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徐植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植信,固体力学家、地震工程专家。从事地震工程和防护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应用力学理论解决重要工程实际问题中作出了成绩。如大跨度三向网架安全起吊、大型雷达跟踪性能良好的结构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徐植信

出生地 江苏省嘉定县

毕业院校 上海交通大学

性 别 男

民 族 汉族


国 籍 中国

代表作品 三向网架结构的内力分析

职 业 固体力学家,地震工程专家

出生日期 1929年3月9日

生平概况

徐植信,1929年3月9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划归上海市)。他有两个姐姐。父母40岁时始得子,因此对他十分溺爱,幼年即授其诗书。在他读完小学二年级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之际,全家逃离嘉定,他不 得不辍学两年。不久父母相继去世,靠大姨母沈有芬抚养,直到中学毕业。在这期间,他对国家贫弱遭受侵略之苦感受很深,因而抱着"读书救国"的想法努力学习。1945年,他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时逢日本无条件投降。那时,在沦陷区的学生被政府称之为"伪学生",须经过甄审才能入学读书。为了争得入学读书的权利,学生开始组织起来,提出"人民无伪"、"学生无伪"的口号。徐植信从参加反对甄审开始,逐渐参加了进步的学生运动。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认识到:仅有科学技术还不能使中国富强,只有改变政治上的腐败国家才有前途。随着认识的提高,他于1949年2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 1949年,他由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徐植信先在北京市建设局、卫生工程局工作,参加整治北京市的河、湖水系。后又在华东建筑设计公司、第一机械工业部所属的设计单位工作了约10年。还参加过淮河涧河集水闸的建设工作和太原重型机器厂、沈阳重型机器厂、南京汽车厂等的设计工作。他的工作作风认真深入,对工作要求完美无缺,对人直率坦诚,从不肯为顾全关系而放松要求,使工作受损。1956年,年仅27岁的徐植信就担任起主任设计师的职务。他负责的设计项目虽然很多,但对所有的计算书和图纸,他都逐一认真审阅。此时,徐植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设计院为了加快出图,普遍对结构不作分析计算而采用套用标准设计的做法,造成结构上很大的不合理;同时图纸又过于简化,经常无法照图施工,出现很多问题。徐植信不怕受批判,敢于以书面的方式提出意见,反对这种做法。

徐植信不满足于能胜任设计工作,渴望能有机会深造,在学术上作出更多的贡献。1962年,他考入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当研究生。10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使他对各种问题的工程背景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导师李国豪的指导下,他不仅掌握了治学的基本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治学严谨、道德修养等方面有了一个学习的榜样。研究生毕业后,他留在同济大学工作,任结构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结构理论研究室是国家科委批准建立的、设在学校的防护工程研究机构。为了正确设计抗爆炸作用的结构,必须首先知道爆炸时地面及地下的压力荷载特性。徐植信敏锐地抓住这一研究方向,开始研究抗爆结构承受的荷载。他是国内较早开展研究爆炸波在岩土介质中传播规律的研究者之一。同时,他积极筹备测试手段。1966年,爆炸荷载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已初具规模,研究室也已成为高等学校研究防护工程的骨干单位。但是他所坚持的正确科研方向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批判,被攻击为研究荷载是"篡改科研方向"。徐植信不怕"批、斗",坚持他的正确观点,驳斥了错误论调。尽管如此,结构理论研究室最终还是在1974年被撤消了,正在建设的实验设备亦遭到丢弃或损毁。

直至1978年,结构理论研究室始得到恢复,并且扩建为研究所。鉴于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了近代地震史上最严重的灾害,抗震研究急待开展,身为结构理论研究所所长的徐植信把握住这一有利时机,开展了地震地面运动及重大工程抗震问题的研究,并且将地震工程作为研究所重要的研究方向,努力进行人才培养、设备建设和对外合作交流。在他担任同济大学副校长兼结构理论研究所所长期间,研究所发展成为聚集有土木结构、力学、岩土工程、地球物理等专业人才,以及具有强震仪及记录处理设备、地震模拟振动台和土动力试验设备等先进设备的、有特色的研究教学单位,并先后和美国、日本等国的著名学者建立了合作科研关系,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人才。这些人才、成果、设备为同济大学后来建立的土木工程防灾国家实验室奠定了基础。

人物简历

1929年3月9日 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现划归上海市)。


1945-1949年 上海交通大学土木系学习,194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49-1951年 任北京市建设局、卫生工程局学习工程师。

1951-1952年 任华东建筑工程公司、华东建筑设计公司工务员。

1953-1954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华东土建设计公司工务员、工程师。

1955-1960年 任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第五设计院主任设计师。

1960-1962年 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经济委员会干部。

1962-1964年 同济大学应用力学专业攻读研究生,1964年毕业。

1965-1978年 任同济大学教员。

1978年- 任同济大学教授、副校长,兼结构理论研究所所长等职。

主要论著

1 徐植信等.三向网架结构的内力分析.中国科学,1973(2).

2 徐植信等.管道-设备系统的机械振动.全国反应堆结构力学会议论文集,1978.

3 徐植信等.大型雷达自振频率分析.同济大学学报,1980(2).

4 徐植信等.强烈地面运动持续时间对结构物倒塌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82(2).

5 徐植信等.具有粘性及非粘性阻尼器的管道-设备-支撑系统的地震响应分析.核动力工程,1986(2).

6 徐植信.上海地区工程抗震中的一些问题.第二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论文集,1987.

7 徐植信.地震强地面运动的随机模拟.核工程与设计,1988(2).

8 徐植信.核电站建设对地震地运动的要求.重要工程中的地震问题,北京:地震出版社,1988.

9 徐植信.边界元法用于土木工程中的弹性动力问题.第二届亚洲太平洋结构与施工会议论文集,1989.

10 徐植信等.不规则局部地形地质条件下上部结构对地震地面运动的影响.同济大学学报,1990(1).