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叔和報刊亭(陳小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當年大叔和報刊亭》是中國當代作家陳小丹的散文。
作品欣賞
當年大叔和報刊亭
前不久,在一位作家前輩的朋友圈,看到他的一首新詩作《街角報亭》,又憶起那已經遠去的報刊亭……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是報刊亭崛起的年代。當時,要尋求知識面的拓展,除了依靠收音機、電視機之外,就是報刊、雜誌了。在我成長的小城市,供課內學習的書,都要到新華書店購買,而課外讀物,則可到大街小巷拐角處的那一間間小小的報刊亭尋找。
我上小學的時候,家搬到了開元路。在開元路口的拐角處,就有一間小小的報刊亭。這間報刊亭,大概四、五平方米大小,厚鐵皮製成的外圍與頂蓋,頂蓋的上面,防曬所需,又用厚鐵皮支撐,加蓋一層白色的遮陽板。頂蓋與遮陽板中間的厚鐵皮正中央處,掛了一塊寫着「中國郵政報刊亭」的小牌匾。這塊牌匾,呈乳白色梯形狀,「中國郵政」及其象徵圖標為墨綠色,字體稍大;「報刊亭」三個黃色字體略微小些。頂蓋邊緣處,拉上一條同樣墨綠色鋸齒狀印着「中國郵政」的橫幅。許是為了應景,梯形狀的小牌匾,以及在風中搖曳的橫幅,讓這間報刊亭,果真有種亭台樓閣之感。報刊亭內,掛滿了色彩繽紛的各式報紙、雜誌。《潮州日報》《羊城晚報》《故事會》《童話大王》《民間故事》《讀者》《意林》《知音》等等,數十種雜誌報刊整齊地懸掛在內,方便讀者選購。
經營報刊亭的,是一位五十歲左右的大叔。大叔原為電機廠的下崗職工,妻子在一家服裝店幫人改衣服,家裡還有兩個孩子在上中學,日子過得很不寬裕。當年,剛好報刊亭作為民生項目,由郵政局負責管理。符合條件的,只需去郵政局申請,繳納一點加盟費,便可進行經營。天降甘露,大叔也趕緊去申請,經營着這間報刊亭。我平時除了看電視、打遊戲之外,就喜歡去這間報刊亭買雜誌。《故事會》《童話大王》《民間故事》,是我小學階段從不間斷的課外書,每期不落。到了初高中,必看的便是《讀者》《意林》與《青年文摘》。一邊吃飯,一邊看雜誌的壞習慣,少說也堅持了十幾年,也十幾年如一日被責罵。雖然知道是壞習慣,卻也改不了,似乎,雜誌已成為菜餚的佐料,缺了便食之無味。經常去買雜誌,也便跟報刊亭的大叔熟絡了。大叔最常說的一句話便是,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有那麼多的書籍可以看。他說自己小時候,只有家裡的爺爺給他畫連環畫,至今那些連環畫他都視若珍寶。他很愛讀書,只可惜,沒有遇上好時候,現在有了這間報刊亭,不僅能幫助生計,還能圓他的讀書夢。直到有一天,我照常去報刊亭買雜誌,大叔手裡攥着最新一期的《讀者》,看到我非常高興,手忙腳亂地翻着雜誌到其中的一頁,指着裡面一篇文章,激動地說,這是他寫的!原來,他這麼多年來,一直都在投稿,雖然每次都在漫長等待中失望,卻也從未氣餒,不間斷地堅持寫作、投稿。這是他第一篇上稿的文章,也難怪他如此興奮,我也被他的情緒所感染,為他感到滿滿的開心。
後來,我們搬家了,我也去廣州讀大學,很多年也不曾再去過這間報刊亭。但在廣州求學期間,也仍然沒有改變習慣,一直還在學校附近的報刊亭購買雜誌。多年後再回到那間小報刊亭時,還是那位大叔,雖然多了些風霜的痕跡,卻更加精神抖擻。報刊亭雜誌種類也更多了,有《當代》《小說選刊》《藝術與設計》等等。大叔還認得我,很高興,又絮絮叨叨地說這些年他又發表了多少作品。果然,「越寫作越年輕」,這句話在大叔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現在,由於時代的進步,電腦、手機都非常方便快捷,大家都非常依賴、熱衷網絡,報紙、雜誌、書籍的電子書網上隨時可見可閱讀。曾經忠實的紙媒體讀者,許多也痴迷於電子書籍的便捷,報刊亭的生意也一落千丈。我再次去到那間小報刊亭的時候,它已經悄然離去,取而代之的,是寬敞繁華的街道,大叔也不知去向。
報刊亭曾是城市文明的一道別致風景,是拓展我的視野的窗口,是外部世界通往我的精神世界的一道橋樑。與它結緣,是溫暖的邂逅。即便數字閱讀有多麼方便,我對紙質閱讀的鐘情,卻依舊不變。報刊亭里,曾經文字花開,芳香四溢,豐盈我那些單薄且孤單的時光。而今,我卻尋不到它的蹤影。
不由得一遍遍賞讀前輩作家的這首《街角報亭》:
「…………
在文字中放鬆
書香墨香,伴着
濃濃的市井氣息
聽說
這裡賣報紙的
更能讀出感覺
有感覺的文字
才會上心……」
曾經的報刊亭,留給我真實而溫暖的回憶……
作者簡介
陳小丹,筆名圓蛋,中國檔案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湘橋區作家協會副主席,文學刊物《嶺南文學》副總編,《神州文學》副主編。希望餘生能夠霽月光風,不縈於懷。
參考資料
-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