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浦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彭浦镇地处静安区的北部,东至万荣路与大宁街道为邻,南临老沪太,西到沪太路,与普陀区、宝山区接壤,北越场中路,到大场与彭浦新村街道交界。全境南北长约3.9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全镇占地7.88平方公里。彭浦镇目前户籍人口约7.6万人。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曾经为彭浦镇白遗桥村题词。改革开放以后,彭浦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九十年代初,成为市郊著名的亿元乡镇,人均收入连续几年名列市郊前茅。彭浦镇还是一个文艺之乡,摄影、民间舞蹈等开展得有声有色。 2019年1月,彭浦镇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

乡镇概况

从1978年总产值仅2100余万元,到2007年总产值突破100亿元;从农田菜地、牲畜棚屋和简易农舍遍布的市郊乡村,变身为拥有68万平方米浦西最大绿地、100余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和420万平方米中高档住宅区的现代化城镇……静安区彭浦镇改革开放30年来发生的巨变,正是上海广大乡镇30年飞速发展的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彭浦镇开创了上海乡镇多个“第一”:第一批进入全国“亿元乡镇”行列,第一批荣获全国“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摄影类)称号,第一个实行农民退养制度,第一个完成所有适龄农村人员户口“农转非”,第一个建成现代教育园区……静安区彭浦镇30年来在上海乡镇中开创了诸多“第一”。

历史沿革

历史上的彭浦地名始于1299年(元大德三年),僧人德宁在彭越浦东建彭王庙,遂以此命名。1912年,宝山县丈量土地,划分市乡,彭浦乡建制由此确立。1992年,彭浦镇的前身彭浦乡由宝山县划归闸北区。1994年,彭浦乡撤乡建镇。2015年11月,再由闸北区划归静安区。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彭浦镇产业结构一直以农业、加工业为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彭浦镇产业结构从以一产农业、二产工业为主、三产空白,逐步转变二产、三产为主,直至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统领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都市产业新格局。

改革开放号角吹响之年1978年,全镇总产值为211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40%,第二产业占60% ;1987年,全镇总产值为1.3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13.4%,第二产业占82.2%,第三产业占4.4%,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亿元乡镇"(上海第一个“亿元乡镇”);1997年,全镇总产值为11.13亿元,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占58.3%,第三产业占39.5%;2007年,全镇总产值达到106.21亿元,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其中第二产业占3.4%,第三产业占76.6%。2007年总产值是1978年的502.17倍的事实,更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彭浦镇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奋发图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丰硕成果。

彭浦镇的产业,已构筑成高新科技产业、汽车商务业和现代交通物流业为主的产业框架。上海多媒体谷已被命名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基地。清华大学科技园、上海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园龙软万荣基地等现代产业园区均在本镇安营扎寨,德国莱茵技术集团、上海联合汽车集团、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等中外企业亦竞相入驻。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已成为推动彭浦镇经济高速发展的主引擎。[2]

市政建设

彭浦镇政府先后共投入近4亿元资金进行市政道路建设,至2005年,先后打通“断头路”和新建道路总计13条,长达13.1公里,并架设了7座桥梁,现已形成境内道路四通八达,周边地铁1号线、南北高架、中环线和10余条公交线路横穿的现代城市立体交通格局。 全区70%的水域面积位于我镇,通过整河改道、修筑堤岸、清淤净化、增添绿化小品等方法,使境内夏长浦河、彭越浦河、中扬湖等8条河道由黑臭河整治为水清岸绿的景观河,形成了良好的水系景观。

社区绿化覆盖总面积达134.33万平方米,浦西最大的公共绿地、上海十大魅力景点之一——68万平方米的大宁灵石公园也位于其间。另外,镇域内还有多处绿化景观被列入市、区级绿化景点。现2.86平方公里的市容道路示范区已创建成功,使彭浦镇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医疗保障

彭浦镇从以“赤脚医生”为骨干的简陋乡村医院,逐步发展成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下设5个社区的卫生服务站、38个红十字服务站,以此为网络,辐射全镇,为居民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起到了保障作用。另有华山医院永和分院、海鹰医院、静安精神卫生中心、申江医院、武警消防总医院5所医院,极大得丰富了我镇医疗资源。此外,医务人员不仅经常入小区提供健康咨询,为居民寻医问诊提供了方便,还针对一些护理困难人员提供医疗上门 服务,设立家庭病房,解决许多家庭的后顾之忧。

1995年建立了彭浦镇劳动服务所,为全镇26000余名居民提供失业登记、失业保险、开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服务。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本世纪初起,彭浦镇党委、镇政府积极为适龄农民办理户口'农转非'手续,并投入1.3亿元巨资,为各村在职人员补缴了社会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使世代生活在乡村的彭浦镇2万余农民,在入学、就业、医疗、养老等福利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同时,对于那些因政策限制未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体系的2200余名老人,由镇退养所管理,建立了生活医疗保障机制,每月还发放人均1000元的退养金,保障基本生活。

居住环境

为改善村民原来农舍相邻、鸡犬相闻的简陋居住条件,自1992年起,镇、村相继投入近30亿元,建成公建配套完善、煤卫设施齐全的农民小区92万平方米,让原本2万余名散居于7个自然村简易农舍的农民,住进了居室宽敞明亮、具有园林风貌的农民新村,一些新建的农民小区还荣获了市、区级文明小区的称号。不少家庭都拥有2-3套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40m2左右。

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热门话题,多年来,彭浦镇政府始终将其作为做好民生工作的基石,备受关注.据统计,从2000年至2008年10月底,我镇新增岗位26102个.截至2008年10月底,本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722人,控制率在99.54%之内,连续八年都控制在区下达目标数之内,且一直名列前茅;非正规组织申办累计达477个;对'双困'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就业托底更加完善.'双困'人员的就业安置达1880余人,实现了'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的目标.公共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介绍就业成功率达78.6%。自2004年以来,对1400余名网格化青年开展'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完成青年'心智'培训1200人,为提高青年市场就业的竞争力,实现青年就业的愿望提供了服务,推荐各类培训达2500余次。

社区文化

红火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满足居民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以独特的文化凝聚力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全镇有包括音乐、舞蹈、戏曲及时装表演等各类各具特色的文艺团队110余个.民族舞蹈队是彭浦镇精心培育的文化品牌.2006年参加了'新加坡国际‘胡姬花奖,乐龄舞蹈、服饰风采艺术大赛',舞蹈《乡情》荣获了大金奖,舞蹈队也获得了组织金奖,还应邀赴台湾进行艺术交流。

访问外宾

1958年以来,接待了大批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各国外宾和港、澳同胞。六七十年代,每年来乡访问的外宾在100批以上,3000余人次。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全面改革开放,来乡外宾逐渐减少。90年代初,外宾来访每年10批左右。来乡外宾中有日本通产相中曾根、联邦德国外长根舍、斐济总理卡塞塞·马拉、越南国防部长武元甲及印度毛泽东主义中心书记、挪威共产党主席、科威特议长等重要贵宾,还接待过第二批中日青年大联欢青年朋友和第二届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访华团。

彭浦镇“爱心妈妈”为河流养护工捐赠围巾。

荣誉记录

2019年1月,彭浦镇入选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相关视频

彭浦镇宣传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