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去來兮辭

來自網絡 的圖片

作品名稱:《歸去來兮辭》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辭賦

作者:陶淵明

《歸去來兮辭》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創作的抒情小賦。這篇文章作於作者辭官之初,是作者脫離仕途回歸田園的宣言。全文敘述了作者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現了他對官場的認識以及對人生的思索,表達了他潔身自好、不隨世俗的精神情操。文章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作者的生活理想。語言樸素,辭意暢達,匠心獨運而又通脫自然,感情真摯,意境深遠,有很強的感染力。結構安排嚴謹周密,散體序文重在敘述,韻文辭賦則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職,相為表里,成「雙美」之勢。

原文

歸去來兮辭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於小邑。於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文

我家境貧困,靠耕田不足自給。年幼的孩子很多,米瓮里沒有積蓄的糧食,養活全家老幼還找不到什麼辦法。親戚朋友都勸我出去做官,我豁然而有所思慮,但求取一官半職也沒有途徑。恰巧遇到四方勤王的大事,諸侯大臣都以廣施惠愛作為美德。我的叔父見我家境貧困,就舉薦我任職於小縣縣令。這時討伐桓玄的戰爭還沒有結束,心裡也害怕出遠差。彭澤縣離家只有百餘里路程,公田裡種植的糧食,足夠釀酒,故而就向叔父謀求這個官職。到任後不久,很懷念家鄉,便有歸去的心愿。為什麼呢?我本性真率,無法改變。飢餓寒冷雖也令人感覺痛切,但違背自己的意願則更使我心身交病。先前曾在官場裡應酬周旋,那都是為了嘴巴肚子而役使自己。於是惆悵感慨,為平生的抱負未能實現而深感慚愧。本指望幹完一年就整好衣服乘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一心想趕快奔赴弔喪,於是自己請求免去了職務。自仲秋到入冬,任職一共八十多天。因這件事順遂了心愿,而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時在乙巳年十一月。

回去吧!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為什麼悲愁失意?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生的事尚可補救。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的行為才是迷途。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着前進,輕快前行,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終於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過去。家僮歡快地迎接我,幼兒們守候在門庭等待。院子裡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菊還長在那裡。我帶着幼兒們進入屋室,早有清釀溢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看看院子裡的樹木,覺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託傲然自得的心情,覺得住在簡陋的小屋裡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裡走走,自成一種樂趣,小園的門經常地關閉,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隨時隨地休息,時時抬頭望着遠方。雲氣自然而然的從山裡冒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陽光黯淡,太陽快落下去了,手撫孤松徘徊。

回來呀!我要跟世俗之人斷絕交遊。世事與我所想的相違背,再出外遠行又有什麼追求?以親人間的知心話為愉悅,以彈琴讀書為樂來消除憂愁。農夫告訴我春天到了,西邊田野里要開始耕種了。有時叫上一輛有帷的小車,有時划過一艘小船。有時經過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時走過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細微。羨慕自然界的萬物一到春天便及時生長茂盛,感嘆自己的一生行將結束。

算了吧!活在世上還能有多久,為什麼不放下心來任其自然地生死?為什麼心神不定,想要到哪裡去?富貴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沒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時光,獨自外出。有時放下手杖,拿起農具除草培土;登上東邊的高崗放聲呼嘯,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誦詩篇。姑且順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樂安天命的主意,還有什麼可猶疑的呢!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


參考資料

  1. 陶淵明簡介, 歷史網,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