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匡迪」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 徐匡迪 == 徐匡迪(1937年12月- ),中国钢铁冶金专家,浙江桐乡崇德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
 
行 1: 行 1:
 
== 徐匡迪 ==
 
== 徐匡迪 ==
 +
[[File:徐匡迪.jpg|缩略图|徐匡迪]]
 
[[徐匡迪]](1937年12月- ),中国钢铁冶金专家,浙江桐乡崇德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等职。现任中国经济工业联合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6月7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正式卸任工程院院长一职。 2018年5月30日,获得了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徐匡迪]](1937年12月- ),中国钢铁冶金专家,浙江桐乡崇德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毕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五、十六届中央委员。曾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上海市市长等职。现任中国经济工业联合会会长,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6月7日在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正式卸任工程院院长一职。 2018年5月30日,获得了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
 +
===基本信息===
 +
{| class="wikitable sortable"
 +
|-
 +
! 中文名称 !! 徐匡迪  !! 职业 !! 上海市长,中国工程院院长
 +
|-
 +
| 国籍 ||   中国|| 毕业院校 || 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
|-
 +
| 出生地 || 浙江桐乡崇德 || 民族 || 汉族
 +
|-
 +
| 出生日期 || 1937年12月 || 代表作品 || 《电弧炉水冷挂渣炉壁》、《不锈钢精炼》
 +
|-
 +
| 主要成就 ||
 +
第十二届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  ||
 +
|}
 +
== 人物简介 ==
 +
 +
徐匡迪,男,汉族,1937年12月生,浙江桐乡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毕业,大学学历,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
 +
== 人物经历 ==
 +
 +
1954年至1959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冶金系钢铁冶金专业学习。
 +
 +
1959年至1963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
 +
 +
1963年至1971年上海工学院冶金工程系助教、炼钢教研室副主任。
 +
 +
1971年至1972年下放安徽省凤阳“五七”干校劳动。
 +
 +
1972年至1980年上海机械学院、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助教、讲师、炼钢教研室主任。
 +
 +
1980年至1986年上海工业大学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
 +
 +
(其间: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做合作研究、访问学者;
 +
 +
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赴瑞典斯堪的那维亚·兰塞尔公司任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
 +
 +
1986年至1989年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
 +
 +
1989年至1991年上海市教卫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长、党组书记。
 +
 +
1991年至1992年上海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
 +
1992年8月至12月上海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
 +
 +
1992年12月至1994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
 +
 +
1994年至1995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
 +
1995年至2001年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
 +
2001年至2002年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
 +
 +
2002年任中国工程院院长、党组书记。
 +
 +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
 +
2006年6月连任中国工程院院长。
 +
 +
中共第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
 +
2003年5月当选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还是英国皇家土木工程师协会荣誉会员和英国皇家工程院荣誉院士。2006年9月获瑞典皇家北极星大十字司令官勋章 ,以表彰他为促进瑞中友好做出的杰出贡献。2007年8月,徐匡迪被日本铁钢学会授予荣誉会员称号 。2008年6月,被授予英国皇家工程院国际奖章 。[2]
 +
 +
== 政治生涯 ==
 +
 +
徐匡迪虽然是工科教授,但他却对经济甚至政治有着超常的悟性和高深的学养。有一次,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参加座谈会,会上一位文质彬彬的教授的发言吸引了他的兴趣,当场,朱镕基就笑着表示:“我喜欢刚才那个同志的发言。”那个同志就是徐匡迪。
 +
 +
徐匡迪生于1937年,那正是日军的铁蹄蹂躏国土的时候。徐匡迪的父母在避难的颠沛之途中生下了他,当即起名为徐抗敌,发誓要以中国人的血勇之气与日本侵略者战斗到底。60年以后,这位杭州的婴儿成了中国著名的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父母官。
 +
 +
度过自己颠沛的童年后,重新回到故乡的徐匡迪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级中学完成了中学学业。新中国成立后,时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计划,徐匡迪决定以国家最急需的钢铁事业作为自己的专业,并选择北京钢铁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继续自己的大学学业。从此,徐匡迪与钢铁冶金结下终生之缘。“文革”中他被下放工厂、干校,一段时间里,徐匡迪甚至成为一名颇能露一手的炊事班长。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钢铁事业的追求。 
 +
 +
作为冶金专家、博士生导师,徐匡迪在钢液二次精炼、熔融还原技术等冶金 技术方面的建树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他还从战略和工程角度论证并提出了上海钢铁工业的布局和发展方向。徐匡迪一身而二任,但几十年来形成的“钢铁情结”依旧浓厚。他本人说:“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须终生为之奋斗。”
 +
 +
徐匡迪1959年毕业于北京钢铁学院。历任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业学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上海机械学院助教、讲师,上海工业大学冶金系副 主任、主任,瑞典兰赛尔公司副总工程师、技术经理,上海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市教育卫生办公室副主任兼市高等教育局局长,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副市长(主持常务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1995年2月任上海市市长。 1998年2月在市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为上海市市长。
