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陶渊明)」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形影神三首·影答形</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
 
行 20: 行 20:
 
|}
 
|}
 
   
 
   
 +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是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三首诗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长生的愿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愿望,“神”以自然之义化解他们的苦恼,诗以形影之言而引发神辨的辩论形式分别写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观点。第一首诗写形对影的赠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虽枯犹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体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应当及时饮酒行乐。第二首诗写影对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无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尽力立下善德,留给后人,这岂不比饮酒行乐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诗写神针对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观点进行徘解。认为长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终将一死;但饮酒使人短寿,立善也无人为之称誉,过分担忧生死之事反而会损伤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顺应自然,以达观的态度等闲视之,不必为之多虑。组诗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渊明的三个分身,分别代表了陶渊明自身矛盾着的三个方面,三者的对话反映了他人生观里的冲突和调和。全诗写法较为浅显,明晰,生动,亲切,如谈家常。
  
 
==原文==
 
==原文==
行 28: 行 29: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陶渊明集》}}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陶渊明集》}}

於 2022年9月30日 (五) 22:18 的修訂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

來自網絡 的圖片

作品名稱:《形影神三首·影答形》

創作年代:東晉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陶淵明

《形影神三首·影答形》是陶淵明創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三首詩中的「形」指代人乞求長生的願望,「影」指代人求善立名的願望,「神」以自然之義化解他們的苦惱,詩以形影之言而引發神辨的辯論形式分別寫出了形影神各自的觀點。第一首詩寫形對影的贈言:天地、山川之形可以永存,草木雖枯猶能再生,而只有人的形體必然要死亡消失,所以應當及時飲酒行樂。第二首詩寫影對形的回答:生命永存既不可能,神仙世界亦無路可通。既然如此,不如盡力立下善德,留給後人,這豈不比飲酒行樂要高尚得多。第三首詩寫神針對形、影的苦衷和不同觀點進行徘解。認為長生永存的幻想是靠不住的,人生終將一死;但飲酒使人短壽,立善也無人為之稱譽,過分擔憂生死之事反而會損傷自己的生命;因此莫如順應自然,以達觀的態度等閒視之,不必為之多慮。組詩中的形、影、神三者可以看作是陶淵明的三個分身,分別代表了陶淵明自身矛盾着的三個方面,三者的對話反映了他人生觀里的衝突和調和。全詩寫法較為淺顯,明晰,生動,親切,如談家常。

原文

譯文

長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但是衛護生命保持健康,也讓人很苦惱,沒有好方法。

我打心底里想到崑崙山和華山這樣的仙境去學習養生之道,無奈路途遙遠不可通。

自從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離,不管是悲還是喜,我們都一起承受。

其實在樹蔭下暫時分開,而止於陽光下,我們也始終不離別。

可是,這種形影不離也是不能長久的,因為形總有一日會滅亡,而影也會跟着一起黯然俱滅。

想到身子沒了,但是名聲也沒有留下,實在是心情複雜。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見愛於後人,為什麼不竭盡你的能力為之呢?

酒雖然能夠消除憂愁,但是與此相比,豈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嗎?

作者簡介

陶淵明大約生於365年,出生在今天的江西省宜豐縣澄塘鎮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着「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後任彭澤縣令,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

公元393年陶淵明時年29歲,與妻及子離開南山陶家坪。此後陶淵明一家在潯陽居住了24年。其間,陶淵明因王氏妻亡,繼娶潯陽翟氏。公元416年,陶淵明52歲,與妻翟氏帶幼子佟回到宜豐故里,修葺南山舊宅而居之。11年後,陶淵明卒於星子栗里,後歸葬康樂縣義鈞鄉之七里山即今宜豐澄塘鎮的七里山。

陶淵明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公元427年,陶淵明走完了他六十三年的生命歷程(有關陶淵明的生年仍有待考證,因此此處的六十三年之說也有待考證),與世長辭。如今陶淵明的墓保存完好,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塊碑石組成,正中楷書「晉徵士陶公靖節先生之墓」,左刻墓誌,右刻《歸去來兮辭》,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孫所立。[1]


參考資料

  1. 陶淵明簡介, 歷史網,202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