣判,再返回时,那些陪了我六年的同学们,早已经各奔东西,开始了新的生活,我选择了不去打扰他们。大学毕业后,看不惯毕业酒会上的悲春伤秋,以及青春失恋的泪水,我再次选择和同学一起游历古城西安,流连忘返的日子里,回到校园,已人去楼空,那些宿舍里的人影早已踏上新的征程,听说,小城的站台上,年轻的他们曾相拥而泣,也曾一再的挥手致别,相约来年再聚,可那些青涩的言语,那些悲伤的眼泪,都被岁月的尘埃轻易的隔离了。这或许是我生命中的遗憾,却也因为残缺,而让我更加的期待完满。
生命中的第二次离别,却是死别。辛苦劳作了一辈子的父母老了,也在城里买了房子,我们也有了新的工作,母亲也从小村庄里赶来了,原以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从此会展开,但装修好的新房没住多久,父亲就病倒了。经年的离家,让他一个人在外独自打拼,以至于少年时初次见到那个满脸胡须的男人时,我吓哭了独自躲在麦垛里不敢回家。后来父女之间相处没有所谓的亲密,有的只是一个称呼和疏离。或许因为从未想到家里的脊梁骨会倒下,我总是乐观的希冀他早日康复。可事实上,常年毛毡厂的毛灰,以及锅炉里的烟灰,加上他戒不了的烟瘾,让他的肺部被严重破坏了,所有的挽救在那个冬天都毫无起色。怀念那段最后的时光,我和母亲轮流在医院里照顾他,眼睁睁的看着他在我的世界里耗尽生命最后的火花。那个时候,他只是一个慈祥的老头,想吃什么都得医生的同意,最后一碗面是我给他买的,医生不让吃肉,对于无肉不欢的他而言,那也是一顿美味,意识朦胧的夜里,狠命的拔下母亲手上的戒指,要给我戴上,但最终未能如愿。我以为他只是睡着了,我以为他会在第二天醒来,让我给他买肉面,也会在我嫁人的时候笑着看我成长。可那场大雪,把他埋在了冰冷里,我在瑟瑟冷风里,把自己跪成了一道风景,眼泪无声融化了冰雪,却在我的心里,塑造了一座冰雕,我会在每个风起的日子里,想念他,还有他赐予我的点点滴滴的温暖。
成长中的阵痛,母亲从未刻意去指引,只是在我迷茫的时候,她给我画了第三个圈,这个圈叫坚强。父亲的离世,让母亲肩膀上的责任更加的沉重,可和她相濡以沫的十几个年头,不管是风雨交加,还是风和日丽,她总是告诉我们要认真工作,用心生活。后来,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在各自的岗位上有了好的表现和发展,她却从未张扬,只是默默的接受别人的赞誉。生活的艰辛,让她不愿意给我们添太多的负担,也从不乞求什么。小村庄里的那些地,春播秋种,她从不落后。我跟在她的身后,见证了收获所经历的种种辛苦和喜悦,她的身板一直挺拔,虽然个子不高,却足够让我看到一个好强的女子,不慌不忙,不惊不喜,用自己的一双手,辛勤劳作,收获幸福。
2006年7月去青海出差,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远行。凌晨五点多,天蒙蒙亮,帮我收拾好行李的母亲,很早起来为我准备了早餐,然后送我到了小区门口,看着我上了车,并没有太多的叮咛,只是让我照顾好自己。那时候内心里满满的是对青藏高原的向往和远方的憧憬,不曾回头去看母亲是否一直站在原地,而她瘦弱阑珊的身影,从倒车镜里倒映着,被凌晨的路灯拉的很长。结果因为长途奔波,水土不服,我在西藏那曲开始高原反应,强烈的反应,让我呼吸困难,浑身无力,意识开始模糊。我第一次有了害怕,我哭了,像个傻子般的哭,把随行的同事也吓坏了,意识模糊的时候最想家,最想母亲,想她的笑容,想她的唠叨,想她的饭菜,还想有她在的安定。出发的喜悦渐渐被莫名的难受和窒息所替代,一丝对死亡的恐惧也由内心丰盈了起来,而我无能为力,只能默默的流泪,不断的昏睡,不断的噩梦,清醒时只想快点回家。后来在那曲医院吸了一个多小时的氧气,才慢慢的缓了过来,但内心的恐慌让我日后辗转长达半月的出差旅程战战兢兢,那些途经过的风景都成了过眼烟云,唯有对母亲的思念让我迫不及待。可像母亲一般,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我知道她会担心,若她知晓了我所经历过的这些疼痛,她只会担忧,所以,那个时候,我很少给家里打电话,偶尔打过去也只是报个平安而已。而那段与死亡挣扎的日子,过了许久,我才慢慢提及,尽管我云淡风轻,可仍然看到母亲脸上挂满了担忧。
我结婚的时候,是名副其实的“大龄剩女”,但要让我和一个只见了三次面的陌生男人生活,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于我而言,对未来的茫然远远大于结婚的喜悦,不懂事的我,还在婚前和母亲大闹了一场,说了一些不堪的话语。初冬的天飘着冷冷的清雨,我穿着洁白的婚纱,随着迎亲队伍离开那个我生活了多年的家,脸上是冰凉的没有丝毫的温度,更没有笑容,像极了那天的天气,忧伤满溢。而母亲笑着迎来送往,等到我们离开,她却只能独自留在那喧闹过后的家里,空荡荡的,只有满地的垃圾,还有大红的喜字,她在楼门口,安静的站着,脸上是浅浅的笑容,但心情里难掩离别的神情。因为有着对母亲的抱怨,我并没有表现出对母亲依依不舍,甚至有点决然和赌气,或许我不仅仅是因为母亲如此仓皇的把我推出家门,更因为我不敢去看她的表情,我怕她流泪。