 +
 +
徐匡迪是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中央委员。曾获1986年国家科委、冶 金部联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个人荣誉证书,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
'''首次进入最高层领导的视野'''
 +
 +
前述引起朱镕基兴趣并受到激赏的那次发言,徐匡迪谈的就是计划经济不再适于现今中国发展的有关话题。今天,或许这不算什么惊世之语。而在当时,指出这种观点不仅需要洞悉力,也还是需要勇气的。记得徐匡迪当时说:在解放初期,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们的党和政府在对新中国各项专业的管理上还处在适应和摸索阶段,国外的反动势力不仅对新生政权虎视眈眈,而且妄图扼杀红色中国。在当时情况下,中国的政治水平、经济能力、国民素质、大众倾向 都不适宜搞市场经济,只有计划经济才行得通,才是保障国家安全稳定、维护人民生活稳定的惟一可行的经济政策。
 +
 +
但是,时间已经到了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国也经过了近20年的改革开放的条件积累,国家稳定,政治开明,社会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要求经济开发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市场经济同时加大国家的宏观调控已势在必行……
 +
 +
后来在一次国务院召开的专家座谈会上,徐匡迪的相同观点的谈话再次引起了朱镕基副总理的注意。当江泽民总书记了解到徐匡迪的高深科学功底时,也对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好感。徐匡迪也从一个科学家、一个学科带头人而首次进入最高层领导的视野。 
 +
 +
'''海派学界带头人'''
 +
 +
在从政之前,徐匡迪是上海工业大学的教授、副校长,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长。即使现在,他仍然担任着上海工业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
 +
徐匡迪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为新成立的微软全球技术中心揭牌。徐匡迪可以说是工科学界的泰斗。他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涉外活动中,以精湛的技术和领先的科技眼光为外国专家所认同,为自己的祖国争得了荣誉。
 +
 +
在80年代,徐匡迪作为上海工业大学的资深教授已经独立完成过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工作。80年代中期,总部设在瑞典的世界著名的兰赛尔公司感到公司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他们便找到了徐匡迪教授。为了加强合作,同时也为了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里去体验一下生活,了解世界一流公司的科技水平、管理情况,徐匡迪决定接受邀请。
 +
 +
到了瑞典,徐匡迪才发现兰赛尔公司果然名不虚传。公司管理既灵活又秩序化。最让徐匡迪感受深切的是,兰赛尔这一市场经济下的庞然大物在国际经济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徐匡迪越来越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市场经济 是否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市场经济为什么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
 +
 +
徐匡迪怀着研究和发现的目的深入兰赛尔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一流企业 的经营和管理情况。同时,他也充分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回赠给兰赛尔公司。
 +
 +
由于徐匡迪工作出色,被任命为兰赛尔公司的总工程师。在这个位子上,徐 匡迪没日没夜地干了整整三个月。
 +
 +
在这期间,徐匡迪写下了不下十万字的工作报告。他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公司;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国后有一个可作经验总结的蓝本。那时,他就决定,回国后,一定要找个机会上书中央,把市场经济的优势以及如何操作市场经济的情况作一个有根有据的报告。
 +
 +
三个月之后,徐匡迪被兰赛尔公司任命为负责技术的副总经理。三个月就获此信任和重视,绝非轻易之事。由于徐匡迪的杰出贡献,兰赛尔公司击败了在此专业上一直处于强势的德国和日本的竞争对手,从而获得了对北海石油的管理开发权。这可是一项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技术资本,以至于兰赛尔公司所在的城市也为此欣喜若狂。在该城市举行的庆祝活动上。徐匡迪作为功臣,受到全市人民 的热烈欢迎。同时,为了表示这一感谢和他们对徐匡迪本人的喜爱,该市授予了他“荣誉市民”的称号。
 +
 +
优秀人才自然是到处受欢迎的,瑞典方面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便提出把徐匡迪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并承担全部差旅费、全家的医疗费及子女的教育费,当然,也包括许诺给徐匡迪高得惊人的薪金。
 +
 +
徐匡迪是真正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和爱国情结的知识分子。他在兰赛尔公 司的职位别说让中国人羡慕,就是外国的同行也颇为仰慕。但是,面对这一切诱惑,徐匡迪真正做到了“拒绝”,拒绝高薪,拒绝延期。一年后,他完成了所有的项目,如期回国。
 +
 +
徐匡迪拒绝兰赛尔公司自有他的原因,因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国家也建几个这样的跨国的一流企业,使我们中国的经济真正地跻身于世界一流强国之林。
 +
 +
'''由科技领域进入经济领域的政治人才'''
 +
 +
回国后,徐匡迪没能亲自去建设几个大型企业,但他的理想也得到了间接的实现。由科技而经济,由经济而政治,徐匡迪从上海工业大学调出,担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长兼教委副主任。
 +
 +
当时,朱镕基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他非常欣赏徐匡迪的爱国情结,在1990 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访欧洲六国时,带上了徐匡迪。也就是这次经历,使徐匡 迪成为朱镕基认定的决策型人才,并且把他推荐给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
 +
 +
在访问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他英语极好,甚至比随团的翻译更精通一些专业术语。在谈到经济问题时,他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使朱镕基大力赞赏。
 +
 +
结束对欧洲的六国访问,在回国飞机上,朱镕基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发现人才的欣喜对徐匡迪说:“真没想到,你这位技术精英竟然对经济如此在行,看来仅仅让你管教育实在是有些不合适了。依你的才干,到计委工作比较合适。”
 +
 +
当时,仍然一副知识分子思维的徐匡迪并没有太认真,但朱镕基真的让他去当了上海市的计委主任。并且,那次飞机上的谈话成为他一生事业的转折点。数年后,身为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听取专家意见时,也总是忘不了叫上徐匡迪,并且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这样的人才我喜欢。” 
 +
 +
折叠中国大陆惟一的院士市长
 +
