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彝族左腳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彝族左腳舞

彝族左腳舞 雲南省牟定縣民間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彝族左腳舞,彝語稱「咕遮」,古名墮左腳。左腳舞產生於1000多年前土著彝族時期的原始社會。道光年《定遠縣誌》稱:「謂墮左腳,蓋以左腳先起故也」。左腳舞是彝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以娛人、交往、健身為目的,以歌、舞樂活動為內容,並包含了彝族人民對天、地、日、月、火、虎、原始、自然崇拜及諸多文化表現形式的代表性傳統舞種。經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形成相對固定的左腳歌舞樂跳法和唱法。左腳舞等為表現形式的彝族左腳舞文化,千百年來深受牟定彝家兒女所喜愛。

2008年6月7日,彝族左腳舞被列入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Ⅲ-73。

基本內容

中文名:彝族左腳舞

非遺級別:國家級

遺產編號:Ⅲ-73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申報地區:雲南省牟定縣

遺產類型:傳統舞蹈

歷史淵源

傳說很久以前,世間有條惡龍造成洪水危害。彝家人在勇敢青年阿里和阿羅帶領下向惡龍開戰。惡龍見勢不妙,逃回龍潭。人們把事先燒紅的栗炭往潭裡倒,又抬石頭、挖泥土,把龍潭填平。還怕夯壓不緊惡龍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邊唱邊跳邊跺腳。三天三夜後,惡龍終於死了。為了慶祝勝利,彝家人用惡龍的頭、皮、骨、筋製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腳彈琴,口唱左腳調「阿里羅」以示紀念。

道光《定遠縣誌·風俗》記載:「三月二十八日,就城外南郊東嶽宮趕市,四方遠近商賈漢夷輻輳,買賣農器貨物,至四月初二方散。」同書還記載有被稱為「白倮倮」的彝族「撒毛朵」人「每年三月二十八日,赴城南東嶽廟趕會,賣蓑笠、羊氈、麻線。至晚,男女百餘人,噓葫蘆笙,彈月琴,吹口弦,唱夷曲,至縣署二堂跪拜官長,就階下環圍,跺左腳至更余方散,此夷人躋堂稱祝之意。」[2]

每到農曆正月十六和三月二十七、二十八、二十九三天或有人家娶妻嫁女,夕陽西下之時,遠遠近近的彝族和其他民族群眾不邀而到,點起篝火,彈起龍頭弦子,男女和聲或齊聲唱起左腳調,手牽手、肩並肩,圍成一個個幾十乃至上百人的大圓圈,歡跳左腳舞。而且牟定多山,彝族先民們大都居住在山上,土掌房或木垛房依山而建,他們日出而作日暮而息,刀耕火種雖然辛苦,但也要把日子過得舒坦快樂,白天幹活,晚上就來唱歌跳舞。這是他們的一道精神食糧,在跳左腳的過程中,不僅愉悅的身心,而且還具有很多社會文化功能。[3]

牟定縣一些民間表演團體經過整理、發掘、編排,出版了部分CD、VCD,《火熱的三月》已進入中國音樂大系。一些外出的彝族打工青年把這些帶子帶到外地傳唱表演,引來過一些喝彩。「左腳調」的歌詞大多是男女情歌,如《送郎送到對門坡》、《阿表你咋那個拽》、《走是要走了 舍是捨不得》;有改唱過的《八月桂花香》、《要嫁你就嫁給我》;也有《請到我們彝鄉來》、《天上的星星多, 彝家朋友多》、《民族文化一枝花》等等大眾化的歌詞。

