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答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影答形是吕亮耕写的一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吧。
原文
时间有尽,我们的情谊无尽。
任何心爱物都不似你我的逼近——
如鱼即水如水即乳的交融,
华灯作证,日月星辰作证:
我紧随你,时刻也不曾分离——
你的情怀冷暖,我知道最亲切,
我分担过你的悲哀同欢悦:
曾伴你独自走向无人的旷野,
且颤心地窃听过你的啜泣,
我零乱的影子像打散的珠串;
今夜,青春稚子,当你的诗笔在——
羊脂烛上生花,
我又偷窥了你新的秘密。
七月,满月夜,耒阳。
赏析
我国有“顾影自怜”、“形影不离”、“形影相吊”等成语,可见人们到了寂寞难耐的时候,常常钟情于影子,企盼从影子中找到哪怕是一丝半点的安慰。此诗构思的源头也同样离不开人们这种普遍的心态,不过它又有自己不同一般的创造,显得隽永蕴藉,耐人寻味。
首先,在常人心目中,“形”即“我”是主,“影”是“宾”。此诗却巧妙地易宾为主,而把“形”放在“听者”的位置上,从而极大地吸引人们注意。其次,题作《影答形》,自然是“形”问话在前,“影”答话在后,可是此诗却把“形”的问话全部推到了幕后,让读者自己去想象。诗人是在抗战中期的一个月夜写作这首诗的,当时国难当头,强敌入侵,诗人远离家乡,流浪到湖南耒阳这个偏僻的小城里编辑报纸副刊,其生活之清苦、心情之孤寂可想而知,而这一切也正是国统区不少流浪民众所能体会的。大概有鉴于此,诗人把“形”即“我”的倾诉、独白一概略去不写,而着意从对方写来,即化作“影”的一番富有诗意的娓娓诉说,从而删节了冗繁的交代,扩充了想象的空间。
“影”对“形”的关心体贴,可以说已经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诗作用了各种手法表现这一点,有时是生动的比喻:如鱼得水、水乳交融;有时是巧妙的“旁证”:华灯和日月星辰(“影”因光芒而存在、而凸现);有时是细节的捕捉:“影”是“形”的唯一知情者,曾窃听过后者在旷野的啜泣,“影”又是“形”最初的读者,窥见过后者在烛光下写下的诗篇(诗行中的“生花”,既指“烛花”,又暗示“妙笔生花”,作者作了重叠的艺术处理)。经过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影”就具有了独立的品格和活泼的个性,不得再以“形”的派生物和附属物视之了。
李白曾作《月下独酌》,开头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论胸怀的旷达和诗情的豪放,《影答形》远不能望其项背,但李白接下来写道:“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可见古代诗人心目中“影”与“形”之关系,又未必及得上现代诗人心目中那样活泼多姿,这是我们阅读时不能轻易放过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