徐匡迪主要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提出计划经济在现阶段对国民经济的阻碍作用的,也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提出推行市场经济的必要性的。90年代初,关于市场经济的规划还处在探索及部分试行阶段,有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有具体实践的建议就更加需要,在广泛的理论探讨方面,徐匡迪的资源配置理论成为重要的一部分。
 +
 +
为了更好地发挥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决定让徐匡迪担任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划委员会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长。
 +
 +
在当选市长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实力又当选为工程院院士,成为中国目前惟一的一位院士市长。
 +
 +
当选市长之后,徐匡迪曾举办过一次记者招待会。在会上,有人问徐市长,搞科技出身的他应该具有科学家的思维,这种思维是否适合于做一位政治家?
 +
 +
徐匡迪对这一提问有着精辟的回答。他说:“自然科学工作者考虑问题是微观的、具体的,政治家考虑问题是宏观的,且必须有战略眼光。但二者并非冲突,相反,可以在更高的层面上结合起来,这就要看个人的造化功力及政治信仰的功力了。”这段话,引得记者们哈哈大笑,笑后又意味深长,纷纷在采访报道中表示对徐匡迪的佩服。
 +
 +
徐匡迪对经济的考虑更多的是从他的专业角度开始的。对于中国将来的政治发展,他同样有着精辟的见解。
 +
 +
徐匡迪认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理工科人才是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事业所急需的,因此,也就相应地出现了一大批理工出身的领导人才。这是因为这批人既有科研工作的实践经验,又有企业管理方面的才华,因此,可以直接、高效地领 导中国的经济事业。但是,这样再过十五二十年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都会相对平衡。在这时,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方面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国领导层。因此,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这方面的人才,以接替上一代理工出身的领导人。
 +
 +
他的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提案得到了有关领导人的重视,并且被列入“国家人才培养方案”。
 +
 +
作为“院士市长”,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力图在知识经济时代不错失良机。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论坛上说,尽管上海成绩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进步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高,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大,与上海的人才和科研优势、经济地位不相称。
 +
 +
徐匡迪开出的药方是力争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创新”。
 +
 +
上海的科技发展真的是打上了这位院士父母官的很深烙印了。他展望上海未来发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经济结合起来,提出了“信息城市”。“虚拟城市”、“环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种构想。并认为这是上海21世纪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会逐步加以实现。
 +
 +
不少人在羡慕上海的各方面发展的时候,常常禁不住对这位院士市长交口赞赏。说上海有一个科学家当市长,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是福莫大焉。
 +
 +
== 人物贡献 ==
 +
 +
'''改革的计委和第一个BOT'''
 +
 +
1992年邓小平到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上海的改革开放搞晚了,今后要加快步伐”。这次考察,他也提出了加快浦东大开发的任务。上海随即召开了市委扩大会,传达邓小平讲话,号召大家思想更解放一点、步子更大一点。徐匡迪当时作为上海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深感肩负的重任。
 +
 +
经过讨论,徐匡迪首先向市委提出从三个方面推进计委自身的改革。
 +
 +
第一个方面,计委转变职能,就要对计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今后计委只研究总盘子。计委从过去的审批单位变成了一个督促落实的机关,使计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过,他们后来也积极地跑中央有关部门,筹划建立起一批大市场,包括建立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等。
 +
 +
第二个方面,承担起筹措上海发展所需资金的任务。上海市大发展和浦东大开发,资金需求十分巨大,而上海市政府当时仅有37亿元可用财力,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筹措资金也十分困难。
 +
 +
他们借鉴国外BOT的办法,请香港的一家公司对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的市值进行评估,然后向市委建议把这两座桥49%的经营权卖给香港的一个上市公司,筹款第三座和第四座桥。同样,急需的隧道也卖49%,用来建造第二条和第三条隧道。之后,对沪宁高速公路和沪杭高速公路也采用了相似的办法。
 +
 +
土地批租同样是旧城改造、筹集资金的大事。当时上海有350万居民住在市中心的棚户区。
 +
 +
上海市计委提出了土地批租的建议:先在城郊结合部盖起一大批经济适用房,提供给搬迁的居民,且居住面积可扩大一倍。当时还没有产权的概念。有差不多100万居民从市中心搬出去。
 +
 +
因为市中心的土地每平方米大约可以达到8000美元,而城郊结合部建居民小区的土地每平方米只有50到60美元。作为中国的首创,政府利用这个差值筹款大搞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很快,一批大商场、大办公楼就在上海市中心建起来了。市容及道路交通、市区绿化情况也迅速改观。
 +
 +
第三个方面是放开价格。1992年前,上海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和全国一样,都是由计划、物价部门规定的。经过一段时间酝酿,上海市计委向市委建议,物价的市场化改革可先从水果入手,因为水果是温饱有余的人才吃的。
 +
 +
这一改革初战获胜后接着进行了粮油价格放开的改革。在1995年时,全国粮食和食用油的价格还是固定、统一的。他们建议,在实物帮助困难群体之后,粮油价格可放开,顺价销售,上海人民就能吃到最好的米、最好的油。后来通过不断调整政策,先是发食品券,自己到粮店选择领取籼米或粳米。同时,为了制止倒卖食品券,直接发补贴,市民自己愿意买什么就买什么。这样,上海的基本生活用品价格就整个放开了。
 +
 +
从1992年邓小平在上海点燃了改革开放和浦东大开发的火炬,上海市计委用三年时间实现了三项重大改革,上海由此开始了快速发展之路。
 +
 +
'''用世博会改变上海'''
 +
 +
徐匡迪在任时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推动上海举办世博会。上海考虑申办世博会,其实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时任市长汪道涵请了一些教授,还有一些各委办的负责人,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当时徐匡迪在上海工业大学任常务副校长,也参加了汪道涵市长的研究小组。
 +
 +
1992年10月,在上海市委的一次书记办公会上,又提出再研究申办世博会。徐匡迪这时是上海市副市长兼市计委主任、党组书记,会议指定由他带一个小组去韩国考察大田世博会的筹备工作。从韩国回来以后,他们向上海市委作了汇报。为了改善上海的基础设施,他们建议先着重从四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
 +