2004年5月16日,牟定縣舉辦了首屆「左腳舞民族文化節」活動,目的就是要從文化上着力打造「左腳舞故鄉」的品牌,把「左腳舞」跳出故鄉,跳往更遠的四面八方。

舞蹈特色

舞蹈特點

(1)人數不受限制,少則三五人,多則上萬人可以一起跳。

(2)場地不受限制,人多選擇場地大的地區,人少選擇小一點的即可。

(3)歌舞一體,舞步動,歌聲起,男唱女和,女唱男和,男女齊唱。

(4)舞步可以多變,曲調變換,舞步變換,這樣使得氣氛活躍。

(5)年齡不受限制,男女老少皆宜。

音樂特點

彝族左腳舞由歌、舞、樂三部分組成。歌:左腳調,彝語稱「咕遮敏」,是左腳舞活動中重要的聲腔演唱形式,縣境內流傳有300餘首,較為有代表性的近百首;從內容上分為愛情、讚頌、敘事、諷刺、幽默、勸世、教育、敬酒八大類。舞:左腳舞,俚頗支系稱「瑪咕」,倮倮頗、倮伍支系稱「咕遮」,即跳左腳;「瑪咕」左腳舞較為古老傳統,共24跺腳,舞者多為中老年彝族,「咕遮」左腳舞,一調一跳法,舞步隨調變化而變化。樂:左腳調音樂,音樂具有鮮明的民族調式色彩和彝族音樂個性。調式多為民族五聲調式,音階多為民族五聲及部分七聲音階;伴奏樂器多為龍頭四弦、三胡、小二胡、寸笛等。

藝術特色

左腳調節奏明快,通俗易懂,純樸自然,表現力豐富,為高八度聲腔演唱,清脆悅耳,高亢熱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牟定縣境內共整理出廣泛流傳的左腳調有300多首,其中,彝族祝酒歌的代表《喜歡不喜歡也要喝》為左腳調的代表曲目。

傳承保護

傳承現狀

彝族左腳舞記錄着彝族人民對天、地、日、月、火、虎、自然等的原始崇拜,反映了彝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團結奮進、勇於創造的民族精神。它深深地紮根於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是牟定彝人及全縣各族人民的精神食糧,其獨特的樂器製作技藝和服飾特色充分體現了彝族人民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創造才能。彝族左腳舞中包含了彝族民風民俗、傳統工藝、民族服飾等諸多文化內容,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彝族左腳舞一直沒有得到有組織、有計劃的保護,在節慶活動城鎮化、民俗活動商業化等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影響下,其文化傳統和習俗日漸淡化,具有歌、舞、樂綜合素質的傳承人越來越少。在此情勢下,彝族左腳舞的生存面臨重重危機,亟待搶救保護。[5]

傳承保護

普清榮,男,彝族。2008年2月,普清榮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牟定縣申報。[6]

保護措施

左腳舞是彝族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標誌,蘊涵了彝族社會發展歷史及生活方式等全部深層的文化積澱,是彝州流行最廣,影響最深的彝族物種,被譽為彝族文化的活化石。左腳舞文化節是一項融文化活動、旅遊活動、學術活動、經貿活動於一體的大型地方性節慶活動,其起源於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三月會」。

逢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這三天,牟定境內外的成千上萬彝、漢、苗等各族群眾穿上絢麗的節日盛裝不約而同來到縣城趕節,他們一起手拉手,肩並肩,圍起數十個大圓圈,伴隨着錚錚作響的四弦聲和清脆悅耳的左腳調聲跳一起歡快的左腳舞,時而閃腰跌腳,時而拆步合腳,舞步整齊統一,氣氛非常熱烈。夜晚,則燃起篝火,圍火而舞。整個牟定縣城成為了歌舞的海洋,場面十分壯觀。對於多數彝族青年男女來說,趕三月會的目的就是跳左腳舞合談情說愛。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牟定縣文化館獲得彝族左腳舞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出

2014年,青島世界園藝博覽會雲南文化周,彝族左腳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2009年5月3日,牟定縣第四屆左腳舞文化節在牟定化湖廣場隆重開幕。

2017年,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中共德宏州委、德宏州人民政府主辦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德宏》 金小鳳·雲南聲音藝術團2017迎新年晚會,彝族左腳舞在其中得到展示。

榮譽表彰

2006年6月,雲南省政府把牟定縣命名為「彝族左腳舞之鄉」。

2009年,牟定縣以「最大型的原生態舞蹈—萬人同跳左腳舞」 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1]

參考文獻

  1. 彝族左腳舞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