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彭云松 ,97岁,道外区丰润街居民,出生于1920年9月,黑龙江省。是6个儿女的父亲。这一家七口人却有着7个不同的姓氏。年轻时,彭云松从山东平邑“闯关东”来到哈尔滨,1954年起陆续收养了6个流浪儿和孤儿。[1]。 哈尔滨市有这样一个特殊家庭,一家人七个姓,儿女们姓氏不同,却共有一个爸爸:彭云松。这位让人可敬的爸爸收养他们6个弃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彭云松当时是一名临时工,薪水微薄,腿脚不好,艰难地拉扯着6个孩子,全家7个人挤在一间小土屋里。为了让孩子们生活的稍好一点,彭云松起早贪黑找各种机会干零活。孩子们记得,爸爸养了5只奶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挤奶,再拖着一条病腿拿到早市上去卖,换取当天的饭钱[2]

彭云松
面对疫情却格外“慷慨 捐款
出生 1920年9月
国籍 中国 黑龙江省
知名于 九旬老人抚养6名孤儿长大 演绎超越血缘的人间真情

彭云松老人终生未娶,他含辛茹苦培养的孩子们如今已经长大成家,事业有成。现在,他的心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目录

人物简介

哈尔滨市有一样一个特殊家庭,儿女们姓氏不同,却共有一个爸爸。而这位让人可敬的爸爸收养他们6个弃儿,培养他们长大成家,事业有成,他却终生未娶,如今97岁的彭云松和他的儿女们幸福地生活在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3]

年青时,他每月36元工资,却先后收养了6个弃儿,自己却终生未娶,培养儿女健康成长是他的目标。

说起自己的家来,彭云松的儿女们说:我们的大哥是闫景成,是爸爸彭云松第一个带回家的小孩。大哥是孤儿,从小流浪,8岁那年在铁道线附近转悠,快饿昏时,爸爸给了他一个馒头,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完,对他说了句“跟我回家吧”。至此,爸爸先后收养了我们6个儿女。

老二郭廷忠告诉记者,他是四岁时失去双亲,到处流浪。彭云松是他遇到的第一个给了吃的还带他回家的人。他只比同是孤儿的老三张秀清大几个月,为了争烤土豆,常常跟老三张秀清和老四高玉滨闹成一团,最后“离家出走”。“当时很淘气,一次又一次跑出去,让父亲一次又一次找我……”郭廷忠哽咽了,“爸爸的脚有些跛,急得满身汗,好几次把准备好的树枝子举起来,又放下……他从没打过我们。他不善表达,从没说过什么“暖心窝”的话,可打老四高玉滨进家那天起,他便让这个失去母亲、父亲患精神病的可怜孩子挨着自己睡。半夜,他爬起来给孩子掖好被角,轻轻搂进怀里。直至现在,彭云松依然跟当年一样,每天只吃一顿饭,可他从没让毫无血缘的6个孩子饿过肚子。儿子栾景通说,爸爸他只是省化工厅供销处的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只赚36元钱,但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饭,他养了5头羊,每天凌晨摸着黑儿挤奶到早市去卖。

他没有能力培养孩子上大学,但却培养出了6名爱家敬业的好人,还有的儿子多年被评为劳模。

彭云松在山东老家的亲人和同事都无数次劝他把6个孩子送到孤儿院,自己好娶老婆、生孩子。他沉默过,但还是拒绝了。大家气急败坏:“图啥呢?”冬去春来,刮风下雨,小泥屋摇摇欲坠。可是,里面那个耿直的山东男人,总是用他并不宽大的肩膀,将6个孩子紧紧搂在一起。

老二郭廷忠对爸爸彭云松始终有些芥蒂。他12岁进家门,总是融不进这个大家庭,有时彭云松一急,还会吼一句“你要再跑,我再也不养你”……直到16岁那年,郭廷忠去当兵,临走前,彭云松从怀里掏出15元钱塞给他,笑眯眯地对他说:“珍惜机会,锻炼成长。”郭廷忠接过被包得严实实的、带着体温的钱,望着花白头发的彭云松,低下头,无声地哭了。四年来,他第一次对彭云松喊了声“爸”……15元钱,那是他们一大家子人半个多月的生活费。