一是搞好市内交通,让老百姓出行较为通畅。先后建了南北高架、东西高架、内环线高架。在地铁一号线即将竣工时,决定马上建设二号线。同时,又增加了延安东路的过江隧道,并加快建设大连路的过江隧道。此外,还修了从虹桥机场一直到浦东的快速通道。
 +
 +
二是加快浦东新区开发,树立上海改革开放新形象。考虑要把从南浦大桥一直到陆家嘴这一段1.5公里的浦东岸线尽快开发建设起来,而且要比对面上海外滩的老建筑要新、要高。1992年秋东方明珠电视塔已经拔地而起,香格里拉正在建,并确定马上要建金茂大厦。
 +
 +
三是打通建成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世博会的参观者中,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华东七省市,特别是周边的江苏、浙江一带的一亿四千万人,是世博会瞄准的主要对象。
 +
 +
四是建设浦东国际机场。
 +
 +
除了以上四项重点工程,还着重抓了市容、市貌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
 +
1999年,徐匡迪作为上海市市长在上海市外经贸委呈报的《世界各城市申办2010年世界综合性博览会的情况》上批示:我们想,上海可结合浦东博览中心的建成,争取承办2010年世博会。5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作出决定:申办2010年世博会,并成立上海市2010年世博会申办工作筹备小组。
 +
 +
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由徐匡迪带队到北京汇报。中央领导在听到汇报后都非常支持,后来找到国务委员吴仪,她明确说“世博会是国家项目”,由国家主办、上海承办。因此,申办世博会由中央政府出面申请,专门成立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申办委员会,而具体工作交由上海承办。
 +
 +
2000年3月17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吴仪任主任委员,徐匡迪和贸促会会长俞晓松任常务副主任委员。
 +
 +
当时徐匡迪就想,上海要办一届成功的世博会,没有群众支持是不行的,一定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支持。在申办过程中,组织群众参与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积极争取群众对世博会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动员群众直接参与申博工作;三是养成广大市民世博会主人的心态,人人参与接待参观世博会的朋友;四是吸引一些年轻的志愿者。
 +
 +
'''人才的上海'''
 +
 +
在徐匡迪担任市长期间,上海的城市化进程加速,特别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改变。推进深水港、航空枢纽港、信息传输主干网和宽带接入网等枢纽功能设施建设,及高速公路网、磁悬浮轨道交通等现代化交通基础建设。上海成为中国最大的港口和经济中心城市。做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
作为当时唯一的“院士市长”,徐匡迪花费大量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创新问题。徐匡迪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创新。他主张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科技企业与创业板市场结合的力度,并建立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
 +
 +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上海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至江苏、安徽、浙江等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服务业。对于国企下岗职工,由政府出资培训,促进职工再就业。
 +
 +
对于经济改革和产业升级,上海媒体曾这样描述:1991年,上海工业面临生死抉择,决策者痛下决心,把纺织、轻工等已经或将要丧失竞争力的传统加工业部分坚决压下来。纺织女工永远不会忘记,曾被誉为上海“摇钱树”的行业,在这一年喊出“壮士断臂”的口号,1998年又毅然举起了砸锭大锤。从1994年到2000年,全上海近千家传统行业企业退出市场,每年压减一百亿元产值。若没有勇于承担巨大阵痛的坚韧性,如何能把这几近悲壮的调整进行到底?
 +
 +
上海这时也提出,力争建设成白领就业创业的天堂。为此,专门成立了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只要是大专院校毕业,有证书有学位,有企业要聘用,确认后就可以做上海市民。
 +
 +
2000年元旦刚过,上海市一个50人组成的大型招聘团就开进北京网罗人才,推出“人才柔性流动”政策,抛出种种诱人的许诺,以及唾手可得的上海市户口,打动了不少在北京不得志的人才,中科院、清华、北大、协和医院的很多青年才俊当场与上海签下协议。同时,上海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创业中心投入运营,多次与北京争夺高素质人才。
 +
 +
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逐步对外商投资实行国民待遇,简化出入境手续,为外商来沪投资提供方便。并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中国总部。
 +
 +
2001年,《解放日报》总结说,20世纪90年代的巨变,为上海面向新世纪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
 +
上海城市建设用了3个“三年大变样”:第一个三年以修路造桥为主,缓解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第二个三年重点改造旧区,全力启动房地产市场;第三个三年以环保和绿化为主攻方向,以适应城市功能发展的需要。
 +
 +
这家媒体骄傲地说,“如今,这里每天有200多亿元人民币在资本市场进出;每天吞吐着100多万吨的货物;每天有4万多平方米的楼宇拔地而起;这里还汇聚了100多万来自海内外的人才”
 +
 +
而在这一年,徐匡迪启程北上,开始了执掌中国工程院的时代。
 +
 +
== 人物轶事 ==
 +
 +
虽然徐匡迪的政治前途甚是看好,但他仍然留意自己的科技领域。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想在我的任期内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做事,为上海的发展工作。为中国的前途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议。至于个人的官位,从来没有放在心上。”
 +
 +
徐匡迪说到做到。他的家里,与他在工大做教授时一样地简朴,只是透着一层摆脱不了的浓浓的书卷气。他严于律己,同时也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的子女的生活与普通知识分子的子女一样,勤学上进,以多学知识为荣,而无一丝高干子弟的骄横和奢侈。
 +
 +
就任上海市市长之即,徐匡迪就订下一条“六亲不认”的家规,他对自己的家属说:“我现在当了市长,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家庭成员也要维护。做得好,大家有光彩,做得不好也是家庭的耻辱。因此,在我任期内是六亲不认的, 你们有什么事别来找我,我也不会给你们去办的。”这作为一市之长来说,实乃可敬可佩。
 +
 +
徐匡迪还常给家人讲古代清官故事:古时,东关临池司马孟宗在外为官,想到家中妻子爱吃鱼,便寄回一罐腌鱼给妻子。不料,妻子将鱼如数退回,并修书责怪其夫:你身为渔官,却把腌鱼寄给我,别人不会在背后说长道短吗?孟妻时时以家训鞭策其夫,特别是为了让丈夫廉洁奉公,毅然下定决心,三年不食鱼, 不仅本人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在当时也确实促使了官场风气好转。徐匡迪说,封建社会的清官都能做到的事情,共产党的干部则应该做得更好。
 +
 +
徐匡迪要求自己的两个女儿必须依靠自己,自食其力,什么也别指望依靠他这个父亲。他不仅仅这样说,事实上也是这样做的。
 +
 +
徐匡迪的大女儿留学海外,现在是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且成为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大女婿与徐匡迪是同行,现在也是一位高级研究工程师。二女儿二女婿 正在国外苦读博士学位,准备学成回国,报效国家。
 +
 +
== 参考资料: ==
 +
 +
[http://news.163.com/13/1014/11/9B569KU600014AED.html 院士徐匡迪的市长故事]

