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仁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仁修(1946年3月15日-),生于台湾新竹县竹东区芎林乡,台湾客家人,作家、自然生态摄影家。毕业于屏东农专,并曾派驻尼加拉瓜担任农业技术顾问,1974年开始在菲律宾、西爪哇、东马来西亚沙巴、美国西南部、泰北、寮国与缅甸等地摄影旅行。1984年曾任牛顿杂志的摄影师。1995年6月25日在台湾成立了荒野保护协会,以筹款购买荒地保留其生态和物种为宗旨。

徐仁修的文章富含人文与土地的思考,配摄影和真实的蛮荒经历,使他在台湾获得了不少文学奖项,如吴三连报导文学奖(1998年)、吴鲁芹散文奖等。然而他并非专职写作他的探险故事,早期他也曾发表过相当多的农业技术论文、并对台湾特有种的动植物发表过专门的研究文章。

大自然的代言人

“人类需要大自然,大自然不需要人类”是徐仁修最常引用的一句话。40年来,徐仁修用照片和文字记录生态,他相信让大众见识自然之美,是守护荒野的最佳途径。很难只用一种身分就定义徐仁修。他是推广大自然的教育家,创立荒野保护协会、荒野基金会;他是摄影家、探险家,探索台湾及世界各地自然,带回珍贵照片和故事;他出版书籍,是启蒙许多人认识大自然的作家;他更是思索人与大自然关系的哲学家。

知名小说家,《单车失窃记》作者吴明益在《台湾现代自然书写的作家论》中提到,“徐仁修作品的价值是在于将生态知识通俗化、口语化、故事化,使其成为极易消化的报导式作品。”

徐仁修更喜欢称自己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台湾许多美丽的地方,一般人到不了。我想透过相机跟笔,让大家知道台湾有多漂亮。”徐仁修要从30万张照片、20万张幻灯片中,精挑出300多张台湾的自然风景与动植物照片,在2019年出版生涯最后一本台湾的摄影集《台湾最后的荒野》[1]

台湾保育先驱

1974年,28岁的徐仁修在台湾省政府农林厅工作时,发现森林滥伐严重,而写下全台第一篇呼吁生态保育的文章〈失去的地平线〉。徐仁修也曾参加环保运动,抗议破坏大自然的企业。 他意识到对抗大企业,就像遇到希腊神话中的九头妖龙,就算砍了一颗头还会再生,永无止尽。唯有透过教育与生态摄影,让民众看见大自然美好,进而感动、重新思考对自然的态度。“特别是儿童,若从小接触,长大后较能懂得不去伤害大自然。”

针对小朋友,徐仁修在50岁时和牙医李伟文创办‘荒野保护协会’,如今荒野全台已有11个分会、1个筹备处,培养超过400位解说员、每年活动触及两万位民众,是全台最大的环保团体之一。

花六年拍只开3天的金草兰

2011年,徐仁修在新竹县五峰乡,发现一丛刚过盛开期的金草兰,花瓣已经开始下垂,他觉得不够完美。金草兰一年只有3、4天的盛开期,往后几年,他算准日期前往,不是气候不佳、就是花开得不整齐。直到2017年,花况总算符合徐仁修的期待,但金草兰生长在离地20公尺高的树上,若在地面仰角拍摄,视线会被树枝挡住。于是,他爬到附近石壁上,另一脚踩著斜长的树木,用平行视角带入金草兰和森林场景,才拍下满意的照片。

一般人拍花会聚焦在颜色艳丽花瓣上。徐仁修镜头下的金草兰依然是主角,却同时表现出金草兰周围的生态系——树木上、森林中。“生态即是物种和环境的关系,我对生态照片要求,是视觉吸引力、物种和环境缺一不可。”徐仁修关怀的是整体生态环境,视角特别不同。

现代唐吉轲德

2017年70岁的徐仁修创办荒野基金会,任务是到东南亚、中南美洲和中国耕耘自然教育,“我想让世界看到,华人虽然起步较晚,但也正在做了,”徐仁修说。

担任荒野基金会执行长的段世同认为,外国人要进入当地讲自然教育,不容易让人信任。幸好,徐仁修曾在菲律宾、印尼等从事农技团,会说当地语言、懂当地文化。

“我觉得他就像唐吉轲德,挑战不可能的事 ,想扭正华人破坏生态的观念和形象。”

向海外发展的过程,徐仁修并没有太多后盾与资源,因为部份荒野保护协会的成员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台湾。他几乎靠著自己人脉与各地结交的好友,在推动华人自然教育。2018年12月,徐仁修还要到泰国拍摄,筹备生涯最后一本摄影集,主题是全世界的热带雨林[2]

《台湾最后的荒野》

为甚么要集资出版摄影集,徐仁修说道:“老和尚盖庙”的故事给予我“高调”一回的灵感。话说,老和尚准备盖庙,需要一百万元,有个富人知道后愿意独捐一百万元。老和尚说:“谢谢!请你捐五十万元就好,我希望有五十万人也有机会参与其中,因为那代表了更多的人知道并且支持这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份积极的参与,都是建成这座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盖这座庙的意义所在。

因此,此次出版“台湾 最后的荒野”摄影集,我决定采用网上集资的方式进行。我期待透过广泛的分享,集结更多朋友与自然结缘,由此了解台湾大自然的丰饶与美丽,更由热爱而采取行动爱护我们赖以维生的岛屿。

这本摄影集深入呈现了台湾生态丰富的多样性,从山川到离岛,从古老的森林到独特的兰花,从最大的动物台湾黑熊到神出鬼没的石虎,从大型猛禽到台湾特有蝴蝶与珍贵蜻蜓。大自然向我们展现了“生命没有贵贱、众生平等”的基本架构,其宏伟就在于万物之间无私的合作,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我透过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美的瞬间,表现这伟大博爱的涵义。影像的记录不仅仅是诉说它们的存在,更要替自然万物发声,吸引诸位感受看得见的震撼,体会看不见的慈悲与残酷。要做到这一切,需要天时地利的机缘,这也是我为甚么要花将近半世纪的时间才能约略完成。

大概很难再有一个像我这样的痴人,用一辈子,持续关注与拍摄台湾浩瀚、深邃又复杂的大自然原貌影像。书中的文字记录了我数年来行摄经历、自然故事以及在自然中获得的感悟。相信也能为年轻人带来启发,去沈思要怎样才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3]

著作

《思源垭口岁时记》、《猿吼季风林》、《仲夏夜探秘》、《动物记事》、《不要跟我说再见 台湾》、《褔尔摩沙.野之颂》等40多部著作。


参考资料

  1. 连续6年拍只开3天的花,72岁现代唐吉轲德徐仁修拍下台湾奇景. 天下杂志. 2018-12-17 [2019-05-10]. 
  2. 记录生态半世纪 徐仁修台湾最后荒野募资. 联合新闻网. 2018-12-19 [2019-05-10]. 
  3. 台湾最后的荒野 72岁徐仁修出摄影集. 自由时报. 2019-03-31 [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