孩子们渐渐大了,纷纷离家。老三张秀清16岁那年坚持下乡。彭云松不同意,大口大口抽闷烟。女儿说:“我在那儿吃得好,还能给咱家带吃的……”彭云松急得眼睛通红,把烟甩在地上:“谁要你带吃的来……”老儿子刘玉忠是彭云松从山东老家带过来的,读了一年初中就不学了。彭云松叹了气:“不读就不读吧,人只要心眼好,做一个有手艺的好人。”

他只上过三年私塾。可他对老五栾景通读高中的事始终态度坚决:“咱家穷,你是读书的料,一定给咱家争口气。”栾景通19岁当兵,在部队里表现得十分出色,很快入了党,成了家里第一个党员。二哥在部队里也入了党、提了干。当年的“野孩子”们,纷纷省吃俭用地每月往家寄钱。老四高玉滨初中毕业后在化工机械厂连续5年当上劳模,还分到了房子。他把钥匙放进父亲温暖的大手里,对上父亲温柔的目光:“爸说的真对,做个好人,认真工作……’”

为了让儿女有房住,彭云松在79岁那年只身回到山东老家。富起来的儿女接他回家时,老人却将财产全部留给了老家孤困邻里16年前,彭云松召开了“家庭会议”,将自己的两套房子分别给了三女儿张秀清和老五栾景通,让女儿一家有自己的住房,也鼓励老五创业;其余的几万元存款,平分给另外4个子女。女儿张秀清当场急了:“您就住我家,哪儿也不许去!”彭云松摇摇头:“我的烟抽得太多了,怕给你们家添乱……”这个为儿女倾尽大半辈子的老人,在他79岁那年回到了山东老家。

老五栾景通是父亲眼里最出息的娃。他用爸爸彭云松给的房子创业,生意越做越大。这个53岁的私企老板在过去五六年里一共帮过130位孤寡特困老人,花出去上百万元。他组建了哈尔滨第一支专为老人无偿服务的爱心车队。去年,栾景通不顾爸爸的阻止,他终于铁了心要接父亲回家,当他带着妻子跑到山东,辗转找到父亲当年只花500元钱盖的小房里时,看着黑乎乎的小屋和爸爸用砖头儿上面盖了个门板的床时,栾景通跪在地上痛哭不已……我这辈子也没想过,这十几年我爸是这么过来的……”

原来,刚回山东的第二年,彭云松听邻居说隔壁的老太太快饿死了,“三天就吃过一个小窝头”。他一路小跑地来到市场,找了个卖馒头的摊,交给摊主100元钱,让他每天给老太太送2斤馒头。他盘算好了,老太太吃到7月,地里的玉米就成熟了。

彭云松有很多“乡亲粉”。十几年来,无论谁跟他提困难,只要老人手里有钱,肯定给出去。乡亲们互相约定,无论谁家包饺子,第一碗都要给彭大爷端来。得知他儿子来了,几十位乡亲们哭天抹泪地端着小板凳,跑到老人的小泥屋门前“静坐”。“不能让老爷子走,舍不得!”去年,老父亲刚从山东平邑县的老家回家,6家兄弟姐妹在饭桌上都哭了:“下辈子投胎,咱还是彭家的人……”

面对着六个儿女的争抢,已经97岁的彭云松为了不给儿女们添麻烦,只答应住进了哈尔滨市道里区井街胡同金银河居家养老院。儿女们要给钱,他连忙用粗大的双手一挡:“我有钱呢,两千多块……”那是他每月的退休金。可他好像从没把钱当成自己的。这么多年,谁提着困难来要钱,他都给。就连记者伸手逗他“您给我点儿钱呗”,他也会立刻在裤兜里摸索起来……

如今,老大家的孩子是哈工大的博士,老二家的女儿研究生毕业后在高中当老师,老四家的女儿学的是中医,在北京工作……这个庞大家族里的孩子,一个比一个出息,面对儿女们几次三番提出随彭姓,彭云松始终不肯。他说:“我只是替孩子们的父母照顾他们,破坏别人家血脉的事,咱可不能干。”[4]

入党心愿

12 月 20 日,97 岁的彭云松老人在哈工大集团老年公寓,举起右手庄严地宣示—— "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 为了这一刻,老人等了近一个世纪[5]