於 2018年12月15日 (六) 23:45 的修訂

徐匡迪

徐匡迪

徐匡迪(1937年12月- ),中國鋼鐵冶金專家,浙江桐鄉崇德人;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畢業,中國工程院院士。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曾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長,上海市市長等職。現任中國經濟工業聯合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10年6月7日在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正式卸任工程院院長一職。 2018年5月30日,獲得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徐匡迪 職業 上海市長,中國工程院院長
國籍 中國 畢業院校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出生地 浙江桐鄉崇德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37年12月 代表作品 《電弧爐水冷掛渣爐壁》、《不鏽鋼精煉》
主要成就

第十二屆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 || ||

人物簡介

徐匡迪,男,漢族,1937年12月生,浙江桐鄉人,1983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9月參加工作,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畢業,大學學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經歷

1954年至1959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學習。

1959年至1963年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助教。

1963年至1971年上海工學院冶金工程系助教、煉鋼教研室副主任。

1971年至1972年下放安徽省鳳陽「五七」幹校勞動。

1972年至1980年上海機械學院、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助教、講師、煉鋼教研室主任。

1980年至1986年上海工業大學冶金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副教授、教授

(其間:1982年3月至1983年2月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做合作研究、訪問學者;

1984年3月至1985年6月赴瑞典斯堪的那維亞·蘭塞爾公司任副總工程師、技術經理)。

1986年至1989年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

1989年至1991年上海市教衛辦公室副主任兼市高教局局長、黨組書記。

1991年至1992年上海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

1992年8月至12月上海市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

1992年12月至1994年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

1994年至1995年上海市委副書記、副市長。

1995年至2001年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1年至2002年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

2002年任中國工程院院長、黨組書記。

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同年9月兼任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

2006年6月連任中國工程院院長。

中共第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2003年5月當選瑞典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還是英國皇家土木工程師協會榮譽會員和英國皇家工程院榮譽院士。2006年9月獲瑞典皇家北極星大十字司令官勳章 ,以表彰他為促進瑞中友好做出的傑出貢獻。2007年8月,徐匡迪被日本鐵鋼學會授予榮譽會員稱號 。2008年6月,被授予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獎章 。[2]

政治生涯

徐匡迪雖然是工科教授,但他卻對經濟甚至政治有着超常的悟性和高深的學養。有一次,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參加座談會,會上一位文質彬彬的教授的發言吸引了他的興趣,當場,朱鎔基就笑着表示:「我喜歡剛才那個同志的發言。」那個同志就是徐匡迪。

徐匡迪生於1937年,那正是日軍的鐵蹄蹂躪國土的時候。徐匡迪的父母在避難的顛沛之途中生下了他,當即起名為徐抗敵,發誓要以中國人的血勇之氣與日本侵略者戰鬥到底。60年以後,這位杭州的嬰兒成了中國著名的冶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成了中國最大的城市--上海的父母官。

度過自己顛沛的童年後,重新回到故鄉的徐匡迪在浙江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完成了中學學業。新中國成立後,時逢如火如荼的一五計劃,徐匡迪決定以國家最急需的鋼鐵事業作為自己的專業,並選擇北京鋼鐵學院(今北京科技大學)繼續自己的大學學業。從此,徐匡迪與鋼鐵冶金結下終生之緣。「文革」中他被下放工廠、幹校,一段時間裡,徐匡迪甚至成為一名頗能露一手的炊事班長。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對鋼鐵事業的追求。

作為冶金專家、博士生導師,徐匡迪在鋼液二次精煉、熔融還原技術等冶金 技術方面的建樹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他還從戰略和工程角度論證並提出了上海鋼鐵工業的布局和發展方向。徐匡迪一身而二任,但幾十年來形成的「鋼鐵情結」依舊濃厚。他本人說:「院士是不退休的,所以我必須終生為之奮鬥。」

徐匡迪1959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歷任北京鋼鐵學院冶金系助教,上海工業學院教研室助教、副主任,上海機械學院助教、講師,上海工業大學冶金系副 主任、主任,瑞典蘭賽爾公司副總工程師、技術經理,上海工業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市教育衛生辦公室副主任兼市高等教育局局長,上海市計劃委員會主任,上海市副市長(主持常務工作),中共上海市委副書記。1995年2月任上海市市長。 1998年2月在市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再次當選為上海市市長。

徐匡迪是十四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五屆中央委員。曾獲1986年國家科委、冶 金部聯合授予的「六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個人榮譽證書,1989年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

首次進入最高層領導的視野

前述引起朱鎔基興趣並受到激賞的那次發言,徐匡迪談的就是計劃經濟不再適於現今中國發展的有關話題。今天,或許這不算什麼驚世之語。而在當時,指出這種觀點不僅需要洞悉力,也還是需要勇氣的。記得徐匡迪當時說:在解放初期,由於人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我們的黨和政府在對新中國各項專業的管理上還處在適應和摸索階段,國外的反動勢力不僅對新生政權虎視眈眈,而且妄圖扼殺紅色中國。在當時情況下,中國的政治水平、經濟能力、國民素質、大眾傾向 都不適宜搞市場經濟,只有計劃經濟才行得通,才是保障國家安全穩定、維護人民生活穩定的惟一可行的經濟政策。

但是,時間已經到了20世紀的最後幾年,中國也經過了近20年的改革開放的條件積累,國家穩定,政治開明,社會的法制化、民主化進程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們要求經濟開發的心情也越來越強烈,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市場經濟同時加大國家的宏觀調控已勢在必行……

後來在一次國務院召開的專家座談會上,徐匡迪的相同觀點的談話再次引起了朱鎔基副總理的注意。當江澤民總書記了解到徐匡迪的高深科學功底時,也對他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和好感。徐匡迪也從一個科學家、一個學科帶頭人而首次進入最高層領導的視野。

海派學界帶頭人

在從政之前,徐匡迪是上海工業大學的教授、副校長,上海市高等教育局局長。即使現在,他仍然擔任着上海工業大學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徐匡迪與微軟總裁比爾·蓋茨為新成立的微軟全球技術中心揭牌。徐匡迪可以說是工科學界的泰斗。他不僅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高科技人才,而且在涉外活動中,以精湛的技術和領先的科技眼光為外國專家所認同,為自己的祖國爭得了榮譽。

