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當牆欲高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當牆欲高行》

作品名稱: 《當牆欲高行》

創作年代: 三國時期

文學體裁:詩

作者:曹植

《當牆欲高行》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曹植作品。[1]

曹植的創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詩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負,洋溢着樂觀、浪漫的情調,對前途充滿信心;後期的詩歌則主要表達由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他的詩歌,既體現了《詩經》「哀而不傷」的莊雅,又蘊含着《楚辭》窈窕深邃的奇譎;既繼承了漢樂府反應現實的筆力,又保留了《古詩十九首》溫麗悲遠的情調。曹植的詩又有自己鮮明獨特的風格,完成了樂府民歌向文人詩的轉變。

詩詞正文

譯文

龍想要飛天要憑藉浮雲,人入仕做官得君王左右貴幸之人指引。

眾人動嘴能把金熔化,讒言太多,就算是最親的母親也會懷疑。

挑撥離間昏亂又庸俗,足以使人不辨假和真。

我想敞心扉表達真意,可惜君門九重相隔太遙遠,且橫一條河渡口難尋。

賞析

詩一開篇,用對仗形式以自然現象興起社會現象:「龍欲升天須浮雲,人之仕進待中人。」作者雖是平平道來,不置褒貶,提出的問題卻是引人深思。試想,人的仕進本該靠才德出眾,這裡卻說要依託皇帝的幸臣——中人,豈非咄咄怪事!作者正是通過這有悖常理的現象,開揭露朝廷問題,使詩一開始就揭出主旨。

「眾口可以鑠金,讒言三至,慈母不親。」化用「眾口鑠金」的典故和曾參的故事。前者是說眾人的話的話就連黃金也可以熔化,更不必說讒毀一個人了。後者見於《史記.甘茂傳》,說魯國有一個與孔子弟子曾參同姓名的人犯了罪,有人告訴曾參的母親,她不相信。不久,又有一人來報告,她仍然不信,照樣坐在那裡織布。但等到第三個人來報告,她也慌了,投杼下機,逾牆逃跑了。坐在在這裡是借古語和古事感諷現實,說明讒言可畏。

正因為如此,所以作者接下來說「憒憒俗間,不辨偽真」,便不是泛泛地空發議論,而是對當時現實的針貶,是發自內心的呼喊。因此,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胸懷大志、欲有所為的作者,不甘心就此被小人的讒言所毀滅,他要向皇帝披露真心,陳述衷情。「願欲披心自說陳」一句情詞懇切,忠心可鑑.然而就連這樣一點可憐的願望,都成了難以實現的幻想,因為「君門以九重,道遠河無津」。全詩就在這沉痛悲愴的慨嘆之間,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餘味。

這首小詩以議論為主,卻不令人乏味,除了因為作者不是蒼白空洞的說理、字裡行間包含着真情外,形式上也很有特色。例如字數參差錯落,句式長短不齊,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兼用,或駢或散,富於變化,而又一韻到底,一氣呵成。不僅避免了這類詩易於呆板的弊病,而且有力地表達了作者憤激不平的感情。

清人朱乾解此詩云:「《春秋》傳:『人之有牆,以蔽惡也』今以蔽明,喻君門九重,不得自由也。」所言極是。《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松之注引《魏略》:「是時偽言,雲帝已崩,從駕群臣迎立雍丘王植。京師自卞太后群公皆懼。及帝還,皆私查顏色。卞太后悲喜,欲推始言者,帝曰:『天下皆言,將何所推?』」詩道出了「眾口鑠金」、謠言殺人的感慨。三至五句用典,言讒言可畏。末三句寫詩人遭讒而不能辯白的無奈與憤懣。全詩將憤激難平而又無奈的情緒表現得極為真實。

作者簡介

曹植[2](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於東陽武,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3]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代寫的吧?」曹植答道:「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艷、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黃初三年(222年)四月,31歲的曹植被封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戶,也就是在這次被封王之後回鄄城的途中,他寫下了著名的《洛神賦》。在《洛神賦》中,詩人描摹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徵,寄託了自己對美好理想的傾心仰慕和熱愛;又虛構了向洛神求愛的故事,象徵了自己對美好理想夢寐不輟的熱烈追求;最後通過戀愛失敗的描寫,以此表現自己對理想的追求歸於破滅。[4]

視頻

曹植七步成詩,曹丕為什麼一定要殺了曹植,看完你就知道了

骨氣雅怨說曹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