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森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森玉(1881—1971),男,名鸿宝,字森玉,以字行,浙江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 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馆长等职。
  • 对征集珍稀文物、图书不遗余力。晋代王献之书鸭头丸手卷,宋代司马光的书简,苏轼文同合绘的手卷,以及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等稀世珍品,都是徐森玉主持征集的。在徐森玉的推动下,使仅存残本的《王文公集》死而复生,孤本《萝轩变古笺谱》得以复制。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森玉任国务院文史馆副馆长、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小组成员。在他主持下,出版《上海博物馆藏书》《中国丛书综录》等。因他的督促,上海松江的唐经幢在原地修复;嘉定的唐经幢也从田野里挖掘出来,置于古漪园内。
  • 他对海关出口文物的鉴定把关甚严,常说:“国家把文物是否可以出口的‘钥匙’交给我们,我们一定要把好鉴定这个关口。”文化部于1962年为他特颁奖状,并举行颁奖仪式。“

人物专题

基本信息

姓名    徐森玉  
字号    名鸿宝,字森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职业    文物学家、文献学家  
出生地   浙江吴兴
出生时间  1881年   
去世时间   1971年 
主要成就   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金石学家、版本学家、目录学家、文献学家    

人物生平

青少年时

少读家塾,后就读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后中举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考入山西大学堂,读化学。在校期间,即著有《无机化学》和《定性分析》,校中称为“奇才”。山西大学堂监督(校长)宝熙十分赏识他的才华,经常邀他鉴赏古物,共同探讨、考证、鉴定、研究文物,从而奠定了他成为文物鉴定家的基础。历任奉天测图局局长、清廷学部图书局编译员。民国建立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4年11月,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后任北平图书馆采访部主任。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参加主持故宫文物南运。抗日战争时期,定居上海,与张元济郑振铎张寿镛何炳松等组成文献保存同志会,多方寻访、购置散落于沦陷区濒于危境的珍籍善本,予以妥善保护。

建国后

  • 建国后,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兼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全国第二中心图书馆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一生为查访、发掘祖国文物奔走天南地北,发现大同的辽代古寺、赵城的元代戏台、房山石经山唐代地契、北京的元代阿拉伯式浴池、蓟县唐代寺庙、三门峡摩崖石刻等,尤其是赵城古寺藏的多达44卷的石刻大藏经,更是稀世之珍宝。为国家征集鉴定大量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晋代王献之,宋代司马光苏轼的真迹,春秋、战国和商代的青铜器,殷墟出土的一批甲骨片,秦汉以来的不少帝皇印玺等。居沪30余年,积集书籍15000余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文化大革命”中遭残酷迫害。

1971年5月19日,徐森玉在上海含冤去世。

徐森玉与国宝

  • 徐森玉毕生为文物、古籍的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
  • 抗日战争开始,北平沦陷前夕,他将北平图书馆珍藏的一批善本书和唐人写经8000多卷,抢运到上海保存。上海沦为“孤岛”时期,他又与郑振铎一起几次设法转移,才未遭日军掠走。
  • 抗日战争初期,他冒险潜回北京,与孙仲章共同策划将尚陷北大研究所的“居延汉简”2万余枚秘密运出北平,寄存香港大学图书馆。民国27年(1938年)春,不辞艰险,押运故宫文物转移至后方安全地带。途经贵州安顺,由于车祸事故,足部受伤致残。“孤岛”时期上海不少珍贵古籍流失海外。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张元济、郑振铎致电重庆,要求政府抢救古籍。民国28年底,他受重庆方面委派赴沪收购善本图书。历时七个月,与郑振铎一起竭尽全力抢救举世闻名的藏书家——刘氏嘉业堂、张氏适园、刘氏回海堂、陶氏涉园、邓氏凤西楼等所藏珍贵版本古籍,拣选、收购了一大批,而且冒险将最精的82部宋元版本502册,亲自携带经香港转运至重庆,为保护祖国古籍作出了贡献。
  • 抗战期间得悉日本帝国主义计划抢走山西赵城的金代刻本《赵城藏》佛经4000多卷,为了避免这批国宝落入日军手中,他通过郑振铎转告中共地下组织,终于由山西的八路军派出一支队伍赶赴赵城,把这批珍贵文物抢救了出来。
  • 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逃往台湾,行政院下令故宫博物院把珍贵文物造册上报、装运台湾,遭徐森玉反对。国民党五个部门联合聘请他赴台湾主持文物工作,他却婉言谢绝,毅然留在上海。

徐森玉与二希帖

  • 解放初期,徐森玉参与筹备建立上海博物馆和上海图书馆。他利用自己与国内收藏家的关系,运用本人鉴别专长,全力以赴开展了文物征集工作,访求文物珍品、善本图书,为博物馆、图书馆收购了大量稀世之宝。1951年,为了征购晋王献之《中秋帖》和王询《伯远帖》,亲自陪同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赴澳门,将《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二希”购归。此外,他还在上海的银行保险柜中,发现了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物“天王玉玺”两方,后调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 徐森玉在担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和上海博物馆馆长期间,征集了晋王献之《鸭头丸帖》、唐怀素《苦笋帖》、宋司马光《手迹》、宋苏轼《文同合卷》、宋拓孤本《凤墅帖》、《郁孤台帖》和明天启刻《萝轩变古笺谱》等,均为稀世珍品。
  • 1962年,经徐森玉动议和督促,将密封在铁箱内30多年的宋刻龙舒本《王文公文集》玻璃版底片从故宫博物院找出来,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予以影印出版,为古文献的整理、保存作出了贡献。
  • 由于徐森玉对文博工作的重大贡献,中央文化部于1962年12月21日上海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时为徐森玉颁发了奖状。

人物轶事

  • 中国文物学与文献学的“国宝”
  • 带伤赴上海抢救古籍文献
  • “一切看在书之面上”
  • 再次秘赴上海保护珍贵图书

人物评价——钱钟书赠诗赞扬

徐森玉的大智大勇令人钦佩,因此钱钟书先生才会充满深情地写了《徐森玉丈(鸿)间道入蜀话别》:

  • 春水生宜去,青天上亦难。
  • 西江望活鲋,东海羡逃鳗。
  • 送远自崖返,登高隔陇看。
  • 围城轻托命,转赚祝平安。

(现收入《槐聚诗存》第88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