在80年代,徐匡迪作為上海工業大學的資深教授已經獨立完成過許多重點工程的設計和實施工作。80年代中期,總部設在瑞典的世界著名的蘭賽爾公司感到公司需要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他們便找到了徐匡迪教授。為了加強合作,同時也為了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司里去體驗一下生活,了解世界一流公司的科技水平、管理情況,徐匡迪決定接受邀請。

到了瑞典,徐匡迪才發現蘭賽爾公司果然名不虛傳。公司管理既靈活又秩序化。最讓徐匡迪感受深切的是,蘭賽爾這一市場經濟下的龐然大物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徐匡迪越來越深入地思考一個問題:市場經濟 是否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為什麼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

徐匡迪懷着研究和發現的目的深入蘭賽爾公司,基本上掌握了世界一流企業 的經營和管理情況。同時,他也充分運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回贈給蘭賽爾公司。

由於徐匡迪工作出色,被任命為蘭賽爾公司的總工程師。在這個位子上,徐 匡迪沒日沒夜地幹了整整三個月。

在這期間,徐匡迪寫下了不下十萬字的工作報告。他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公司;另一方面,是為了回國後有一個可作經驗總結的藍本。那時,他就決定,回國後,一定要找個機會上書中央,把市場經濟的優勢以及如何操作市場經濟的情況作一個有根有據的報告。

三個月之後,徐匡迪被蘭賽爾公司任命為負責技術的副總經理。三個月就獲此信任和重視,絕非輕易之事。由於徐匡迪的傑出貢獻,蘭賽爾公司擊敗了在此專業上一直處於強勢的德國和日本的競爭對手,從而獲得了對北海石油的管理開發權。這可是一項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技術資本,以至於蘭賽爾公司所在的城市也為此欣喜若狂。在該城市舉行的慶祝活動上。徐匡迪作為功臣,受到全市人民 的熱烈歡迎。同時,為了表示這一感謝和他們對徐匡迪本人的喜愛,該市授予了他「榮譽市民」的稱號。

優秀人才自然是到處受歡迎的,瑞典方面為了吸引徐匡迪留任,便提出把徐匡迪的夫人及子女接到瑞典,並承擔全部差旅費、全家的醫療費及子女的教育費,當然,也包括許諾給徐匡迪高得驚人的薪金。

徐匡迪是真正的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結和愛國情結的知識分子。他在蘭賽爾公 司的職位別說讓中國人羨慕,就是外國的同行也頗為仰慕。但是,面對這一切誘惑,徐匡迪真正做到了「拒絕」,拒絕高薪,拒絕延期。一年後,他完成了所有的項目,如期回國。

徐匡迪拒絕蘭賽爾公司自有他的原因,因為他希望能在自己的國家也建幾個這樣的跨國的一流企業,使我們中國的經濟真正地躋身於世界一流強國之林。

由科技領域進入經濟領域的政治人才

回國後,徐匡迪沒能親自去建設幾個大型企業,但他的理想也得到了間接的實現。由科技而經濟,由經濟而政治,徐匡迪從上海工業大學調出,擔任上海市高教局局長兼教委副主任。

當時,朱鎔基在上海擔任領導工作,他非常欣賞徐匡迪的愛國情結,在1990 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訪歐洲六國時,帶上了徐匡迪。也就是這次經歷,使徐匡 迪成為朱鎔基認定的決策型人才,並且把他推薦給了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

在訪問過程中,徐匡迪處處表現出一位專家領導的傑出才華。他英語極好,甚至比隨團的翻譯更精通一些專業術語。在談到經濟問題時,他不僅能從具體的微觀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觀地把握整體國民經濟的規劃及目標,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時也使朱鎔基大力讚賞。

結束對歐洲的六國訪問,在回國飛機上,朱鎔基就有些按捺不住自己發現人才的欣喜對徐匡迪說:「真沒想到,你這位技術精英竟然對經濟如此在行,看來僅僅讓你管教育實在是有些不合適了。依你的才幹,到計委工作比較合適。」

當時,仍然一副知識分子思維的徐匡迪並沒有太認真,但朱鎔基真的讓他去當了上海市的計委主任。並且,那次飛機上的談話成為他一生事業的轉折點。數年後,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在聽取專家意見時,也總是忘不了叫上徐匡迪,並且不止一次公開表示:「這樣的人才我喜歡。」

摺疊中國大陸惟一的院士市長 徐匡迪主要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提出計劃經濟在現階段對國民經濟的阻礙作用的,也是從資源配置的角度來提出推行市場經濟的必要性的。90年代初,關於市場經濟的規劃還處在探索及部分試行階段,有關專業方面的知識尤其是有具體實踐的建議就更加需要,在廣泛的理論探討方面,徐匡迪的資源配置理論成為重要的一部分。

為了更好地發揮徐匡迪的才能,上海市委決定讓徐匡迪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兼計劃委員會主任。不久,他出任上海市市長。

在當選市長不久,徐匡迪以其科技方面的實力又當選為工程院院士,成為中國目前惟一的一位院士市長。

當選市長之後,徐匡迪曾舉辦過一次記者招待會。在會上,有人問徐市長,搞科技出身的他應該具有科學家的思維,這種思維是否適合於做一位政治家?