婚后第三天回门的时候,看到我脸上的笑容,母亲还有我的家人们,都大大的松了一口气,那天,母亲亲自下厨做了丰盛的饭菜,脸上乐开了花,说话的语气,欢快的脚步,都像唱着小曲一般欢快,好似终于卸下了心头的负担。我知道,那三天,对于母亲来说,是煎熬,是焦急,却只能默默的等待,没有人给我打过一个电话,也怕家里的电话响起,母亲吃不香睡不好,因为这段婚姻是母亲为我选择的。其实,母亲于子女,只会选择适合的,怎么会让子女陷入火坑了。或许,嫁人,是女人真正意义上和父母的离别。我珍惜这份离别,也经营好那段闪来的婚姻。如今,已结婚十年,相夫教女,日子恬淡如水,也算了却了母亲的一桩夙愿,是母亲一生最引以为豪的事情。每每提及,我都觉得心酸酸的,为自己曾对母亲的责难而愧疚。
其实,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是我的生活航标,我站在她的身后,以为她将会为我们永远的遮风挡雨,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也会老,也会害怕,也会生病,也会离开。2011年冬,母亲连续住了两次医院,身体每况愈下,后来出院住院竟成了家常便饭,但不管如何,我总愿意看到她的笑脸,好似那张脸会让世间所有的风景都逊色,我也不会想到有一天,我的航标会消失不见。但事实很残忍,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阳光晴好,世界安平,我失去了今生最挚爱的那个人,从此,成为了真正的孤儿。那种死别的痛楚,慢慢的,一丝一丝的,浸入我的骨头里,我的心里,让我悲恸万分,许多责备,许多愧疚,我的世界里,我是一棵孤独的小草,需要在未来的生活里,带着母亲给我画的那三个圈,活在希望里,活在这春天里。
回顾这过去的时光,我从未经历过所谓风花雪月般刻骨铭心的生离,也无法体会到古诗中的那些伤感与欢愉,更无法想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的痛楚,有的只是“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死别离殇,也许经历过,才会真切的体会到“游子身上衣,离别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所展现的深刻。就是这简单的“意恐”两个字,写尽了人世间最感伤最深厚的离别。
龙应台在《目送》里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于是,我学会了,不去问:“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也不在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更不会追问:“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更不会怅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世间的种种离别,都不过是你前世走过的路,每一步都写满了艰辛,也刻满了相思。我有的只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故作洒脱,有的只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自我安慰,偶尔也会畅想“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或许,世间的种种离别,都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言的那般:“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春日,迎着朝阳去送女儿上学,她蹦蹦跳跳的走在前面,我慢慢的追随在后,就那样带着慈爱的神情,看着她一天天的长大,听她一段一段的言语,在校门口,我停驻,看她瘦小的个子,背着大书包,没有回头,没有停留,很快加入到了校园的那群身影里,越走越远。“一看肠一断,好云莫回头”。这时候,我才明白,从小到大,不管父母亲在哪里,也不管我们去往哪里,她和父亲都曾这样带着温暖的笑容,远远的看着我们,不言不语,永远在我们的身后用目光陪着我们。春夜,绿色在昏黄的路灯里绰约风情,陪我散步的女儿,忽然拉着我的衣袖惊喜的说:妈妈,快看那颗最亮的星星,像不像外婆的眼睛,亮晶晶的。抬头,黑黝黝的夜空里,确实亮了许多星星,顺着女儿的小手看去,那里真的有一颗最亮的星星,我们没有再言语,都只是静静的遥望着那颗星。我知道女儿也想念她的外婆了。思念,果真是无时不刻萦绕在我们的身边,令人措不及防,却又那般的温馨动人。[1]
作者简介
薛富莉,陕西人。喜欢看书,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