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以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以枋
出生 (1907-11-17)1907年11月17日
浙江省平湖县
国籍 中国
职业 土木工程专家

徐以枋,土木工程专家,毕生致力于公路和市政工程事业,在桥梁开发和建设上做出了重要贡献。曾组织并参加抢建滇缅、川滇、川康等公路及桥梁建设。主持和参与了重庆长江大桥的设计。积极支持混凝土“T”型刚构桥和斜拉桥的开拓与应用。在参与和领导上海市政工程建设方面卓有建树,贡献突出。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徐以枋

出生地 浙江省平湖县

毕业院校 上海复旦大学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代表作品 重庆长江大桥

主要成就 毕生致力于公路和市政工程事业

职 业 土木工程专家

出生日期 1907年11月17日

简介

徐以枋 1907年生,浙江平湖人。又名驭群。高级工程师。192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土木工程系。曾任国民 政府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副工程师、荐任技士、督察工程师,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荐任技正、国民政府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工程干部队总队长、主任督察工程师兼工程科科长。滇绍公路运输管理局工务科科长、副总工程师、军事运输管理局川滇西路工务局副局长,川康公路管理局副局长。1945年后任上海市工务局沟渠工程处处长、道路处处长、副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副局长,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局长,上海市市城市建设局局长、总工程师、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市规划委员会顾问,市土木工程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和结构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1998年逝世,终年91岁。

生平概况

徐以枋,曾用名驭群。1907年1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平湖县一个望族家庭,其父是清朝的贡生,秉性正 直,在族中有较高的威望,这对他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毕业于浙江平湖治谷小学和嘉兴秀州中学,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他抱着科学救国的愿望,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理工科土木系,1928年毕业,获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并荣获学校颁发的"最优"金质奖章。由于提前修满规定学分,于1928年3月,即进入杭州市工务局工作。

1928年9月,徐以枋应邀到江苏建设厅任技佐、技士,完成了宁杭公路的测量工作,并审核各县公路的建设项目。1930年7月,进上海特别市工务局工作。1933年7月,调至南京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任副工程师,兼任技士、督察工程师,办理七省市兴修的公路工程。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徐以枋在奉派协助江西省公路局加固宁赣干道沿线桥梁后,年底又奉命赶往云南昆明协助该省于一年内抢建修通国际通道滇缅公路。面对国家危急的局势,他决心要为抗日战争早尽力量,受省方委托,对澜沧江和怒江上的两座悬索桥的赶建担任技术上的全面指导。在既无资料,又缺器材、设备的情况下,他毅然负起重任,在一年内如期抢建完成通车,获得中、外人士赞扬。

人物简历

1907年11月17日 生于浙江省平湖县。

1928年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土木系,获学士学位。

1928-1938年 任江苏建设厅、上海工务局技佐、技士。

1933-1942年 任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副工程师、荐任技士、督察工程师。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荐任技正,兼滇缅公路管理局工务科长,副总工程师,简任主任督察工程师兼工程科长。

1942-1946年 任川滇西路工务局副局长,川康公路管理局副局长、交通部公路总局工务处副处长。

1946-1949年 任上海市工务局沟渠处处长,道路处处长、副局长。

1947年 由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派赴美国考察公路和市政工程一年。

1949-1955年 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副局长,兼上海市防汛指挥。

1955-1958年 任上海市市政工程局局长,1957年起兼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

1958-1966年 任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局长,1949年起兼任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1961年兼任上海市围垦指挥部副总指挥。

1978年 任上海市城市建设局(后为市政工程管理局)总工程师,继续兼任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院长。

1982年 任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顾问。

接着,徐以枋又参加和领导了川康乐西公路、川滇西路、康青公路、南疆公路的建设,长期在艰苦环境中与穷山恶水、高原旷野打交道,一心扑在公路事业上。1944年,因督修康青公路获交通部嘉奖。1945年,因参加公路建设取得的成就,获国家颁发的奖状和勋章。

1946年,徐以枋应上海工务局局长赵祖康之邀,担任该局沟渠处处长,并应复旦大学土木系主任金通尹教授邀请兼任桥梁学教授。1947年2月,交通部、上海市政府派他去美国考察公路、市政工程一年。回国后,任上海工务局道路处处长。1949年,上海解放前,任工务局副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副局长,1951年,又兼工务局技术处长,不久辞去复 旦大学的兼任教职。从此,他全力参与和领导了新上海的市政工程建设,贯彻了城市建设为生产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身体力行,深入现场,及时了解和解决工程疑难问题。1955年起,他任市政工程局局长,1958年,任城市建设局局长,但负起建设现代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先行的重担。

徐以枋任市防汛指挥部副总指挥时,提出了"围起来,打出去"的技术政策,在海塘江堤的防汛上,徐以枋通过实践提出了"保滩与堤防并重,以保滩为主;基建与维护并重,以维护为主"的技术方针。对上海市区地面沉降问题,他通过调查研究,科学地和创造性地得出了地下水的汲用量是影响市区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和根本原因的结论,并采取有效措施,基本上稳定了地面的沉降。

在文化大革命中,徐以枋对于工程技术问题,仍是坚持真理,不屈不挠,以科学态度保证了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展,充分体现了他对事业认真负责,刚正不阿的品质。 1975年开始,徐以枋直接参与和领导了当时国内跨径最大的重庆长江大桥的设计,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和优质工程奖。与此同时,徐以枋还高瞻远瞩地全力支持和领导了上海泖港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获得国家优秀设计奖,为市区黄浦江大桥的建设作好了技术和人才准备。徐以枋还积极参与上海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建设,他是大桥设计评估委员和顾问,也是大桥建设顾问委员会的顾问。

为表彰徐以枋在土木工程方面至今60余年的卓越贡献,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在1987年7月授予他荣誉证书和"从事土木工程50年的老专家"光荣称号。 徐以枋还积极参政议政和参加社会活动,曾担任上海市第二、三、四、五、七届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市

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市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从1978年开始,担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从1961年开始,担任上海市第三、四届政协委员,第五届政协常务委员,第六、七届政协副主席。徐以枋195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83年任民革中央委员,从1957年起,任上海市民革第二届市委委员,第三、四届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副主任委员,第七、八届主任委员。

主要论著

1 徐以枋,杨祖东,刘作霖等.重庆长江大桥.北京:中-美桥梁和结构工程讨论会论文集(第一部分),1982.

2 徐以枋,李延直,张乃华,林元培等.上海泖港大桥.中美桥梁和结构工程讨论会论文集(第一部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