徐匡迪對這一提問有着精闢的回答。他說:「自然科學工作者考慮問題是微觀的、具體的,政治家考慮問題是宏觀的,且必須有戰略眼光。但二者並非衝突,相反,可以在更高的層面上結合起來,這就要看個人的造化功力及政治信仰的功力了。」這段話,引得記者們哈哈大笑,笑後又意味深長,紛紛在採訪報道中表示對徐匡迪的佩服。

徐匡迪對經濟的考慮更多的是從他的專業角度開始的。對於中國將來的政治發展,他同樣有着精闢的見解。

徐匡迪認為,在當代中國社會,理工科人才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經濟事業所急需的,因此,也就相應地出現了一大批理工出身的領導人才。這是因為這批人既有科研工作的實踐經驗,又有企業管理方面的才華,因此,可以直接、高效地領 導中國的經濟事業。但是,這樣再過十五二十年之後,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定水平,各方面都會相對平衡。在這時,經濟學、社會學、法學方面的人才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中國領導層。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一批這方面的人才,以接替上一代理工出身的領導人。

他的這一具有戰略眼光的提案得到了有關領導人的重視,並且被列入「國家人才培養方案」。

作為「院士市長」,徐匡迪花了很多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創新問題,力圖在知識經濟時代不錯失良機。他在1998年上海科技論壇上說,儘管上海成績斐然,但要清醒地看到,上海的科技進步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還不夠高,科技創新力度不夠大,與上海的人才和科研優勢、經濟地位不相稱。

徐匡迪開出的藥方是力爭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他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創新」。

上海的科技發展真的是打上了這位院士父母官的很深烙印了。他展望上海未來發展,把工程科技和城市經濟結合起來,提出了「信息城市」。「虛擬城市」、「環保城市」、「海洋城市」的各種構想。並認為這是上海21世紀建成新型城市的一些基本思路,會逐步加以實現。

不少人在羨慕上海的各方面發展的時候,常常禁不住對這位院士市長交口讚賞。說上海有一個科學家當市長,在知識經濟時代,真是福莫大焉。

人物貢獻

改革的計委和第一個BOT

1992年鄧小平到上海考察工作時指出:「上海的改革開放搞晚了,今後要加快步伐」。這次考察,他也提出了加快浦東大開發的任務。上海隨即召開了市委擴大會,傳達鄧小平講話,號召大家思想更解放一點、步子更大一點。徐匡迪當時作為上海市副市長兼計委主任,深感肩負的重任。

經過討論,徐匡迪首先向市委提出從三個方面推進計委自身的改革。

第一個方面,計委轉變職能,就要對計劃管理體制進行改革。今後計委只研究總盤子。計委從過去的審批單位變成了一個督促落實的機關,使計委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不過,他們後來也積極地跑中央有關部門,籌劃建立起一批大市場,包括建立期貨市場、外匯市場、黃金市場等。

第二個方面,承擔起籌措上海發展所需資金的任務。上海市大發展和浦東大開發,資金需求十分巨大,而上海市政府當時僅有37億元可用財力,遠遠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籌措資金也十分困難。

他們借鑑國外BOT的辦法,請香港的一家公司對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的市值進行評估,然後向市委建議把這兩座橋49%的經營權賣給香港的一個上市公司,籌款第三座和第四座橋。同樣,急需的隧道也賣49%,用來建造第二條和第三條隧道。之後,對滬寧高速公路和滬杭高速公路也採用了相似的辦法。

土地批租同樣是舊城改造、籌集資金的大事。當時上海有350萬居民住在市中心的棚戶區。

上海市計委提出了土地批租的建議:先在城郊結合部蓋起一大批經濟適用房,提供給搬遷的居民,且居住面積可擴大一倍。當時還沒有產權的概念。有差不多100萬居民從市中心搬出去。

因為市中心的土地每平方米大約可以達到8000美元,而城郊結合部建居民小區的土地每平方米只有50到60美元。作為中國的首創,政府利用這個差值籌款大搞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很快,一批大商場、大辦公樓就在上海市中心建起來了。市容及道路交通、市區綠化情況也迅速改觀。

第三個方面是放開價格。1992年前,上海市場上的商品價格和全國一樣,都是由計劃、物價部門規定的。經過一段時間醞釀,上海市計委向市委建議,物價的市場化改革可先從水果入手,因為水果是溫飽有餘的人才吃的。

這一改革初戰獲勝後接着進行了糧油價格放開的改革。在1995年時,全國糧食和食用油的價格還是固定、統一的。他們建議,在實物幫助困難群體之後,糧油價格可放開,順價銷售,上海人民就能吃到最好的米、最好的油。後來通過不斷調整政策,先是發食品券,自己到糧店選擇領取秈米或粳米。同時,為了制止倒賣食品券,直接發補貼,市民自己願意買什麼就買什麼。這樣,上海的基本生活用品價格就整個放開了。

從1992年鄧小平在上海點燃了改革開放和浦東大開發的火炬,上海市計委用三年時間實現了三項重大改革,上海由此開始了快速發展之路。

用世博會改變上海

徐匡迪在任時的另一件大事,就是推動上海舉辦世博會。上海考慮申辦世博會,其實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任市長汪道涵請了一些教授,還有一些各委辦的負責人,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當時徐匡迪在上海工業大學任常務副校長,也參加了汪道涵市長的研究小組。

1992年10月,在上海市委的一次書記辦公會上,又提出再研究申辦世博會。徐匡迪這時是上海市副市長兼市計委主任、黨組書記,會議指定由他帶一個小組去韓國考察大田世博會的籌備工作。從韓國回來以後,他們向上海市委作了匯報。為了改善上海的基礎設施,他們建議先着重從四個方面做好準備工作:

一是搞好市內交通,讓老百姓出行較為通暢。先後建了南北高架、東西高架、內環線高架。在地鐵一號線即將竣工時,決定馬上建設二號線。同時,又增加了延安東路的過江隧道,並加快建設大連路的過江隧道。此外,還修了從虹橋機場一直到浦東的快速通道。

二是加快浦東新區開發,樹立上海改革開放新形象。考慮要把從南浦大橋一直到陸家嘴這一段1.5公里的浦東岸線儘快開發建設起來,而且要比對面上海外灘的老建築要新、要高。1992年秋東方明珠電視塔已經拔地而起,香格里拉正在建,並確定馬上要建金茂大廈。

三是打通建成滬杭、滬寧高速公路。世博會的參觀者中,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華東七省市,特別是周邊的江蘇、浙江一帶的一億四千萬人,是世博會瞄準的主要對象。