熟悉彭云松老人的人都知道,他这一生可以用艰辛和坎坷来形容。一辈子没有结婚,却有 6 个异姓子女,这 6 个孩子都是他捡回来的孤儿和流浪儿,他用一生将这些孩子抚养成人。

为了抚养 6 个孩子,彭云松冬天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件棉衣,夏天舍不得吃一顿饺子。冬天里好心邻居看见他衣着单薄,便给他一些旧棉衣,可他却把衣服改小,给孩子们穿上。邻居见他一天只吃一顿饭,给他送来饺子,他却将饺子给孩子们一个个分了。

在彭云松老人的影响下,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们全都成了知恩图报、服务社会的好人。老五栾景通在 1999 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提供免费服务的雷锋车队,并带动全国 98 个城市组建了雷锋车队。彭云松老人的 家庭也先后被评为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和全国文明家庭。

2017 年 9 月 6 日,彭云松老人在自己 96 岁生日当天,向亲友们说出了一个一直埋藏心底的愿望—— " 我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位耄耋老人,为什么还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栾景通说:" 其实老人一直都有要入党的想法,可是他对谁都没有说出来。有一次他在柜子里找东西时,写了一半的入党申请书掉了出来,父亲才对我们说出他想要入党的这个愿望。"

从那以后,彭云松老人将从手机和电视上看到的国家政策、反腐成果经常编成快板或故事,在小区里对邻居们宣讲,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编成歌曲,教给一起散步的老人唱。子女和邻居经常劝老人在家多休息不要总出来,老人却说:" 我这把年纪了,能为党做事情的时间不多了,我要尽我所能多做一点。"

97 岁高龄早已是不问世事、颐养天年的时候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彭云松坚持入党?中国共产党的什么魅力吸引着这位 97 岁的老人如此执着地一路追随?在道里区尚志街工委中央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媛媛看来, 是共产党带给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 " 获得感 ",吸引着老人走进党的怀抱。

疫情捐助

新华社哈尔滨1月30日电(记者杨思琪)10000元,是老人4个多月的退休工资;作为一名普通退休工人,生活上向来“吝啬”,面对疫情却格外“慷慨”。

他,就是百岁党员彭云松[6]

这个特殊的春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形势严峻,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1月29日,家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彭云松联系当地政府部门和红十字会,向道外区防控一线捐款1万元。

彭云松出生于1920年9月,是6个儿女的父亲。这一家七口人却有着7个不同的姓氏。年轻时,彭云松从山东平邑“闯关东”来到哈尔滨,1954年起陆续收养了6个流浪儿和孤儿。

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读书上学,彭云松每天起早贪黑,一边在化工厂打工,一边养羊卖羊奶、收废品,补贴家用。不是骨肉,却胜似骨肉,为了照顾孩子,他一生没有娶妻,用无声的付出给6个儿女一个温暖的家。

这个“七姓”大家庭的故事曾感染无数人。几年前,彭云松曾荣获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并入选“中国好人榜”。

谈及为何要为疫区捐款,老人坚定地说:“看电视、看手机,知道疫情严重,奋战在一线的医生、护士太辛苦了,我想为他们做点事。”此次捐款是他省吃俭用一点点攒下的,将全部用于道外区疫情防控,帮助一线医务工作者购置防护用品。

老人年纪大了,养老、看病会花不少钱。彭云松却觉得国家有难,要首先帮国家纾困。他的儿子栾景通说:“我爸一直这样想,也总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都特别支持他。”

捐赠书上,彭云松颤颤巍巍写下自己的名字。老人的“惊人之举”感动了在场不少年轻党员。“尽管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他们始终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永不褪色的初心与信仰。”哈尔滨市道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于欢说。

“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彭云松说。

视频

哈尔滨市道外区百岁老人彭云松的故事上央视啦

彭云松一个爹六个娃 七个姓氏是一家

参考资料

  1. 《福寿中国》彭云松 央视网,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5日 13:27
  2. 感动中国2018候选人物——彭云松 央视网,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08日 16:14
  3. 彭云松 中国文明网,发布时间;2016.5
  4. 百岁老人彭云松传承家训 以德为本 以忠为根 以善为动 东北网,发布时间;19-05-0613:11
  5. 97 岁老人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哈尔滨日报,发布时间;2018-12-20 14:31
  6. 一名百岁党员的战“疫”答卷 新华社,发布时间;2020-01-30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