四是建設浦東國際機場。

除了以上四項重點工程,還着重抓了市容、市貌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

1999年,徐匡迪作為上海市市長在上海市外經貿委呈報的《世界各城市申辦2010年世界綜合性博覽會的情況》上批示:我們想,上海可結合浦東博覽中心的建成,爭取承辦2010年世博會。5月31日,上海市人民政府第34次常務會議作出決定:申辦2010年世博會,並成立上海市2010年世博會申辦工作籌備小組。

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徐匡迪帶隊到北京匯報。中央領導在聽到匯報後都非常支持,後來找到國務委員吳儀,她明確說「世博會是國家項目」,由國家主辦、上海承辦。因此,申辦世博會由中央政府出面申請,專門成立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申辦委員會,而具體工作交由上海承辦。

2000年3月17日,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申辦委員會正式成立。吳儀任主任委員,徐匡迪和貿促會會長俞曉松任常務副主任委員。

當時徐匡迪就想,上海要辦一屆成功的世博會,沒有群眾支持是不行的,一定要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支持。在申辦過程中,組織群眾參與主要是四個方面:一是積極爭取群眾對世博會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動員群眾直接參與申博工作;三是養成廣大市民世博會主人的心態,人人參與接待參觀世博會的朋友;四是吸引一些年輕的志願者。

人才的上海

在徐匡迪擔任市長期間,上海的城市化進程加速,特別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了較大改變。推進深水港、航空樞紐港、信息傳輸主幹網和寬帶接入網等樞紐功能設施建設,及高速公路網、磁懸浮軌道交通等現代化交通基礎建設。上海成為中國最大的港口和經濟中心城市。做到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作為當時唯一的「院士市長」,徐匡迪花費大量精力提倡和研究科技創新問題。徐匡迪指出,上海的出路在創新。他主張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力發展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加大高科技企業與創業板市場結合的力度,並建立了企業信用評級制度。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上海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至江蘇、安徽、浙江等省,大力發展金融、科技、服務業。對於國企下崗職工,由政府出資培訓,促進職工再就業。

對於經濟改革和產業升級,上海媒體曾這樣描述:1991年,上海工業面臨生死抉擇,決策者痛下決心,把紡織、輕工等已經或將要喪失競爭力的傳統加工業部分堅決壓下來。紡織女工永遠不會忘記,曾被譽為上海「搖錢樹」的行業,在這一年喊出「壯士斷臂」的口號,1998年又毅然舉起了砸錠大錘。從1994年到2000年,全上海近千家傳統行業企業退出市場,每年壓減一百億元產值。若沒有勇於承擔巨大陣痛的堅韌性,如何能把這幾近悲壯的調整進行到底?

上海這時也提出,力爭建設成白領就業創業的天堂。為此,專門成立了上海市長國際企業家諮詢會。只要是大專院校畢業,有證書有學位,有企業要聘用,確認後就可以做上海市民。

2000年元旦剛過,上海市一個50人組成的大型招聘團就開進北京網羅人才,推出「人才柔性流動」政策,拋出種種誘人的許諾,以及唾手可得的上海市戶口,打動了不少在北京不得志的人才,中科院、清華、北大、協和醫院的很多青年才俊當場與上海簽下協議。同時,上海人才市場高新技術人才創業中心投入運營,多次與北京爭奪高素質人才。

隨着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逐步對外商投資實行國民待遇,簡化出入境手續,為外商來滬投資提供方便。並積極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中國總部。

2001年,《解放日報》總結說,20世紀90年代的巨變,為上海面向新世紀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上海城市建設用了3個「三年大變樣」:第一個三年以修路造橋為主,緩解制約城市發展的瓶頸;第二個三年重點改造舊區,全力啟動房地產市場;第三個三年以環保和綠化為主攻方向,以適應城市功能發展的需要。

這家媒體驕傲地說,「如今,這裡每天有200多億元人民幣在資本市場進出;每天吞吐着100多萬噸的貨物;每天有4萬多平方米的樓宇拔地而起;這裡還匯聚了100多萬來自海內外的人才」

而在這一年,徐匡迪啟程北上,開始了執掌中國工程院的時代。

人物軼事

雖然徐匡迪的政治前途甚是看好,但他仍然留意自己的科技領域。他有一句名言:「我只想在我的任期內踏踏實實地為老百姓做事,為上海的發展工作。為中國的前途提供一些微薄的建議。至於個人的官位,從來沒有放在心上。」

徐匡迪說到做到。他的家裡,與他在工大做教授時一樣地簡樸,只是透着一層擺脫不了的濃濃的書卷氣。他嚴於律己,同時也嚴格要求自己的子女,他的子女的生活與普通知識分子的子女一樣,勤學上進,以多學知識為榮,而無一絲高幹子弟的驕橫和奢侈。

就任上海市市長之即,徐匡迪就訂下一條「六親不認」的家規,他對自己的家屬說:「我現在當了市長,這是黨和人民對我的信任,家庭成員也要維護。做得好,大家有光彩,做得不好也是家庭的恥辱。因此,在我任期內是六親不認的, 你們有什麼事別來找我,我也不會給你們去辦的。」這作為一市之長來說,實乃可敬可佩。

徐匡迪還常給家人講古代清官故事:古時,東關臨池司馬孟宗在外為官,想到家中妻子愛吃魚,便寄回一罐醃魚給妻子。不料,妻子將魚如數退回,並修書責怪其夫:你身為漁官,卻把醃魚寄給我,別人不會在背後說長道短嗎?孟妻時時以家訓鞭策其夫,特別是為了讓丈夫廉潔奉公,毅然下定決心,三年不食魚, 不僅本人留下了千古美名,而在當時也確實促使了官場風氣好轉。徐匡迪說,封建社會的清官都能做到的事情,共產黨的幹部則應該做得更好。

徐匡迪要求自己的兩個女兒必須依靠自己,自食其力,什麼也別指望依靠他這個父親。他不僅僅這樣說,事實上也是這樣做的。

徐匡迪的大女兒留學海外,現在是一所著名大學的教授且成為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大女婿與徐匡迪是同行,現在也是一位高級研究工程師。二女兒二女婿 正在國外苦讀博士學位,準備學成回國,報效國家。

參考資料:

院士徐匡迪的市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